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史前史和歐洲美洲一樣,可以根據(jù)冰期(Ice Ages)做 出斷代:冰川影響了這個國家的形狀和面貌。在印度,最早的人類 活動的跡象(有沒有更早的還不知道)出現(xiàn)在第二個冰期之后(前 40萬?前20萬年)?。雖然沒有人類的殘骸,印度西北部,尤其是 凈河(Sohan)②流域的旁遮普地區(qū)(今屬巴基斯坦),卻發(fā)現(xiàn)了大 ①這里說第二個冰期其實是第四紀大冰期的第二個亞冰期。以阿爾卑斯山為標準, 第二個亞冰期稱為民德冰期(Mindel-Gkzkl)。民德冰期之后是利斯冰期(RiB^Glazial)。兩 個冰期之間是民德一利斯間冰期(Mindel-RilHriterglazial),人類活動的跡象就出現(xiàn)在這里。 ② 烏爾都語CrV-。印地語作?俗語作_市,梵語作^1,出詞根研1。意思是 “美”,漢譯或作“凈”。凈河是印度河的支流。 ③ ④ 量粗糙的石器。大約與此同時的另一個史前石器工業(yè)遺跡也在印度 南部和整個德干高原被發(fā)現(xiàn),考古學家稱之為馬德拉斯工業(yè)。這個 文化中的人們把大卵石的表層敲掉,用石核制作工具。這種技術(shù)與 北方的技術(shù)大不相同,北方人只用石片。無疑,馬德拉斯文明的先 民是先民中比較先進的一支,他們能更好地改造環(huán)境。 這就是舊石器時代,印度歷史上最早也最漫長的時代,到處都 是正在學習和嘗試的人;這就是舊石器時代,次大陸上兩個隔絕的 地區(qū),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可我們對這兩個早期文化知道得不 多,只能想當然地說,舊石器時代印度人和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原始人 過著大致相同的生活。他們游牧、狩獵、采集;因為時刻受到野獸 和大自然的威脅,他們不得不群居,轉(zhuǎn)場也成隊進行。 漫長的舊石器時代過后是中石器時代。人們馴服了狗,石器之 外他們還制作骨器、使用燧石,陶器的制作也從此開始。在印度, 這個時代的遺跡主要發(fā)現(xiàn)于耐襪陁河(Narmada)?流域(耐襪陁 河在頻陀山和七折山之間,橫貫中印度)。終于有一天,人們得以 駕馭環(huán)境,成了環(huán)境的主人,這一天不再屬于中石器時代:新石器 時代開始了。舊的游牧生活逐漸讓位于更加安定的農(nóng)業(yè)生活。人們 開始種植莊稼,馴服禽畜,制作精良的石器和陶器,這些器皿都比 舊石器時代先進得多。一下子有了很多東西我們可以鑒定、描述、 確定它們的日期,我們對印度的了解越發(fā)具體而準確了。 公元前9000?前5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波斯的文明 已開始奠基。比起西方的鄰居來,印度的進展要慢一些,新石器時 代一直到公元前4000年以后才姍姍來遲。其遺跡在南亞,最早見 于西北邊境,俾路支斯坦(Baludustan)的丘陵?,F(xiàn)代考古挖掘發(fā) 現(xiàn)這里曾有一些不大的農(nóng)業(yè)村莊,可追溯到公元前3712?前3688 年。俾路支(Baluchi)的村民用泥磚建房,制作陶器,使用石器和 骨器。他們還馴育家畜,養(yǎng)羊(綿羊、山羊)養(yǎng)牛。這個地區(qū)大概 有過一些村落(village communities),許多遺址都被發(fā)掘出來。從 ①古吉拉特語梵語意思是pleasure~giver。 公元前3000年起,次大陸的很多地區(qū),尤其是印度河流域及周邊 地區(qū),都開始出現(xiàn)相似的定居點。經(jīng)過逐漸演化,最終一種新的、 復(fù)雜的城市文明蔚然興起,這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源于偉大的印度河,也因這條河而得名。它 是次大陸歷史上的第一個真正的里程碑。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起點 還不很清楚,大致認為它始于公元前2500年并持續(xù)了近1 000 年,立足于兩座偉大的城市:哈拉巴(Harappa)和莫亨焦一達羅 (Mohenjo-Daro)。