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上一篇講到了學習母語的時間表, 這一篇我們講一講學習外語。 該從什么時候開始學外語呢? 我們現(xiàn)在知道,語音學習有敏感期, 要從一歲之前接觸一門語言的語音。 那么語法學習的敏感期呢? 【經典說】 語法學習同樣存在著發(fā)展敏感期: 語言學習越早,腦就越有效地掌握這門語言的語法。 延遲接觸語言會導致腦使用不同的策略來加工語法信息。這與行為實驗結果是一致的。 行為實驗結果顯示,較晚接觸第二語言會導致語法加工能力的嚴重缺陷。 總的來說,語言學習的許多方面都存在效率和年齡相反的關系—— 外語教學開展得越早,學習的效率和效果就越好。 這與大多數(shù)國家外語教學在青少年時才開始的教育政策是不一致的。 但是,早期教育如果想獲得好的效果,就必須適合年齡特征。 口音的獲得也有敏感期。這種語音加工知識在12歲前學習更有效。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人的一生都有學習語言的能力: 青少年和成年人如果沉浸在一個全新的語言環(huán)境,也能把這門語言學得“很好”,雖然某些方面將永遠無法學得像早學習者那樣好。 【晴媽說】 晴媽今天介紹的這本書來自經合組織, 其中的建議也來自經合組織。 晴媽一直說,自己不是專家, 帶孩子只一年多,經驗也不足。 因此盡量多傳達更權威的建議, 這次就選了OECD的建議。 當然OECD的建議也不等于真理, 只是基于現(xiàn)有研究的綜述。 父母們可以自己選擇是否接受。 他們的建議是: 學習外語,越早越好。 為什么早學和晚學有差別? 還記得我們上節(jié)課說過的嗎, 小孩從開口到流利,也就一年多。 科學家現(xiàn)在都覺得神奇。 大人從零開始學語言要幾年? 為什么小孩能這么快學會一門語言? 學者認為:大腦有一套語言裝置。 這套“語言裝置”是先天的, 具有適合學語言的原初神經結構, 可以適應任何一種語言。 根據(jù)我們上節(jié)課引的史蒂芬.平克, 這套系統(tǒng)會在6歲之后緩慢卸載。 平克:“一旦兒童掌握了語言,語言習得系統(tǒng)就變得多余了。 如果維持這套系統(tǒng)需要不小的成本,那就應該將它完全卸載。” 所以,如果想要學習外語, 開始得越早越容易。 后期學外語也沒問題,只不過那時候 語言變成一門學科,而非一種機能。 雙語學習是否影響母語呢? 根據(jù)《奇妙的心靈》(我們之后要介紹的另一本書): “當前的研究否定了人必須先熟練地掌握母語,然后才能學習第二語言的認識。掌握兩種語言的兒童能夠理解每一種語言的結構,并有意識地運用這些結構特征。在學校學習外語的學生并沒有削弱母語,而是兩者都得到了提高。” 最后說到爸爸媽媽可能最關心的: 說雙語好,那該如何教外語呢? 其實這就和上一篇講到的母語教學原理一模一樣: 三要素:真人語音環(huán)境、媽媽語、互動交流。 最理想的當然是父母雙方講兩種語言, 其次可以是父母對孩子教一些外語。 純電子產品教學作用很小。 找外語學習的環(huán)境和老師也可以, 但重要的是讓孩子開口,而不僅是傾聽, 孩子必須通過說話和反饋學會語言。 以后我們會講到,孩子的第一母語, 會是他同齡小伙伴的語言。
|
|
來自: UncleYoung > 《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