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鵝 Cygnus cygnus 大天鵝,是一種候鳥,繁殖于歐亞大陸北部、北美洲,中國北部的新疆、內蒙古、東北北部等地;越冬于亞洲中部、歐洲大部、北美洲北部、非洲大陸的西北角、中國的華中和東南沿海一帶。 大天鵝雄雌同形同色,通體潔白,頸部極長,體態(tài)優(yōu)雅。本物種顯著的鑒別特征在喙部,大天鵝的喙部由黑黃兩色組成,黃色區(qū)域位于喙的基部。 以水生植物的根莖、葉、莖、種子為主食,也吃少量動物食物。 疣鼻天鵝 Cygnus olor 疣鼻天鵝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廣大地區(qū),越冬時可到北非地區(qū)。在北美、南美、澳大利亞已經有穩(wěn)定的引入種。 疣鼻天鵝雌雄同色,雌性體形略小,都是通體白色,喙紅色或橘紅色,虹膜棕紅色。前額、沿線、喙緣、鼻孔處及跗跖、腳、爪都為黑色。野外常見頸部成“S”形彎曲。 棲息在沼澤、湖泊、河流處,也在近海的咸水地帶活動。主要吃植物的水下部分,偶爾也吃少量的動物食物。 鴛鴦 Aix galericulata 雄性 雌性
鴛鴦主要分布于亞洲東部,在中國東北繁殖,華南地區(qū)越冬,可見于朝鮮半島及中國東部各地。 雄性鴛鴦色彩極為艷麗,喙為少見的鮮紅色,端部具亮黃色嘴甲,額部和頭頂中央為帶有金屬光澤的翠綠色。 雌性鴛鴦遠不如雄性鴛鴦漂亮,通體顏色為暗啞的灰色,辨識特征為鮮明的白色貫眼紋,喙灰色。 中文名:赤麻鴨 Tadorna ferruginea 雄性 雌性 赤麻鴨廣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生境多樣,從世界屋脊的高原湖泊到平原地區(qū)的濕地沼澤都能看到它們,山區(qū)小溪、開闊的水塘、海邊沙灘甚至靠近綠洲的戈壁灘都是赤麻鴨的活動范圍。 赤麻鴨通體橘黃色,頭部的顏色較淡,逐漸過渡到近白色。雄性赤麻鴨在繁殖季節(jié)頸部會出現(xiàn)一條黑色的狹窄頸環(huán),這個黑環(huán)常常隱藏在黃色的羽毛間而無法觀察到。雌性羽色和雄性相似,但頭頂和頭側幾乎白色,頸基無黑色領環(huán)。 為雜食性鳥類,食物包括谷物、水生植物、昆蟲、蝦蟹、軟體動物、小魚等。 綠頭鴨 Anas platyrhynchos 綠頭鴨分布廣泛,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大部分地區(qū)、非洲北部。通常棲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于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 綠頭鴨雌雄差異較大,雄性頭、頸綠色,具輝亮的金屬光澤,頸基有一白色領環(huán)。雌性頭頂至枕部黑色,具棕黃色羽緣,頭側、后頸和頸側淺棕黃色,雜有黑褐色細紋。 性情好動,活動時常發(fā)出叫聲,響亮清脆,很遠即可聽見。綠頭鴨主要以野生植物的葉、芽、莖、水藻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軟體動物、甲殼類、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紅嘴潛鴨 Netta rufina 雄性 雌性 紅嘴潛鴨主要分布于歐洲中部、亞洲中部。主要棲息在開闊的淡水湖泊、水流較緩的江河、河流、河口地區(qū)、三角洲或鹽堿湖。 雄性額、頭側、喉及上頸兩側深栗色,頭頂至頸項冠羽淡棕黃色,下頸至上背黑色,具淡棕色羽緣,下背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具綠色光澤。 