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樓在貴州省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 甲秀樓始建于明朝,后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甲秀樓多次重修,并恢復原名。現(xiàn)存建筑是宣統(tǒng)元年(1909年)重建的。 甲秀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樓側(cè)由石拱“浮玉橋”連接兩岸,橋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 2006年,甲秀樓作為“文昌閣和甲秀樓”的組成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貴陽八景之一的“鰲礬浮玉”即為位于貴陽南明河鰲礬石上的甲秀樓,樓系貴州巡撫江東之所建。建樓以前,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云亭講學傳道。樓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開始興建,當時先在沙中壘臺作“奮鰲狀”,名“鰲頭磯”,再于臺上建閣,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樓曾幾毀幾建,1981年維修一新。重修中,發(fā)現(xiàn)樓閣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后有8塊詩復嵌于底層樓壁。甲秀樓前原豎有鐵柱二根,一為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貴總督鄂樂泰鎮(zhèn)壓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鑄鐵柱標榜功績;二為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云貴總督勒保鎮(zhèn)壓興義布依族王囊仙起義,收聚兵器所鑄,兩柱皆有銘文,二根鐵柱現(xiàn)存省博物館。 明清以來甲秀樓便是文人騷客聚集之處,高人雅士題詠甚多?,F(xiàn)樓內(nèi)古代真跡石刻、木皿、名家書畫作品收藏中,清代貴陽翰林劉玉山所撰206字長聯(lián)為一絕,比號稱天下第一長聯(lián)的昆明孫髯翕大觀樓長聯(lián)還多26個字。 - END - 貴州海外暢游天下 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