哈拉巴在北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太陽河 (Ravi)①西岸,古城拉合爾(Lahore)西南,相距差不多100英 里。莫亨焦一達羅在南部,也在巴基斯坦境內(nèi),印度河干流東岸, 離人海口 250英里。它位于信德(Sind)省的腹地,再往南200英 里就是巴基斯坦的經(jīng)濟中心卡拉奇(Karachi)。這兩座城市相距 400英里,稱得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雙璧”。其文明在年代上直 追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以面積論則“無匹”,比一比別的文明都 要黯然失色。遠播遐舉,倍于古埃及,其他古國更勿論矣!現(xiàn)在估 算,這一面積有不到150萬平方英里,比如今的巴基斯坦還大得 多。這么大一塊地方,已發(fā)掘的大小形態(tài)各異的遺址有近70處。 比如印巴邊界的黑竹城(Kalibangan)?,大小跟哈拉巴或者莫亨 焦一達羅都差不多,規(guī)劃則如出一轍。遺址中也不乏小一點兒的城 市,比如竭池夷(Ko丨piji),菴梨(Amri),昌胡一達羅(Chanhu- Daro)。這些城市的基本格局都一樣,很可能是當時的省會。又有小 邑星羅、遺址棋布,都是這個文化母體的產(chǎn)物。 這些城市的發(fā)現(xiàn)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印度的認識。它翻開了印度 ①烏爾都語4^,旁遮普語牙苛,印地語町奇?;蛑^出梵語確,陽性,意思是太陽。 ② 印地語羽治中TT,_是黑,中TT是竹(疑出梵語弭),故名“黑竹城' 歷史的新篇章,把印度的起源向前推了將近1 000年。很難想象 1920年之前這極為重要的一段竟然不為人所知。1856年,英國工 程師布倫頓兄弟(■John and William Brunton)從卡拉奇修鐵路到拉 合爾。尋找道碴的時候,他們聽說有很多不成形的巨大土石堆,好 像是一座磚砌古城的廢墟。為了修路,他們洗劫了這座古城——這 座古城,就是哈拉巴。 這個消息傳到亞歷山大·坎寧安爵士的耳朵里??矊幇彩怯?將軍,業(yè)余考古學家,后來成了北印度考古總指揮。施工過程中, 坎寧安曾數(shù)次來此考察并從工人那里得到各式各樣的文物。他很快 意識到這些文物完全不在有記載的歷史之內(nèi),于是開始懷疑這里曾 有一個更古老的印度,一個古老的文明,比當時知道的古老得多。 他試圖破譯得到的銘文和印章,可是失敗了。此后70年,這些文 物的真正意義一直是個謎。1921年,當時的考古總指揮約翰·馬 歇爾爵士開始對哈拉巴進行首次系統(tǒng)的挖掘,到這時,遺址的神秘 面紗才真正被揭開。 挖掘和發(fā)現(xiàn) 哈拉巴的劫余經(jīng)過梳篦一樣的清理,今天的人們幾乎見不到什 么了。第一次挖掘發(fā)現(xiàn)了一個周長近3英里的大城市。一年后南部 400英里處,印度河沿岸又有了更加激動人心的發(fā)現(xiàn),這就是后來 為世所知的莫亨焦一達羅,意思是“死者之丘”①??脊艑W家在這里 尋找亞歷山大人侵的遺跡?,卻發(fā)現(xiàn)一個更古老也更重要的遺址。 與哈拉巴不同,莫亨焦一達羅未嘗有人染指,這才有今天的洋洋大 觀。遺址尚如此,其文化全盛時的不凡可以想見。 以這些大都市為中心,一個富裕的、復(fù)雜而精密的社會于是浮 現(xiàn)在我們的腦海。莫亨焦一達羅全盛時居民多達35 000人;哈拉巴 正相仿佛??伤鼈兂砷L的環(huán)境與今天大不相同。今天,莫亨焦一達 羅周圍是一片沙漠,年降水量不足6英寸。夏天這里就像個火爐, 溫度是一度一度往上爬,爬到49°C,不幸的游客都快被烤熟了。冬 天溫度又降得很低,至于飽結(jié)嚴霜。公元前第三個千年紀則不同, 那時木森森而草蔥蔥,又多有飛禽走獸。印度文明的美術(shù)和工藝都 描繪了各種野生動物——犀牛,水牛,大象,老虎。