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路原名依列女街(Irene Str),沒有記載這條街名稱的由來,從讀音上看應當是個人名,我覺得更確切的譯音應當是伊爾內街。湖南路是構筑膠澳租借地商業(yè)區(qū)十分重要的一條道路,在它與青島路相交匯的小山上,就是租借地的政治中心區(qū)——總督府。湖南路上存數(shù)的建筑不多,也許早期開發(fā)亦如此,畢竟前有廣西路的繁華,后有總督府、膠澳法院、領事館群及親王官邸的威嚴,湖南路夾在中間略顯尷尬。
(夾在沂水路和廣西路之間的湖南路)
湖南路上首屈一指的優(yōu)秀建筑當屬與中山路交口處的膠州旅館舊址。最早的膠州旅館只是一座單層建筑,十分簡陋,估計內部除了幾個單間外都是大車店一樣的通鋪。門楣上Kiaustschou的意思是“膠澳”,能叫得上如此有地域代表性的名字,這家旅館應當是修建的很早了。從反映中山路的這張舊照中可以看到依舊簡陋的膠州旅館和氣派的水師飯店(位于湖南路的下個路口——湖北路)。
(早期膠州旅館)
(膠州旅館與遠處的水師飯店)
不久,一座嶄新的膠州旅館就在湖南路與中山路口竣工,曲尺狀的山墻和隆起的半球式穹頂讓遠處的水師飯店不再獨領風騷。有的旅行者可能喜歡清靜、面海,那么他們會選擇下榻亨利王子飯店、侯爵庭院飯店,有的旅行者可能喜歡熱鬧、喧囂,那么他們會選擇下榻在膠州旅館,推開窗戶就是中山路上的車水馬龍。細細看來,這座建筑的結構與德國領事館、亨利王子路理發(fā)店無不相仿,均是以中央的塔樓為軸展開立面,而兩側的樓體又配以山墻裝飾。
(后期膠州旅館)

客觀地講,這座建筑應當是中山路建筑群的組成部分,可我傾向于把它放在湖南路這一部分,中山路的光芒太過耀眼,別遮住了湖南路,哪怕僅僅是在一個轉角遇到愛。
(膠州旅館)
喜歡那些華麗建筑的朋友們,可能會對接下來的湖南路失望了。過于平淡的建筑,經過粉飾的立面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從還原歷史的角度出發(fā),不妨帶著依列女是何意思去尋訪這條小街的點滴沉淀。
1922年,中國收回膠濟鐵路后成立了膠濟鐵路局,為了解決鐵路職工子弟的教育問題,當局在湖南路開辦了鐵路小學。如今,這里依然是一所小學的校址,但已經很難將其與近代建筑聯(lián)系起來了。
(膠濟鐵路子弟學校)
莒縣路和日照路是兩條,連接湖南路與廣西路的小斜街,它們很好地起到了交通分流的作用,保證了總督府廣場一帶的交通順暢。莒縣路原名提爾皮茨街(Tirpitz Str),是為了紀念德國遠洋艦隊的締造者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Alfred von Tirpitz 。1869年,在李?;舴姨峤涣藢χ袊綎|和膠州灣的考察報告后僅僅數(shù)月,時任德國海軍上將的提爾皮茨就來到青島調查,并認可了李?;舴业膱蟾妗?/font>1896年,提爾皮茨在德國內閣會議上,提出德國海軍不能在駐扎在英屬香港,一定要拿下青島,建設屬于自己的海軍基地。不知提爾皮茨將軍在青島考察時,是否走過后來以他名字命名的這條道路下的土地。
日照路原名比洛路(Bülow Str),是為了紀念曾于1900年至1909年間任德意志帝國總理的伯恩哈德·馮·比洛(Bernhard Heinrich Karl Martin von Bülow),比洛是一位資深外交官,曾在統(tǒng)一后擔任德國駐多個歐洲國家的外交使節(jié)。1900年,被威廉二世任命為帝國第四任總理。他曾有名言揭示20世紀初德國的對外擴張政策:“讓別的民族去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于藍色的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font>
(莒縣路
日照路)
湖南路與莒縣路交口處的建筑頂部是兩座對稱的山墻,墻體是由兩組渦卷相對組成。一座山墻下書1903年的字樣,另一座下書C—W,不知道有什么特殊含義。中間一朵綻放的向日葵,是近代建筑中不多見的裝飾。
(湖南路某宅)