雌性額、頭頂至后頸暗棕褐色,羽冠不明顯;頭側、頸側、頦和喉灰白色。上體淡棕褐色,腰部較暗。 食物主要為水藻、眼子菜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嫩芽、莖和種子,有時也到岸上覓食青草和其他一些禾本科植物種子或草籽。 針尾鴨 Anas acuta 雄性 雌性 針尾鴨繁殖于歐亞大陸北部地區(qū)和北美大陸北部地區(qū),在中國的新疆西北部天山山脈也有繁殖,越冬于東南亞、印度、北非、中美洲,在中國他們越冬在南部廣大地區(qū)。 雄性針尾鴨體側布滿淡褐色與白色交雜的扇貝形橫紋,頭棕褐色,從胸部一直延伸到頸后部均為耀眼的乳白色。兩根中央尾羽極夸張的長,并且翹翹地指向天空,這也是針尾鴨名字的來歷。 雌性黯淡褐色,上體多黑斑,下體皮黃,胸部具黑點,尾形尖。 針尾鴨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鳥類,他們的食譜包括苔蘚、水草和雜草的種子以及一些軟體動物如淡水螺和少部分的昆蟲。 灰雁 Anser anser 灰雁繁殖于西伯利亞南部、歐洲北部、東部、冰島以及中國北部,越冬于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伊拉克、印度西北部、中國南方。 雌雄兩性同形同色,全年體色概為灰褐色,嘴基周圍有狹長的白紋。頸、胸和腹部淡灰色,腹部有黑色橫紋眼棕色,嘴橙黃或略帶紅色。 灰雁是植食性鳥類,以野草和種子為主要食物,偶爾也會取食小蝦、田螺和一些鞘翅目昆蟲。 鴻雁 Anser cygnoide 鴻雁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qū), 在中國主要繁殖于東北,遷徙途經中國東部至長江下游越冬。 鴻雁頸長,黑且長的嘴與前額成一直線,環(huán)繞嘴基的額部有一條很狹窄的棕白色條紋。頭頂及頸部背側正中棕褐,前頸白色,與后頸有一道明顯界線,這種前白后棕的鮮明對比是鴻雁區(qū)別于雁屬其他種類的顯著特征。 主要棲息于開闊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地區(qū),特別是平原上湖泊附近水生植物茂密的地方,有時亦出現(xiàn)在山地平原和河谷地區(qū)。主要以各種草本植物的葉、芽、包括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蘆葦、藻類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 豆雁 Anser fabalis 豆雁繁殖于西伯利亞大部、歐洲北部以及冰島格陵蘭東部,中國東北北部,越冬于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歐洲中南部,朝鮮日本等地。 豆雁額部不似鴻雁具有一圈耀眼的白色羽毛,體羽深褐色,上體顏色較深呈褐色,下體顏色較淺呈污白色,但不似鴻雁具有涇渭分明的深淺色快分界線。嘴甲和嘴基黑色,嘴甲和鼻孔之間有一橙黃色橫斑沿嘴的兩側邊緣向后延伸至嘴角,腳橙黃色,爪黑色。 加拿大黑雁 Branta canadensis 加拿大黑雁原產于北美洲,偶爾會遷移到歐洲北部,目前它們被引入到英國、新西蘭、阿根廷、智利和??颂m群島。 加拿大黑雁,身體灰色,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頭、頸黑色,咽喉延至喉間具明顯的白色橫斑。尾短,黑色,尾上覆羽白色。 主要以青草或水生植物的嫩芽、葉、莖等為食,也吃根和植物種子,偶爾覓食少量的水生昆蟲、軟體動物、小的甲殼類動物以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和魚卵。 