在今天的環(huán)境 下,這些動物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生存的。還有,建造這些城市需要 大量的磚,能燒出這成百萬塊的磚,則木柴(firewood)③之多更 不待言^ 極有可能,莫亨焦一達羅和哈拉巴兩座城市是同一時期建造 的:兩座城市的土地規(guī)劃看上去一樣。先說兩座城市都位于河邊, ① 信德語·,烏爾都語印地語命巧#病(?;蛘f“魅人者冢”,即大 神黑天(爐力的冢——魅人者(i^/mohamO是黑天的別名——那是錯把■aV/mo’an 當成<>v/mohan 了。 ② 當時,考古學家^找的是亞歷山大人侵的遺跡,遺跡沒找著, 卻發(fā)現(xiàn)好多土堆。土堆有大有小,最大的叫“死者之丘”,傳說埋著好多死人。土堆上 頭立著佛教的窣堵波(梵語句?),即我們常說的塔?!八备案@堵波”一樣是音譯,意 思是圓冢。稍稍挖掘土堆就發(fā)現(xiàn)了下面的古城。 ③莫亨焦一達羅的磚有兩種:一種泥磚,一種木磚。燒泥磚需要木柴,做木磚需要 木材。此處所言特其一端。 ④ ⑤ 西側(cè)有易守難攻的衛(wèi)城(citadel)?。衛(wèi)城起于泥磚筑的高臺,凌駕 于全城之上。在莫亨焦達羅,全城之外是50英尺高的巨大圍堤, 令人瞠目。城四周也是結(jié)實的城墻,直角的塔樓,髙大的城門。城 內(nèi)則囊括了所有主要公共建筑,其中最髙處仍有許多建筑尚未發(fā)掘。 從最高處下來是本城(the town proper)的街道、商店和住宅。這些 建筑中最惹眼的要數(shù)長方形的“大浴池”了 :它長39英尺,寬23英 尺,深8英尺,環(huán)池以泥磚鋪場。池子本身也是磚結(jié)構(gòu),內(nèi)壁砌得很 漂亮,且至今防滲。池邊有回廊,旁通小室,間設(shè)座位。跟后來的印 度教徒一樣,印度河流域的人們對水的凈化作用堅信不疑,考古學家 認為這個浴池是用于宗教目的或者用來舉行宗教儀式的。 兩座城市邊界漫滅,要辨認是越發(fā)不容易了。一般認為它們都 是周長3英里,面積將近1平方英里。兩座城市都不用石料,所有 建筑都由標準的燒磚砌成。和許多印度當代城市不同,這兩座城市 的布局都是精心設(shè)計。街道規(guī)劃簡直完全一樣:基本是“鐵柵布 局”,整齊而有規(guī)律。所有街道都是東西南北走向,把城市分為大 致相等的豆腐塊。豆腐塊里是不同的居民區(qū),從大街直著拐進小巷 子里就是。最是這些大街小巷才勾勒出莫亨焦一達羅這個擾攘的大 都市的神氣!挨著衛(wèi)城是下城(lower town)的遺址,學者們稱為 DK區(qū)。在這里,死去的城市一下子又活了。置身地下20英尺,你 會發(fā)現(xiàn)走的是一條又長又寬(差不多30英尺寬)的大馬路。一拐 彎,卻是高墻窄弄堂,突然換了一個世界。弄堂忒窄,才通人,兩 邊的高墻拔地而起,其勢欲壓頂,前后左右都是一副嘴臉,或者干 脆沒有面目,足以使人迷路;這感覺真有點兒難受,好像關(guān)在禁閉 ①這里的citadel不是我們常見的堡壘,而取它本來的意思:“小城”。即城中之城, 有點兒像中國的紫禁城;又地勢較高,更像希臘的衛(wèi)城(dxQbTioAu;, ‘‘最高處的城”)。 西方人有的〒脆叫它acropolis。 室里。城里建筑物密布,接近城中心的地方簡直密到遮天蔽日。然 而經(jīng)營位置恰是到了好處,走兩個街區(qū)你就能知道自己在哪兒,并 且回到干道上——它正在不遠處賧眼呢。 街巷復(fù)有小道直通民宅,民宅是大雜院,從外面看完全看不 見。小道稍嫌喧鬧,繞過把角兒則豁然開朗——好一個大院兒,那 是有錢人家的宅子。剛才還喘不過氣來像背了一座大山,現(xiàn)在也卸 掉了,你感到自己又能呼吸了。城市太擁擠,就顯出空間珍貴;而 主人越富裕,越覺著地方寬敞。空間既難得,隱私也來之不易。于 是人們筑“廣高大墻”——無門無窗,為的是屏蔽“鬧熱”,門口 也從不開在街上。為防人窺視,堂前設(shè)有影壁或玄關(guān)。 房子是磚結(jié)構(gòu)——印度文明里別的東西也是一樣,磚有兩種: 火燒干的和太陽曬干的。房子的大小因主人的財力和社會地位而 異。有的只兩室,有的則三數(shù)室連一個院子,若豪宅朱邸,則多至 百室,且院子深到不可測。沿小巷步行,我們可別忘了:我們看到 的只是原來好幾層建筑的底層。