黑氏飯店是湖南路上另一座知名的建筑,設計師展示出青島少有的法國文藝復興風格。背后的主人到底是誰,寥寥幾座建筑,卻都披著神秘的背景,看來湖南路是要把神秘進行到底了。想想名稱的由來應當是當年的店主名字里能音譯出“黑”字吧。中國姓黑的不多,德國不少,出名的比如黑格爾。
(黑氏飯店)
湖南路的亮點不多,但萬不能忽略不計。因為它是青島歷史的一部分,少了它,就不在是一個完整的青島。平淡的外表下,也會有一顆躍動的心,永遠不要低估它。況且,湖南路留下了那么多的疑問,亟待我去解開,這條道路上的一切,都會長久地縈繞在我的腦中。假如有一天我知道了——依列女是某位德國名宿,C--W是某家洋行或國際組織的簡稱,黑格爾家真是開飯店的,等等,我會更加愛上這條名叫湖南路的街道。
湖南路與江蘇路交口處的建筑門拱上,刻著大大的1899字樣,這是它的年齡,幾乎與青島同歲。我不敢肯定它就是德占青島后最早的建筑,但足以后綴之一。道路交口本就是黃金地段,我糾結到底應該把它放入湖南路還是江蘇路,平添了幸福的煩惱。思量一番,放在湖南路上,它只會跟著湖南路一同平淡,但放在江蘇路,它會隨著江蘇路一同閃亮。要知道江蘇路有著僅次于威廉皇帝海岸的響亮名字——俾斯麥大街。
青島的開篇已經提到了俾斯麥,相信懂點世界史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位德國宰相陌生。盡管他偏于懷柔的外交政策在威廉二世眼中不過是一團垃圾,但不能否定他在追逐德國統(tǒng)一中的鐵血手腕。腓特烈大帝奉他為輔國重臣,而威廉二世卻逼迫他下野。離開了公眾視線的俾斯麥,卻深埋在了德國人心中。道路的命名不會隨意,一定是威廉最后拍板,不管是象征形式,還是心存感激,俾斯麥的名字刻在了這塊德國人寄予厚望的土地上。俾斯麥從沒有踏上青島的土地,但來自漢莎、普魯士、薩克森、漢堡、柏林、魯爾等曾經邦國的臣民在來到青島時,一定不會忘記,是一個叫做俾斯麥的人,讓他們五花八門的國籍名稱有了統(tǒng)一的名字——德意志帝國。俾斯麥大街止于海濱,但俾斯麥的光芒沒有停歇,一直在延伸。
(安治泰住宅
2008)

(安治泰住宅 2009年)


當俾斯麥大街還是一條小土路,盡頭的山東路礦公司還是一座平房,路西側還是一派繁忙施工的景象,路東側還是大片空地的時候,這座方形坡錐頂式的塔樓建筑,就已經巋然屹立在了青島的海濱。在這張明信片的視線中,還能看到德華銀行,能看到亨利王子飯店,還有飄揚在飯店上的帝國鷹旗,但它們都沒有如此鮮明性格的塔樓。這座建筑是基督教圣言會的用房,安治泰這位著名的傳教士就曾住在這里。名字好像韓國人,其實是位標準的德國人,他的全名是John Baptist Anzer,1898年就是他把圣言會帶到了青島。

(早期江蘇路
最左側的建筑就是安治泰住宅)
一張石刻版江蘇路路牌,雖然不曾記錄下這條道路的一步一階,但和我比已經算是一位年長者了,對待老人理應尊敬,快門按下記錄下它的尊容。如今在青島市區(qū)還保留有多塊這樣的路牌,它們沒有建筑的立體造型,但依然用二維的凹凸感記錄著城市的發(fā)展。



(北望江蘇路
最近處為安治泰住宅,道路西側僅有總督府童子學堂)
除了總督府童子學堂,早期的俾斯麥大街以東還是一大片荒地,后來一些洋行紛紛選擇在此購地,為高級職員修建了私人別墅。這里距離洋行集中的廣西路、中山路并不遙遠,職員們上班也十分方便。這一帶的別墅如今保存尚好,不過很多門口停放著北海艦隊的車輛,加上院深墻高,我沒有能夠走進去拍照,只是在路邊盡量選取合適的角度。
江蘇路3號的建筑是原太古洋行大班庫克的住宅,太古洋行捷足先登,選擇了俾斯麥大街東側最靠海的一塊地基,修建了一棟豪華別墅。雖然只能看到巨大的孟莎式屋頂和轉角處的小陽臺,但這些就足以讓我想想正立面的華麗和室內的奢侈。青島的太古洋行大班是幸福地,這里就像是私家領地,遠強于太古洋行在上海法租界和煙臺大馬路的同級別宅邸。
(太古洋行大班住宅)
雖然匯豐銀行在青島的經營不見起色,但不能因此就降低這家金融巨頭高管的居住標準。與太古洋行大班毗鄰的院落內,就是匯豐大班的別墅。與太古洋行別墅相比,這座建筑更加德國、更加青島,弧形的老虎窗,粗糙的蘑菇石基座,都是引領那個時代的潮流。太古和匯豐,兩家英資企業(yè)代表的光芒在青島被德國人、日本人打壓的不輕,也許就在某一個院落里,這些英國人或者唏噓,或者不服,或者密謀著什么,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嘛!

