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七十二峰之首的西山縹緲峰西北麓,有一座千年古剎水月寺,在大殿左前的長廊中,有一塊著名散文《蘇州洞庭山水月禪院記》碑,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學家蘇舜欽。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字子美,河南開封人。早年做過滎陽、長垣縣令,后受范仲淹推薦,到朝中任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終因冒犯權貴被罷黜,退居蘇州,筑滄浪亭。后復起為湖州長史,不久病故。蘇舜欽和歐陽修、梅堯臣交好,致力于詩歌革新運動,寫了一些反映現(xiàn)實的作品,詩風奔放流暢,詩與梅堯臣齊名,時稱“蘇梅”。 宋慶歷五年(1045)十月,退居在蘇州的蘇舜欽泛舟太湖,先后到西山的林屋洞、毛公壇、包山寺、明月灣、花山寺、縹緲峰、水月寺等名勝游覽。在水月寺,蘇舜欽與寺僧一起用齋,并作長談。三年后(1048),應水月寺惠源和尚的請求,蘇舜欽寫下了《蘇州洞庭山水月禪院記》這篇著名的山水游記散文?!吧街妶D志者七十有二,惟洞庭稱雄期間,地占三鄉(xiāng),戶率三千,環(huán)四十里。居俗真樸,歷歲未嘗有訴訟至于縣吏之庭下。皆以樹桑梔柑柚為常產(chǎn),每秋高霜余,丹苞朱食,與長松茂樹相參差,間于巖壑間望之,若圖繪金翠之可愛??~緲峰又居山之西北深遠處,高聳出于眾山,為洞庭勝絕之境。”文中蘇舜欽對西山作了高度評價,可謂情有獨鐘。 水月禪寺,位于縹緲峰西北麓,因在峰頂向下望寺院,常為云霧阻隔,如鏡中花、水中月一般時隱時現(xiàn),因而得名水月寺,山塢也因寺而得名水月塢。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四年(538),為一代江南名剎,相傳為觀音菩薩三十六相中“水月觀音”造像的發(fā)源地。隋代寺廢,唐朝初得重修,改名為明月禪院。北宋時真宗皇帝賜名為水月禪院,并賜御書金匾。元朝末毀于兵火,明宣德八年(1433)由住持妙潭和尚重建,恢復舊觀,清末后日漸衰落,至“文革”時寺毀。寺內(nèi)尚存明代的《水月禪寺中興記》、清乾隆年間的《重建水月禪寺大雄寶殿記》和袁枚撰寫的《重建水月禪寺大慈寶閣碑記》碑3方。2006年,金庭鎮(zhèn)旅游公司于原址重建水月寺,重塑佛像,重刻蘇舜欽《蘇州洞庭山水月禪院記》碑,寺院整修一新,于2007年對外開放。 在水月寺大殿右前的碑亭中,豎有一塊刻于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的《水月禪寺中興記》碑,在碑的反面,當時的住持如珪和尚,將白居易、蘇舜欽等前代名人寫水月寺的詩刻在了碑上,其中蘇舜欽作的水月寺詩為:“水月開山大業(yè)年,朝廷敕額至今存。萬株松覆青云塢,千樹梨開白云園。無礙泉香夸絕品,小青茶熟占魁元。當時飯圣高陽女,永作伽藍護法門?!痹娭兴鶎懙男∏嗖?,又名水月茶、小春茶,是碧螺春的前身。 蘇舜欽詩中的無礙泉,位于水月寺東側的小青塢中,泉眼雖小,但泉水特別甘美,極少干枯,歷史上名氣很大,為宋代名泉,與小青茶并稱為當時的“水月雙絕”。宋李彌大《無礙泉詩序》:“水月寺東入小青塢,至縹緲峰下,有泉泓澄瑩澈,冬夏不涸,酌之甘涼,異于它泉而未名。紹興二年(1132)七月九日,無礙居士李似矩、靜養(yǎng)居士胡茂老飲而樂之,靜養(yǎng)以無礙名泉,主僧愿平為煮泉烹水月芽。為賦詩云:甌研水月先春焙,鼎煮云林無礙泉,將謂蘇州能太守,老僧還解覓詩篇。”李彌大(1080-1140),字似矩,號無礙居士,曾任戶部尚書、平江知府、兵部尚書等職,晚年退隱西山,在林屋洞前筑無礙庵、道隱園,今西山李姓多為其后裔。李彌大到此題詩后前途無礙,官至兵部尚書,無礙泉在民間被視為吉祥之泉。泉分雌雄兩口(大為雌泉,小為雄泉),相傳男性以雌泉、女性以雄泉水洗手洗臉,可使人陰陽相濟,鴻運當頭,消除前途上的所有障礙。 宋慶歷五年(1045)十月,蘇舜欽來到西山花山寺,看到因為管理花園的和尚外出化緣,原來繁花似錦的花園已經(jīng)變得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感觸很深,便在寺內(nèi)德云堂的墻壁上題詩一首:“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見草縱橫。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痹撛姾髢删?,是激勵人勤奮上進的著名佳句,用來比喻人必須努力克服缺點,才能培養(yǎng)好品德,取得更大進步。小學語文課本中曾把蘇舜欽的這首《題花山寺壁》列為必須背誦的古詩課文?;ㄉ剿掠置^音院,是去年重建開放的蘇州大觀音禪寺(大如意圣境)的前身,始建于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比浙江普陀山的普濟寺(863年創(chuàng)建)還要早四百多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觀音道場之一。 □鄒永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