院子里往往有深井,其狀如小塔?, 可見房子總有兩三層。要是有窗子的話,一般設(shè)在上面一層。窗子 是百葉窗,上下都有格柵-一看看從哈拉巴出土的雕刻玩具房可以 一目了然。即使百葉窗關(guān)閉的時候,這些格柵也能把空氣和陽光迎 進屋,同時又保護了房屋內(nèi)的隱私。 室內(nèi)常鋪地,又多有壁爐和爐床的痕跡。墻和天花板是泥抹 的——有廣泛的證據(jù)支持這一點,關(guān)于裝飾裝潢卻沒有什么證據(jù)。 從街上看,只有一排又一排禿磚墻,滿眼的令人生畏,甚至令人生 厭?!斑@是個只能從里面看不能從外面看的世界”——善哉斯言, 說的就是印度的神秘罷! 要說這些房子里最有意思的地方,浴室要算一個。浴室的設(shè)計 都頗具匠心,地面鋪磚甚精致,而排水系統(tǒng)尤工巧。洗澡則“高屋建 瓴”:拿一個大罐往身上澆水——如今印度好多地方還是這樣。陶制 的排水管沿著地面,把臟水送進街道的排水溝,經(jīng)過通衢之下的陰 ffl地上的一半狀如小塔,也有叫井樓的。井樓有多髙,樓(房子)就有多高。 溝,一直送到封閉的浸坑。所有這些排水溝全程由大而寬厚的磚圍起 來。這個系統(tǒng)的工巧和高效在古代世界除了羅馬找不到第二家,而羅 馬的系統(tǒng)要晚出得多。印度則直到近代才有了可以相比的城市。 一個城市好比一個天平,天平的另一端是百工匠戶的住處,其 遺址在哈拉巴和莫亨焦一達羅都有發(fā)現(xiàn)。跟富人們的房子一樣,這 些居所也顯現(xiàn)出構(gòu)造的匠心。非要說有什么不同,也只是空間小得 多,且小巷遠為逼仄,總而言之是一個字:“緊”。居住區(qū)的規(guī)劃在兩 地各遺址如出一轍,都被精心安排在一口公共水井周圍。在莫亨焦一 達羅我們發(fā)現(xiàn)一片小屋排成兩排,這一側(cè)是小巷,那一側(cè)是大街。小 屋只有一層,長20英尺,寬12英尺,地方本來就不大,又被分成兩 間,其中一間是另一間的兩倍大小。在哈拉巴也有布局相似的兩排小 屋,屋子大小差不多兩倍于莫亨焦一達羅,遵循的原則卻是一樣:一 分兩間,一間是另一間的兩倍。過了這片井然有序的屋子是一個燒磚 鋪成的圓場?。場中心有深陷的大木臼,想來谷物是在這里用重杵搗 碎。中心附近有陳磚,可見赤腳的勞動者——也許是奴隸——搗谷 物就是站在這里,一站好幾個小時。場后面是個大谷倉,約莫有200 英尺長、159英尺寬,余糧如大麥小麥都存在這兒,很是豐實。谷倉 中間有寬闊的過道,過道兩邊高起,是巨大的儲物隔間。 離這兒不遠是鐵匠爐。看上去好像一個特殊的職業(yè)群體,有工 作區(qū),有生活區(qū),都擠在一個圈子里。給人的印象也極不尋常:這 里是西亞完全規(guī)劃的工業(yè)開發(fā)區(qū)的濫觴!又叫人想到當?shù)卣到y(tǒng) 如何有序而高效,簡直是“軍事化”了。 哈拉巴的大谷倉之外,大部分重要的公共建筑是在莫亨焦一達 羅發(fā)現(xiàn)的——19世紀的100年里,哈拉巴的磚頭瓦塊咸遭洗劫,很 難認定哪一個清晰的遺址。莫亨焦一達羅的發(fā)掘卻描繪了一幅清晰 的圖畫——比哈拉巴清晰多了。最大的建筑長230英尺、寬78英 尺,被認為是皇家宮殿的遺址。宮殿中間似乎是個院子,四周是游 ①陽平。直徑不足4米,說“場”(floor)似乎小一些,且高出地面,或可說“臺 (platform)。 廊,屋子很多,都沿游廊排列。不遠處又是大谷倉的遺址,150英 尺長、75英尺寬。實際上,許多保存完好的大型建筑看上去都是 谷倉。這些谷倉設(shè)在主要的皇家建筑或市政建筑里,大約是城市的 經(jīng)濟命脈,說白了就是國庫,供養(yǎng)人口必備的余糧就存在這兒。保 持地面干燥的通氣管、裝車卸車的平臺、行車的通道一應(yīng)俱全—— 大谷倉堪稱完備,是印度河流域各民族建筑技巧的豐碑。 出土的建筑物也不少了,卻沒有一個像寺廟,也沒有一個像祭 壇道場的地方。不過也許是沒找對地方,最合適作寺廟的地方還沒 挖掘呢:它頭上還蓋著一個公元2世紀的佛教寺廟,而這個佛教寺 廟,目前還不能搬走。 · 這里的供水,像印度河流域城市的任何其他事情一樣,組織得 非常好。每個城市的用水都由建造精良的水井供應(yīng),井的內(nèi)壁都砌 了磚。深宅大院好多都有自家的水井,城市各處也都有公共水井。 