斑頭雁 Anser indicus 斑頭雁,又名白頭雁、黑紋頭雁。高原鳥類,生活在高原濕地湖泊亦見于耕地,遷徙和繁殖時結成小群,分布于亞洲。主要食物是禾本科和莎草科的青草和豆科植物的種子,偶爾也取食一些軟體動物。 斑頭雁雄雌同形同色,很難區(qū)分,頭部污白色,頭頂上有兩條黑色條帶,一條略成馬蹄形,位于頭頂?shù)暮蟛浚溄与p眼的后部,另外一條橫貫枕部。 白鵜鶘 Pelecanus onocrotalus 白鵜鶘分布于歐洲到亞洲以及非洲的沼澤地和淺湖區(qū)。常成群生活,善于飛行,善于游泳,飛行時頭部向后縮,頸部彎曲靠在背部。 白鵜鶘的體形粗短肥胖,頸部細長。全身的羽毛都是雪白的顏色,稍微綴有一些橙色,頭的后部有一束長而狹的懸垂式冠羽,胸部有一束淡黃色的羽毛。喙長而粗直,嘴下有一個橙黃色的皮囊,黑色的眼睛在粉黃色的臉上極為醒目,腳為肉紅色。 它主要以魚類為食,覓食時從高空直扎人水中。 丹頂鶴 Grus japonensis 丹頂鶴繁殖地在中國黑龍江的三江平原和嫩江中下游地區(qū)、俄羅斯的遠東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及長江下游、朝鮮海灣、日本等地越冬。 丹頂鶴頭頂裸露無羽、呈朱紅色,額和眼先微具黑羽,眼后方耳羽至枕白色,頰、喉和頸黑色,嘴較長,呈淡綠灰色。成鳥除頸部和飛羽后端為黑色外,全身潔白,兩翅中間長而彎曲的飛羽為黑色,并且在站立時整個飛羽都蓋在尾部。 丹頂鶴的棲息地是沼澤和沼澤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淺水的魚蝦、軟體動物和某些植物根莖,以季節(jié)不同而有所變化。 白枕鶴 Grus vipio 白枕鶴繁殖于蒙古東北部、中國東北部,以及俄羅斯東南部一帶,越冬在朝鮮,日本南部,中國中部,東部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棲息于開闊的平原蘆葦沼澤和水草沼澤地帶,也棲息于開闊的河流及湖泊岸邊,以及鄰近的沼澤草地,有時出現(xiàn)于農田和海灣地區(qū),尤其是遷徙季節(jié)。主要以植物種子、草根、嫩葉、嫩芽、谷粒、魚、蛙、蜥蜴、蝌蚪、蝦、軟體動物和昆蟲等為食。 白枕鶴頸部條灰白兩間,前灰后白,面部紅色。 普通珠雞 Numida meleagris 盔珠雞,原產于非洲,后來被引入到西印度群島、巴西、澳大利亞和歐洲。棲息于開闊的散布著灌木和樹木的稀樹草原或農田。 頸部裸露,裸露處皮膚色深或粗糙有皺折。為黑色基底上遍布白色點斑,如同珍珠。嘴淺藍色或白色;腿、腳近紅色。 強大的爪子可以輕松的刨開土壤,找尋食物。雜食性,食譜由各種動植物食物組成。 沒想明白,它們怎么會出現(xiàn)在這里? 注:本次觀察時間較短,也許有遺漏的鳥類沒有記錄,請朋友們海涵。 下午6點30分的北京動物園涼爽而安靜,安靜到坐在水禽湖旁,閉上眼睛,僅靠聽叫聲就可以分辨它們。 舒服!我甚至放棄了拿起相機拍照,它雖然能完美的展示這一刻的景象,卻無法記錄浸入其中的感受。我只想坐在這安靜的“交流”。 數(shù)量眾多的夜鷺棲在枝頭,樹上筑滿了它們的巢。吵鬧的小嘴烏鴉在頭頂飛過。樹麻雀會從身邊低低的掠過,落在不遠處搜尋地面上的食物。珠頸斑鳩與烏鶇同樣喜歡在地面上活動。還有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缺勤的鳥類-喜鵲和灰喜鵲... 斑頭雁會在主路上“溜達”,完全的不懼怕人,我把道路堵上時(這個人真淘氣),它們會和我對視一會,然后繞開我走過去,而不是扭頭跑掉。 離開時準備拍一個湖的全景,剛剛走到岸邊,“噗通”一聲,驚起了一對鴛鴦,大家同時嚇了一跳。 水禽湖,一小片的湖水,一大片朝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