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一度以為,廈門老巷子會成為北京胡同那樣的接地氣文化,卻眼睜睜的看著它淪落為城中村等待著被拆遷。 扒開城市外衣,沿著街道鉆進光線并不好的小路,就能遇到廈門老巷子。若是在中山路游玩,只要沿著無人可去的巷子走進去,拐幾個彎便能尋到老巷子。 嘉禾路、廈禾路、江頭街道、前埔路...穿過高大上的城市,沿著小路便能見到老巷子。城市猶如一層華麗的外衣,包圍著老巷子,又猶如鋼鐵巨獸正一步步的吞噬著廈門的記憶。 提到廈門巷子,你是否又愛又恨?愛它的房租便宜,又恨它又擠又窄,不通風,隔音效果也不好。 老巷子收留著幾乎所有來廈尋夢的打工者,人們視它為生存起步點,又以離開老巷子改善生活環(huán)境為第一目標。 年輕人窩在老巷子里,攢足了資本,學會了立足,遇見了良伴,便要離開老巷子搬入高大上小區(qū),所以老巷子的房前總是掛著招租的廣告,舊的還沒撕走,新的便又貼上去。 老巷子的天空除了密密麻麻的線路,便是不遠處的高樓大廈。有工人白天在高樓上作業(yè),有剛入職場的年輕人在高樓里尋找夢想,六點之后他們又回到老巷子里,等待著天明之后的周而復始。 老巷子里的市集,沒有專供游客的臺灣小吃,也沒有貴的離譜的烤串,唯有海鮮、古早味、鹵味等真實的生活味道。 搖搖欲墜的危房后,是一棟棟價格不菲的小區(qū)公寓。 廈門的窄巷子有故事,有記憶。未來是否會成為高樓大廈的其中一位,又是否會成為被復制版的“曾厝垵”“黃厝”,還是成為一道真實的巷子文化風景?沒人知道,無法言說,卻又時刻為它擔心。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