井口是用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的小泥杯的碎片砌的。這叫人想起印度風俗中 沿襲至今的慣例:儀式上禁止用同一只杯子喝水。杯子用完了就會 被打碎,然后被扔掉。 這些城市有一點似乎特別耐人尋味,或者令人費解:這里幾乎 全沒有大型的藝術(shù)品或公共紀念碑之類。我們注意到,屋里屋外都 沒有什么裝飾,方的沒有廣場、圓的沒有競技場,不方不圓的連個 集會的地方都沒有,一般能叫我們聯(lián)想到大城市的東西是一鱗半爪 也沒有。所有建筑都是功能單一、樸素實用的。裸墻,不施粉黛的 建筑——衛(wèi)城的建筑也如此,整齊劃一的街道倒也相得益彰。建筑 雖然壯麗,卻絲毫沒有人類虛榮的痕跡;沒有令人驚詫的雄心,沒 有令人贊嘆的靈感。 在這樣古老的文明里,我們該不該指望看見莊嚴的宮殿和高大 的碑碣4 000年之后依然挺立?印度最著名的勝跡泰姬陵只有500 年的歷史,我們非要它活4 000歲是不是有點兒說不過去?為數(shù)不 多的幾個和印度平起平坐的文明里,埃及留給后人的是金字塔,陵 寢莊嚴,少說也有4 000年,足令人目睜口噤——莫亨焦一達羅和 哈拉巴呢?兩地的遺跡留給我們的卻是這樣清晰的一幕:人們怎樣 ? 生活,會什么手藝,都吃些什么,還有他們的先進之處,至于室無 穢物。這該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真正價值罷! 貿(mào)易和商業(yè) 遺跡還顯示,當時有復(fù)雜的社會結(jié)構(gòu),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很高。 繁榮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是這種社會結(jié)構(gòu)和生活水平的基礎(chǔ),髙度發(fā)達的商業(yè) 貿(mào)易體系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伴隨著莫亨焦一達羅和哈拉巴日漸興 起,俾路支小國寡民的農(nóng)業(yè)社會換了精于耕種和灌溉的文明。從谷倉 的大小不難看出身處晗拉巴文明中的人們的耕種效率不遜于他們做其 他事情的效率,當時的糧食一定綽綽有余。他們雖然也種紫花豌豆、 大棗、芥菜籽和芝麻,可主要的作物是小麥和大麥。 印度河文明陸上貿(mào)易和海上貿(mào)易都很繁榮,不但遍及次大陸各 地,還擴展到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流域諸國。最近有 發(fā)現(xiàn)說,印度河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王國有著長期活躍的 貿(mào)易關(guān)系。貿(mào)易的大宗之一是紡織品,尤其是羊毛和棉花制品。拿 棉花紡線織布的工藝最早是印度河流域的人們發(fā)展起來的,他們早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開始使用這種工藝——這個發(fā)現(xiàn)可算是印 度對世界最了不起的貢獻之一,直到現(xiàn)代,棉紡織業(yè)仍是印度的主 要工業(yè)。可以確信——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jù)——棉花構(gòu)成了印度與 美索不達米亞貿(mào)易的主要部分。哈拉巴沿河的大谷倉表明印度也曾 大量出口糧食。其他商品則包括陶罐和奢侈品,如準寶石、象牙梳 子、珍珠和名貴木材。 印度河流域日用的各種石頭和金屬制品為我們勾畫出一幅比較 完整的印度與鄰國貿(mào)易的圖畫。一些準寶石,綠松石啊,青金石 啊,都來自波斯和阿富汗。大部分被發(fā)現(xiàn)的白銀來自阿富汗——或 者更像是來自波斯也未可知。波斯出口金銀,也提供鉛和錫。印度 南部,也就是現(xiàn)在的古吉拉特,商珂貝(chank shell)①貿(mào)易很是 ①chank出梵語51?,意思是貝、螺貝。chank shell和“商珂貝”都是所謂“音譯加 注”法,如“閻浮樹”“阇提花”,或“啤酒”“太妃糖”之類。 