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血證 1.養(yǎng)肺寧血湯 石玉書 (組成及用法) 麥冬12g 金石斛12g 蓮米9g 苦參 9g 炙甘草6g 白及15g 天冬12g 地骨皮9g 天麻12g 云苓12g 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 咯血。 (解析} 支氣管擴張及肺結(jié)核之咯血證,常血多痰少,且多 為鮮紅色,甚者連續(xù)咯鮮血數(shù)十口者,本方均有良效. 咯血病雖在肺,實系心肝之伏熱邪火內(nèi)熾,沖激肺絡致其 破損,臨床雖見精神難振、語言怯弱、面色蒼白,也常不離此 病理。 本方苦參乃去心肝伏熱邪火之正藥,故以之為君;天麻、地 骨皮平肝氣之沖逆以助之;或謂白及膠質(zhì)而黏結(jié)破損血管而止 血,實則白及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其生肌斂口功能自能 愈合破損之血管組織,用量當在l5g以上,??捎弥?0g;二冬 潤燥止咳逆,主肺中生癰,故亦能修復肺中破損之血管組織;石 斛、蓮米,云苓、炙甘草養(yǎng)陰潤肺。培土生金。 若屬支氣管擴張咯血痰稠,似可加金蕎麥、杠板歸、虎杖以 清除其明顯之感染3肺結(jié)核低熱盜汗則加貓爪草、葎草花,余常 加川貝、阿膠以增清肺化痰藥力。 2.止血散 徐明遠 [組成及用法) 新絳 血余 棕皮 側(cè)柏葉 蓮房 茜草 藕節(jié) 蒲黃 牡丹皮 大薊 小薊 生地黃 以上各藥等分炒黑存性,共研細末,每服9g,溫水送服。 (主治} 吐血,咯血,便血。 (解析) 本方?jīng)鲅?、止血,清降下行,同時配伍化瘀之品,能 使血止而不留瘀,凡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可先用本方止之,俟 血止之后,審其因更圖其本。 4.咳血吐血方 顧乃熹 (組成及用法)葎草120g 水煎,每日l劑分3服。 (主治} 咳血吐血。 (解析) 葎草為??浦参?,味甘苦、性寒、無毒.《本草正 義》曰:“葎草苦寒泄降,主濕熱壅塞之實證,亦可為外瘍陽毒之 外敷藥?!? 雖查歷來資料,未見葎草止血,然其性既苦寒泄降,亦能清 熱解毒,于肺胃熱盛之咳血吐血證自然有益,本方自當可深入研 究之。 5.排膿解毒止血方 張孝純 (組成及用法) 蘆根15g 冬瓜子15g 桃仁3g 茅根 炭12g 生地炭12g 牡丹皮9g 黃芩炭9g 藕節(jié)炭15g 元參9g 絲瓜絡9g 水煎,每日l劑分3服。 (主治) 咯血。 (解析] 本方系千金葦莖湯加味而成,清熱解毒,逐瘀排 膿,涼血止血,用于支氣管擴張或肺膿腫咯血咯膿痰,或有微熱, 或胸中隱痛,其咯出者或盡為鮮血,或兼濁臭膿痰者當宜。 原方注治咯血不論新舊,故也可用于一般咯血證。 絲瓜絡甘寒,通肺絡而化痰熱,宜于痰熱壅毒之證,本方用 之甚妙。 6.柔肝止血湯 許玉鳴 (組成及用法) 生地黃15g 生地炭20g 石斛15g 黨 參12g 麥冬15g 白芍12g 龍膽草8g 陳墨汁30g 藕 節(jié)炭log 紫珠草12g 天花粉15g 葛花log 佛手片log 白蔻仁6g 甘草6g 水煎,每日工劑分3服,吞服云南白藥2g,日3服。 (主治) 胃潰瘍出血。 (解析) 無論吐血、便血、黑便,若有確切潰瘍病史,又因煩 勞飲酒等所致,多因陰精虧損、肝火激動、橫犯中宮所致。本方 養(yǎng)陰平肝,涼血止血,佛手、白蔻仁輕疏胃氣,氣平則血順,然僅 此而已,不可大隊辛燥;紫珠草止血涼血,若為鮮品,可用至90g 最好,干品也常需30g始妙。 7。補氣攝血湯 袁家璣 (組成及用法) 白人參12g 生白芍18g 黃芪30g 地 榆炭15g 仙鶴草15g 當歸lOg 白及粉15g 烏賊骨lOg 生地黃18g 山梔炭lOg 側(cè)柏炭15g 丹參18g 阿膠lOg (烊化沖服) 炙甘草9g 三七粉4。5g(分3次吞服) 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 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 (解析) 慢性消化性潰瘍特別是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氣虛 不能攝血者眾多,惟重用補氣藥,始能恢復統(tǒng)氣攝氣之功能。