(匯豐銀行大班住宅)
《膠澳租借條約》中的租期是99年,這足以保證數(shù)代德國人可以在此安居樂業(yè)?;诖耍聡偠礁谇鄭u興辦了各種學校,以保障教育的需求??偠礁訉W堂就是專門招收德國貴族子弟的一所小學校。建筑竣工于1901年,在上世紀90年代進行了重建。如今這里是江蘇路小學的校址。學校坐落在一個小坡地上,坑洼的土地上好像在舉行著什么儀式,沒有任何圍欄。物換星移幾度秋,我的眼前是雕砌整齊的臺階和一個往上爬的小學生。我深深地記得那天的場景,他的媽媽送他來學校上專業(yè)課,他背著畫板,手里提著一箱油彩,極不情愿地走進校門,用無比羨慕的眼神看著鐵柵欄外面的世界。我不相信這樣的小孩子只是一個特例。縱使我們有優(yōu)越的硬件,但這難道就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嗎?這難道就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嗎?這難道是在培養(yǎng)祖國的未來嗎?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服務國家、造福社會,而是一種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強大!

(總督府童子學堂)
轉個身,江蘇路西側建筑的樣式要更加富于變化。江蘇路8號建于1900年,它的主人是順和洋行的董事羅蘭德·貝恩,這原本是一座我將要錯過的建筑,一座造型奇特的盔頂吸引了我。樹木幾乎完全遮擋著這座建筑,但惟獨沒有掩蓋最靚的鋒芒。探尋中國近代建筑的道路上,不僅僅要有不畏疲憊的雙腿,還要有善于觀察的雙眼。
(江蘇路8號)
說這話并不是欣慰我發(fā)現(xiàn)了這座建筑,而是錯過了與它毗鄰的江蘇路6號,這座建筑曾經作為俄國駐青島領事館使用。更加遺憾的是,再也看不到他曾經的風貌了,一位老板購置了這座建筑,并大加改造,盡管民間的反對呼聲此起彼伏,但這是人家的私產,外人又有什么可說的呢?希望我們的政府在置換這些房產時,一定要加上對建筑風貌保護的條款,而不僅僅是收錢交房這么簡單的事情。
(江蘇路6號
俄國領事館 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張照片中,能夠看到海濱的山東路礦公司,次遠處的安治泰住宅,以及近處的柏根·彌勒住宅和著名的“二提督府”。

(最近處兩座建筑分別是二提督府和柏根·彌勒住宅,遠處的建筑是太平路上的山東路礦公司,稍近些的是江蘇路的安治泰住宅)
柏根·彌勒何許人也,鮮有文字記載,應當是非官即商吧??紤]到這座建筑靠近江蘇路12號總督府官員的宅邸,推測此人為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屋頂?shù)淖兓脴O大地包裹住了整座建筑,這是中國德式民居建筑最經典的樣子。在我生活的濟南,也有數(shù)座此類建筑,在魯中的坊子、張店也有少量此種風格的建筑,當然都不及青島的十分之一。在一些以青島老城區(qū)為外景的影視作品,都會體現(xiàn)主人公租住在青島建筑的閣樓內,這些寬敞明亮空間布局都拜這些屋頂所賜。
(柏根·彌勒住宅)
“二提督府”是青島人對這座建筑親切的稱呼,這是江蘇路上最豪華的一座私人官邸。對于他的主人,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膠澳總督的副官,有人說是民政廳長官,還有人說這是德僑潘宅??傊f法越多,證明人們對它越關心,反而探究它真實的主人身份就不顯得那么重要了。我原本以為湖南路充滿了很多未解之謎,原來江蘇路同樣如此。誰說建筑不能決定人的意志,它輕松地把人們視線籠絡在自己身上,讓眾人百思不得其解,而它卻悠然自得地唱著“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這座建筑最大的亮點是用磚石的顏色變化,勾勒出了仿木架構的形態(tài)。入口塔樓上方也一改德式建筑的盔頂,而采用了攢尖頂。雖然不如盔頂那般威武和張揚,但卻與木架構展示的生活情調很搭配。建筑的規(guī)模并不大,但樓體的變化無規(guī)則且躍動,讓人發(fā)自內心地環(huán)繞一周,以求看全它的身姿,這是偉大的設計師為后人留下的一道視覺盛宴。在青島,只有兩座建筑給我這樣的感覺,一座是它,另一座是德國總督官邸。
(二提督府)