興旺——商珂貝多用于裝飾,做個鑲嵌什么的??c瑪瑙和玉髓這樣 的準寶石也進口——那是用來做珠子的。哈拉巴工匠們使用的銅和 鉛是從印度河以東拉杰普塔納(Rajputana)地區(qū)買來的。雪松來 自迦濕彌羅和喜馬拉雅,沿江河漂流而下,翡翠則來自山的那一 邊,遠至西藏。 所有這些商品的運輸都要得力于一個人數(shù)眾多、組織嚴密的商 人階級和髙度發(fā)達的貿(mào)易系統(tǒng)。社會大致分為幾個行業(yè):陶工、鐵 匠、泥瓦匠、制磚的、制珠子的,都生活工作在他們獨立的社區(qū) 里。砝碼——不管在哪兒發(fā)現(xiàn)的砝碼-一卻屬于同一系統(tǒng)。這體系 很特別,不同于古代世界里別的東西,砝碼以帶條紋的灰色燧石做 成,極其堅硬。論輕重則重一號就是翻一番,一直到64,所以有 1、2、4、8、16、32、64,64 以后改用 16 的倍數(shù),即 160 (16X 10)、320 ( 16 X 20)、800 ( 16 X 50)、1 600 (16 X 100)、3 200 (16X200)、8 000 (16X500)。確實是個不尋常的體系,而更不尋 常的是:整個印度河流域,從大城市到小村莊,自始至終都保持和 執(zhí)行著這個體系。 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的運輸系統(tǒng)也是這樣的有序,貿(mào)易網(wǎng)四通八 達,沿我們勾勒的線路,每隔一段都設(shè)有驛站和哨卡。駱駝、驢 子、黃牛、水牛用來拉車馱東西,以牛車最為常見,出土的模型里 就有許多兩輪或四輪的小車。只需離開大城市來到鄉(xiāng)間的馬路上, 就可以看到牛車仍是印度最常見的交通工具。水路交通也很可觀, 只是我們沒有當時使用船舶的直接證據(jù),有的不過是兩件文物:其 中一件是畫在陶器碎片上的粗糙圖案,另一件細致些,刻的是一只 船,船頭船尾高聳,方形船腹,還有一根桅桿和卷起的風帆。 看過規(guī)模宏大的貿(mào)易場面,看過既有趣又乏味的城市遺跡—— 我們對印度河流域人民自身還一無所知呢!這要怪他們的文字,他 們的文宇直到今天都沒人破譯。文字不多,一共450個左右,看上 去是一筆不茍,好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近于埃及的圣書文字。出 土的若干刻石都很短,一般不超過10個符號,最多不超過20個。 一個突出的特點是這些文字是一成不變的。通常,隨著語言文字的 發(fā)展,文字個數(shù)總會有所減少,印度文字卻沒有一點兒發(fā)展,老樣 子保持了將近1 〇〇〇年。 這些年,不同的學者們做了許多不同的努力,可破解還是歸于 失敗,印度文字的謎團還是解不開?。刻石上的文字和任何其他已 知語言的文字都不相類,連這些“圖”到底是不是文字都很難說。 最叫人灰心喪氣的是找不到書契、史傳、詩賦之類的文獻作參考。 除非有人發(fā)現(xiàn)個什么雙語秘籍,怕這些文字是讀不出來了,而我們 也無從窺見印度河流域人民的思想,無從悉知他們的生活。 文字的路走不通,我們就只有靠實物了 一-飾物、用具、陶 罐、泥塑都是七巧板里的一塊,當然還有印章。出土的飾物很多, 這說明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尤其是婦女們,很好打扮:項鏈、耳 環(huán)、腰帶、護身符、胸針應(yīng)有盡有,準寶石的珠子則備受青睞。這 些飾物多以黃金或白銀制成,白銀更常見些。出土的家用器皿也不 少,大抵是杯盤碗盞之類,材料有白銀、黃銅、青銅,也不乏黏 土。陶器產(chǎn)量很大,且以樸素實用為主,也有加了裝飾的,稱為紅 底黑紋陶,顧名思義,紅底黑紋而已。有一種陶器被裝飾了幾何圖 案,最常見的形式是一件陶器上不斷重復(fù)一個獨特的圓形。還有一 種描繪動物植物的,遠不如前者常見。還有所謂五彩陶,上的是 藍、紅、綠、黃各種顏色——那就是稀罕物了。 金屬的使用是哈拉巴的鐵匠們熟知的,黃銅青銅被廣泛用于制 造工具和武器。石頭也未嘗見棄,石頭工具仍然多有制造。工匠們 的手藝是夠用了,可說句實話,這種手藝還是很原始的。