本 方用人參、黃芪為君,參以眾多止血藥,實有治本之意。 仙鶴草止血益元氣,可倍用之。 8.吐血、咯血方 袁家璣 (組成及用法} 新鮮白茅根 燒柴火之灶心土 上述2味藥量較多為好,煎湯頻頻服用。 (主治] 吐血,咯血。 (解析工 考白茅根甘寒善治肺胃伏熱實火,和上下陽氣,為 熱血妄行、上下失血要藥,必用新鮮者,其效遠勝于干品;灶心土 “性燥而平,氣溫而和,味甘而斂,以藏為用”,“主血失所藏,一切 失血諸證,無用不宜”(《本草匯言》),單用即可治吐血、瀉血,以 柴火久煉成形者為上。本方寒溫并用,性實平和,可治消化道及 呼吸道之大量吐血、咯血,止血甚快,可作急救之方。 9。真藕粉吐血方 李文孝 (組成及用法] 真藕粉 白糖 上藥及糖取適量開水調(diào)下常服。 (主治) 上消化道出血。 (解析) 真藕粉者,確系蓮之肥厚根莖一一藕加工所成之 淀粉,若系其他淀粉必不具此功效。其性甘平,益氣調(diào)中開胃, 更具涼血止血、散瘀解熱毒特效。凡上消化道出血,無論寒熱虛 實一切證均不忌,可服。若加白及、三七等藥,則止血效果當 更著。 10。立止吐血散 袁家璣 (組成及用法) 藕節(jié)炭30g 蒲黃炭15g 血余炭15g 共研細末,每服9~15g,白開水調(diào)服。 (主治) 消化道出血吐血。 (解析) 藕節(jié)甘涼,蒲黃甘辛,血余苦溫,三味均人血分,炒 之為炭則性澀而收斂,可攝血歸經(jīng)而不妄行,并無留瘀之害。 本方止消化道出血是為良藥,尿血、咯血、口鼻齒齦出血及 婦科出血也可選用之。 11.黃柏吐血散 陳仲寅 (組成及用法工 黃柏50g 用蜜炙過,去火毒,搗細末,糯米湯溫服,每次6g. (主治) 胃出血。 (解析} 黃柏,《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主五臟腸胃中結(jié)熱”,實能 降心、肝、肺、脾、胃、腎之火。一般胃出血證均因肝、胃、心火逆 動所致,故本方可治之。其用蜜炙,稍緩其苦寒之性,不致傷胃, 且恐服之稍久,有反從火化之害;糯米養(yǎng)陰益胃,于此用之甚妙。 12.止便血驗方 徐劍泉 (組成及用法) 烏梅肉 紅棗肉各等分 杵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丸,米飲吞下,每日2次。 (主治) 便血。 (解析) 《濟生方》、《圣濟總錄》、《本草綱目》皆言烏梅可 治便血,然均以燒灰存性人藥。本方用烏梅肉酸澀之藥性止 腸風下血而愈痔,其去死肌惡肉之功或可蝕直腸息肉而止其 便血。 大棗甘潤,可稍緩烏梅酸澀之性而養(yǎng)胃。 13.便血方 余佑莘 (組成及用法) 魚腥草 不拘多少常煎水飲。 (主治) 大腸下血遠年不愈者。 (解析) 魚腥草辛寒,清熱解毒,治呼吸道感染常用,消腫 毒癰疽之力亦強,本地常作蔬菜食用,當可常煎水飲之。 《滇南本草》以魚腥草煎湯點水酒服,其渣熏洗治痔瘡。 14。牛膝綠豆湯 . 徐劍泉 . (組成及用法] 懷牛膝120~240g 生綠豆適量 將牛膝熬膏,隨時用開水沖服,綠豆煎湯服之. (主治] 血尿. (解析) 尿血者無論血量多少,每因火熱熏灼腎及膀胱,脈 絡受損,血溢脈外,隨尿而出所致。無論有無疼痛,本方均宜. 考懷牛膝善治淋證,其藥力下行滑竅,通氣滯血瘀而利下焦 熱毒,且滯澀能斂,為尿血之重要用藥;綠豆甘寒,清熱解毒利 水,隨牛膝下行引導,可治下焦熱毒內(nèi)熾之證。本方力大功專, 惟脾腎虛寒滑泄者忌服。 15.小便下血方 王希仲 (組成及用法工 真劉寄奴30~50g 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小便下血。 (解析) 劉寄奴苦溫,專人血分,破血通經(jīng),斂瘡消腫,更治 癰毒掀熱,且其性善走,可迅人膀胱。小便下血,多因有熱,或兼 有瘀,故本方可有效治之.《瀕湖集簡方》治大小便血,劉寄奴為 末,茶調(diào)空心服二錢。 本方亦有用治勞傷吐血者,蓋取其活血破瘀之藥理。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72.對癥辯證選名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