恩師張志俊先生在陳式太極拳新探一文中,就拳勢如何定型問題作了詳細的闡述。原文如下:所謂拳勢定形,就是無論在什么場合、什么場地,你的動作都不走樣、不變形。就像那些前輩大師一樣,手、肘該在哪里定位就在哪里定位。已養(yǎng)成習慣,不論多少次都不會有幾分差別。不過,一個人的身法、步法、手法的定形只是“形”的定形,并不等于“意”的定形。也就是說,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沉肩、墜肘、松胯、屈膝、合襠是沒問題的,一但受到外界干擾就可能發(fā)生“變形”。在雙方對抗時,勝方往往是由于對手動作變形而取勝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任何干擾下動作不變形,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拳勢定形是練好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一。身體的各關(guān)節(jié)、部位都有一個定型的問題。 一、走手 把手放在第一位是我們這人派系獨領(lǐng)風騷、標新立異之處。在技擊對抗中,手是最前面第一道防線,走的好壞直接影響戰(zhàn)斗成果。所以應(yīng)把走手放在首位。走手關(guān)鍵是走梢節(jié)。手指有三節(jié):指尖、中節(jié)、根節(jié)。指尖即第一節(jié),走手一定要先走第一節(jié),然后二、三節(jié)按順序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異就在是不是先走第一節(jié)。不走指尖,你怎么也抓不緊對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的意思,即便是沒抓住對手,也有個“纏”的余味在別人身上。
二、肘定位 我們這個派別的另一個秘密武器就是肘定位。肘永遠在做一個拉長的運動,但它基本上是定在一個位置上,做著向外伸展的、膨脹的運動,和身體各部位保持一個相對的定位。手走的幅度和身體不會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練習時、對抗時都有要根,不能漂浮。肘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為前面的手輸送了武器、彈藥、力量,支持手更靈活地運動;幫助后面的肩拉長,墜肘沉肩,穩(wěn)定平衡。什么時候肘變位了,形就一定是變了。太極拳運動中入體有五張弓──雙臂弓、腰弓、雙腿弓。弓背撐起的力量很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最佳狀態(tài)。弓背一直受弓弦的拉,從未松懈過,一但弓背飄了,丟了就一定是棚勁斷了。在臂弓上弦斷就是意斷,弓斷就是棚勁斷了。
三、沉肩 練太極拳時意念上要求身體松柔,人們往往松柔不下來就是因為肩沉不下來。向上聳肩,向里合肩,或是被迫翻肩,是最常見的毛病。一聳肩,一合肩腋下就不空了。肘也隨之飄起來。當遇上對方踩、打、摔、擒、拿等外力時,出于自我平衡的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身肩。這些不僅是學習太極拳的障礙,也是技擊中的隱患。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部與臂部,使臂生根,從而由墜肘與沉肩的結(jié)合達到肢體放長。如果兩手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這張弓就是一個飽滿的弓。所以要時時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墜肘,將肘與肩部拉長到最大限度。
四、含胸 含胸首先要求我們虛領(lǐng)打勁的時候把勁椎領(lǐng)起來,像弓梢一樣不歪不扭,下頜內(nèi)收,兩眼平視,使百會穴虛領(lǐng);再就是胸要有向里包的感覺,使胸成為脊背拔長的支柱,讓背有拔長的彈性。在對抗中,最忌身體上重下輕。如果胸不含,肺部會充滿空氣,不能氣沉丹田,這時頭重腳輕根底淺,一遇外力就會立足不穩(wěn),含胸拔背能使我們氣沉丹田,下重上輕如不倒翁。否則,就會橫氣填胸,濁氣上升,勁力不能順達。
五、塌腰 腰和胸的關(guān)系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須含胸。正確的姿勢是:胸要含起來,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里。這樣,我們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一張弓。腰是一個重要的平衡機構(gòu)。勁起于腳跟行于腿,到腰部時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還原于下身的分配。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匕蜒聛?,人才能不飄,腳下才能有根。否則,腰塌不下來,挺胸凸肚,連瑣反應(yīng)是胯松不下來,膝蓋亦不能彎曲,不能含上。
六、松胯 太極拳理曰:不能機不得勢時,腰腿求之,我認為這里少了一個字,應(yīng)是‘腰腿間求之’。腰腿間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胯上,松胯便可在煞那間將力量送至腰部。在對抗當中,松胯尤為重要,因為不能松胯將會瞬間斷勁,功虧一簣。從某種意義上說,胯能不能松就意味著能不能得到進入太極拳殿堂的鎖匙。此外,胯部的韌帶長度要超過常人是松胯的前題條件,韌帶、副韌帶長,轉(zhuǎn)身長度和半徑就會比別人長出許多,對抗中就有了優(yōu)勢。因此要有意識練好松胯的功夫。
七、屈膝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屈膝合襠,膝屈襠才能合。屈膝才能足下生根,進退自如,力撐八面??匆粋€人的拳勢是否正確,首先看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襠是不是圓潤的。如果一個拳勢看著不順那么問題一定出在膝上。膝在運動中要像餃子皮一樣向外,不是外擺,外擺是飄的,向里運動時不是直接合,而是從外向里扣。 八、抓地 在踝關(guān)節(jié)這個部位最難練的是跟腱韌帶,跟腱韌帶的長短又與抓地有直接關(guān)系。通常膝蓋前跪和旋轉(zhuǎn)就是韌帶長運動。這根韌帶越長,膝蓋前跪的半徑越大。對抗中后退時,又總有一個膝蓋是向前彎曲的,彎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強。人常說‘腰長’、‘腰上有份兒’,其實還是跟腱韌帶長、腳下有根的緣故。很多人腳下不穩(wěn),不舒服不挪腳跟和腳尖,正是因為跟腱韌帶不夠長,拉長這根韌帶要靠五指抓地。不讓飄、不讓腳動的同時又讓腳腕旋轉(zhuǎn)的動,讓它向不同方向移動、旋轉(zhuǎn)。練習時間長了跟腱韌帶就拉長了。如果不會五指抓地,即使其它各部位都做得很好,推手的水平也高不了。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后胯各部位的靈活性才能充分顯現(xiàn)。五指抓地時涌泉穴要虛要空。拳勢定形是掌握太極拳真諦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實戰(zhàn)的需要。只有走手、乍肘、沉肩、含胸、塌腰、松胯、抓地等每一招每一式都定型,才能保證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受外力干擾,收發(fā)自如,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