跟美索不 達米亞人的技術(shù)比起來,哈拉巴文明算是很落后的,更像是金屬時 代的萌芽,而不是后期先進文明的發(fā)端。他們的刀刃矛頭都是平 ①學者們試著做了一些破譯,未能達成共識,并非完全破解不出來。 ② ③ 的,愛彎而易卷,斧頭也要綁在斧柄上才行。這一點他們就不如美 索不達米亞人,不會把刀刃矛頭中間做成“脊”以增加力量,也不 懂得在斧頭上打個孔好插人斧柄。 盡管他們深溝髙壘,卻不像一個尚武的民族,沒有劍,沒有 盾,沒有鎧甲的影子。出土的武器比起他們的工具來要遜色許多。 哈拉巴人的天賦在于制造得心應(yīng)手的工具,要走得更遠卻不能。更 復(fù)雜的工藝大概他們也懂,可不管怎么說,他們沒拿出更好的貨 色來。 奇怪而神秘的哈拉巴人有很多可愛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他們 耽于做小玩意兒,做起來精益求精。把黏土烤干,勞動中的男女 呀,小動物什么的就做出來了。還有一種名叫“易駕”(ekka)的 小牛車,車上有四根立柱,立柱上是車頂車簾。動物們一個個跟真 的一樣,最傳神的是老牛拴著牛頭,還使勁兒搖晃,猴子從繩子上 縋下來,小松鼠有點兒傻里傻氣,憨態(tài)可掏。只可惜形制較大的都 很少存世,莫亨焦一達羅只有十來件,哈拉巴只有兩三件,且多殘 缺破碎——其實說大也不很大,都沒有實物那么大。最惹人注目的 要數(shù)莫亨焦一達羅出土的青銅舞女像了。像為裸體,雨鬢云鬟,戴 項鏈、手鐲,一手護臀部,長腿微屈,看得人心里癢癢。這個瘦瘦 的、稚氣未脫的姑娘一擱在如今該叫辣妹罷——可是不同時俗, 迥異成規(guī)呢!她不是晚近的夭桃秣李,也不似其時多見的“穆穆肅 肅”??梢娔嘟挂贿_羅的人們并不像我們臆想的那樣,他們要率 性得多。 從這些泥塑上我們推斷莫亨焦一達羅和哈拉巴的男人們穿的是 袍子,左袒或者右袒,好多人還留著胡子。上流社會的人們穿得大 富大貴,無論男女,都留長發(fā)。女人倘再闊綽些,發(fā)型可就相當復(fù) 雜了。我們只要看看青銅舞女就能猜到當時繁縟的風尚,還有辮 子,也是當時的流行。她們還喜歡珠寶,重手鐲、大項鏈和大耳環(huán) 都是她們的最愛。 印度印章 最能反映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恐怕是印章了。其出土多達2 000 個,小到0.75平方英寸,大到1.5平方英寸,刻的是真實的和神 話中的動物:公牛、水牛、犀牛,公羊、大象、老虎。匠人用刀極 沉著,刀下的美和那份靈氣在其他哈拉巴制品中是沒有的。比起壯 觀而單調(diào)的廢墟來,印章告訴我們的東西要多得多。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印章 關(guān)于哈拉巴人民的宗教信仰,我們腦子里的畫面也是一堆殘 片,須拼起來才好。他們信仰很多神而不是一神,多神之中最重要 的一個是大母神(Mother Goddess)。母神崇拜以女性為萬物之 源——這在所有古文明里都找得出。女人被當作生命之源,因為她 的養(yǎng)育,一切事物(包括男人、禽獸、草木)才有了生命。出土的 文物除了泥雕泥塑,還有一些印章,刻的都是女神的形象。直到今 天,這樣的女神在印度教里還很常見,鄉(xiāng)下路邊的祠堂里也還散落 著她們的神像。 也有印章刻的是男神,頭上長角,臉更是長了 3張。又趺坐, 如瑜伽行者,赤身,只戴手鐲項鏈。在最大的印章上,他四周是4 只野獸,大象、老虎、犀牛、水牛;他腳下有寶座,兩只鹿依偎在 寶座邊。據(jù)說(還沒證實)這是濕婆(Shiva)的前身,印度教大 神之一,三面神,百獸王(Pasupati)①——我們看到,野獸在印 度河流域人民的宗教里是重頭戲,特別是公牛,簡直被奉若神明, 它從此成了印度教思想里作用至巨的成分。在印度,最令人難忘的 畫面就是這些圣牛的后裔們招搖過市,大汽車和小轎車全不放在眼 里,它們一根毫發(fā)也碰不著,看那泰然自若的樣兒,仿佛迷失在這 一段渺茫的因緣里。 還有幾個印章刻的是一排人在參拜一棵樹。這樹叫畢缽羅樹?, 也就是圣潔的無花果樹,至今印度教徒仍視為神樹。印度河流域人 民也曾有生殖器崇拜:男女生殖器的形象多有出土,這似乎意味著 存在另一種豐產(chǎn)祭祀(fertility cult)③。