第一次對青島江蘇路的探訪,我并沒有走完這條道路,而是只走到了沂水路,便向西折返。在沂水路、江蘇路、平原路、龍口路組成的五岔路口上,坐落著一座美麗的德式教堂,這就是基督教青島福音堂。
膠澳租借地開辟后,德國殖民者開始按照自己的計劃對青島進行開發(fā)和規(guī)劃。根據(jù)1900年的第一份城市規(guī)劃,位于觀海山南麓的坡地被預留為宗教建筑用地。這里的一座小山頭得名總督山(Gouvernements Hügel),位于總督山西側的高地擬建造一座天主教堂(就是后來的圣彌愛爾大教堂),在總督山東側,俾斯麥大街與迪特里希路(沂水路)交口處的高地上則計劃建造一座基督教堂。 1907年,教堂的設計方案開始向德國在遠東地區(qū)的建筑師征集,最終羅克格(Curt Rothkegel)的方案被選中。教堂由德國膠澳總督府出資修建,建成后命名為青島福音堂(Evangelische Kirche für Tsingtau),隸屬于德國信義會。
(青島福音堂全景)

(教堂竣工開放)
教堂的風格融合了德國青年藝術派和新古典主義兩種流派。黃色的波紋狀墻面仿佛是海水的倒影,粗糙的蘑菇石講述著德國物語。教堂轉角處的鐘樓,不僅傳達著上帝的福音,而且忝列青島六大鐘樓之列,成為城市的標志。綠色的鐵皮盔頂,充滿了濃郁的日耳曼風情,也無情地炫耀著德國的占領。


走入教堂我看到了在一側墻壁上看到一塊陳舊的石牌,上面清晰地刻著教堂開工的時間——1908年4月19日,和竣工的時間——1910年10月23日。我輕輕地撫摸著牌上的字跡,表面的浮塵粘在了我興奮而出汗的手掌上。我看到了羅克格在繪制著它的藍圖,我聽到了竣工儀式上雷鳴般的禮炮,一種難以言表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一座建筑歷經百年,注定是要經過修繕和改造的,只有這些如奠基石、開竣工紀念的牌子才是自始就相隨建筑左右的伴侶。正是從這里開始,我在尋訪中國近代建筑時,開始留意建筑物上的這類標記。每每發(fā)現(xiàn)它們,都仿佛與建筑更近了一步。
(建設紀念牌)
教堂收費的部分是鐘樓。沿著盤旋的樓梯登到鐘樓的鐘室,就看到了遙控大鐘的長方形機械。這臺大家伙高約2米,內有多個齒輪,時間就在齒輪的咬合中產生并走動,與機械手表的原理相同。這臺機械的上方鑄有“J.F. WEULE.”字樣,這是德國沃勒爾鐘表公司的商標。德國人Uhrmacher Johann Friedrich Weule于1836年10月在德國下薩克森州的BOCKENEM創(chuàng)辦了這家鐘表公司,下方則鑄有“BOCKENEM1909”字樣。機械設備為1909年安裝的原有設備,至今保存完好,運轉正常。我靜靜地看著機械是如何走過了一分鐘,滴答滴答的聲音是這臺烏黑油亮的機械發(fā)出的美妙和旋,到第60秒地時候,一聲悅耳的齒輪轉動聲把聲音推向高潮,然后又是周而復始的滴答滴答。
(德國產大鐘)

教堂大廳為巴西利卡式,南北方向為長軸,中央是高大的矩形中央大廳,東、西、南三面設計了較低的側廊,可容納1400人做禮拜。廳內陸面和石柱均用大理石砌成,做工精致。堂內的布局按照信義宗的格局,前方正中有圣餐桌,上方是彩色玻璃拼成的耶穌畫像,其他窗戶上同樣用彩色玻璃拼成宗教故事的圖畫。右側是拾級而上的大理石砌講道臺,圣餐桌左側是用于施洗的大理石盆。唱詩樓位于夾層內,裝有管風琴。大廳內排列著跪坐一體的長凳。,整個大廳裝飾典雅,雪白的墻壁讓人置身于一座圣潔的殿堂。我靜靜地坐在那里,煞有介事地裝虔誠。瑟瑟發(fā)抖,不是因為堂內的涼爽,而是因為心靈的邪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