這又是割不斷的聯(lián)系了 : “靈 含”(lingam),或者說陽具,至今作為濕婆的象征被人頂禮膜拜。 這樣一個包羅萬象的文明,它的遺跡對我們多有啟發(fā)卻少有宣 示,那我們該如何評論它呢?它的統(tǒng)治者是誰?怎樣統(tǒng)治的?它的 居民又是誰?它是怎樣一個社會?這些都是大問題,可我們知道得 太少,沒法給出答案。打開莫亨焦一達羅和哈拉巴大門的鑰匙丟 了,丟在天書般的文字里。找不到鑰匙,我們只能靠推理,靠海闊 天空的大膽假設(shè)。 這個文明最驚人之處在于它高度保守,一致到“絕對”的地 步。這是一種瀕臨停滯的保守——無論到哪兒,面對的都是一千年 不變的畫面。以莫亨焦一達羅為例,它歷史上經(jīng)過九次重建,然而 ①梵語胃商,跟三面神一樣,都是濕婆的外號。最早說“瑜伽行者”是濕婆的是 John Hubert Marshall,可參看他的 i. 52。 ②即我們常說的菩提樹(命¥),以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加職5)下證得菩提果, 故名。學名叫 ficus religiosa。 ③cult在人類學上不大好定義,大概有儀式和宗教兩層意思;一般說話則有一種“邪 門歪道”的口氣,該譯成“豐產(chǎn)迷信”、“豐產(chǎn)巫術(shù)”之類。“祭祀”只是就這里的參拜 說的。 ④ ⑤ 考古挖掘發(fā)現(xiàn),除非重建被洪災(zāi)打斷了,祖祖輩輩的新房子竟還是 蓋在老地方。街道的格局原樣保持了將近1 000年。這種沉悶的延 續(xù)印證了文字、度量衡和不可思議的原始技術(shù)為什么亙古不變—— 沒有發(fā)展,沒有進步,沒有絲毫改變的余地,哪兒都沒有! 印度河流域的花瓶 聽起來像個悖論:正是隨處可見的驚人效率構(gòu)成了更大范圍的 停滯。近乎絕對的一致性統(tǒng)攝著各個階層。一樣的城市布局,一樣 的工藝,一樣的產(chǎn)品,一樣的壺,.一樣的磚塊。高度的一致性意味 著中央集權(quán),這集權(quán)至髙無上,且無處不在,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 一個細節(jié)。廢墟規(guī)模之大,體現(xiàn)了巨大的財富和全面的繁榮。這是 一個能為最卑微、最貧困的人提供生活必需品的社會——哪怕是匠 人、奴隸也不例外,他們的居住條件往往要比如今印度的一般勞動 者好得多。這個社會的繁榮在于它的穩(wěn)定:秩序遠比變化重要。社 會明顯被分為幾層,每一層都有自己的地位和功能。衛(wèi)城住的是 “治人”的“勞心者”,本城住的是老百姓,窮人則住在兵營一樣的 房子里。這一切,一致,一致,還是一致,缺少發(fā)展,沒有裝飾、 沒有藝術(shù),這一切都提示一種僵化的傳統(tǒng)的影響,令人窒息。這種 傳統(tǒng)可能是由宗教力量強制的,結(jié)果是好幾百年以來生活的點點滴 滴都保存完好。很有可能哈拉巴和莫亨焦一達羅歷代“政教合一”, 所謂“僧侶國王”統(tǒng)治著販夫走卒、平民和奴隸。 考古學家認為,哈拉巴文明的衰落是環(huán)境巨變的結(jié)果。公元前 1700年前后,印度河改道,導致一系列洪災(zāi)。洪水泛濫,經(jīng)久不 退,破壞了哈拉巴原本和諧的農(nóng)業(yè),哈拉巴賴以繁榮的基礎(chǔ)也就這 樣付與流水。莫亨焦一達羅附近地區(qū)成了一片泥湖,居民們不得不 搬家,越搬越髙。隨著洪水猛漲,井然有序的哈拉巴世界終于大廈 頹。到公元前1650年,房屋塌了,只剩下一堆瓦礫,大街不再 平整,小徑也破敗不堪——混亂,通通是混亂。新建的民居吱呀吱 呀的,都是豆腐渣。房間小了,卻擠了更多的人,居民區(qū)成了貧民 窟?;炭帧⒉话埠蜏珥?shù)哪┤崭腥〈宋羧盏闹刃颉?/div> 到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徹底土崩瓦解。城市和大 一點兒的鎮(zhèn)子化作如今的廢墟,廢墟上有若干小聚落,人們棲身于 碎石之間,其簡陋原始,可想而知。 |
|
來自: 太陽當空照917 > 《E周末讀完印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