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黃疸 1。羅氏黃疽方 羅俊儒 (組成及用法) 茵陳15g 茯苓12g 澤瀉12g 車前仁 12g 白茅根9g 豬苓12g 竹葉9g 焦楂12g 神曲15g 葛根12g 蘇葉12g 黃芩9g 水煎,每日1劑分3服,不可久煎,開后lO余分鐘即可。 (主治} 急性肝炎黃疸,胸脘痞悶,不饑不食,小便黃,大便 溏,舌苔厚膩,脈弦微數(shù)。 (解析) 本方子實(shí),當(dāng)治濕重?zé)彷p之黃疸型肝炎,務(wù)使?jié)駸? 之邪自中焦而下焦,從小便徐徐而去,病遂向安。若有嘔吐惡 心,加厚樸、法半夏、藿香、生姜。 2.程氏黃疽方 程云深 (組成及用法] 鮮芭蕉根不拘量 茵陳12g 六一散15g 后2味水煎,每日1劑分3服;鮮芭蕉根搗碎絞汁得1茶杯 沖人前藥內(nèi)服。 (主治] 濕熱黃疸(急性傳染性肝炎)。 (解析) 濕熱之毒內(nèi)阻中焦,蒸于肝膽,浸漬肌膚,下流膀 胱,故面目小便俱黃,所謂濕熱相搏而體發(fā)黃也.茵陳、六一散 本為除濕退黃所常用。芭蕉根是為本方主藥,其味甘淡,寒涼無(wú) 毒,清熱利尿,解毒生津,可治天行熱疫、煩悶消渴,亦消癰腫熱 毒,<<食療本草》謂“主黃疸”,直指其功。芭蕉根人足太陰經(jīng),加 入健脾溫陽(yáng)方中似可用于陰黃。 3.疏肝茵陳蒿湯 袁家璣 (組成及用法) 茵陳45g 郁金18g 梔子9g 黃柏9g 青蒿18g 澤瀉9g 水煎,每日l(shuí)劑分3服。 (主治] 濕熱黃疸(急性傳染性肝炎)。 (解析) 本方強(qiáng)調(diào)茵陳需用45g以上方有效驗(yàn)。茵陳苦辛 涼,主風(fēng)濕寒熱邪氣,為熱結(jié)黃疸之專藥,古代各家用此藥均較 大劑量,《傷寒論》茵陳蒿湯用六兩,梔子十二枚,大黃二兩。本 方應(yīng)得古人心法;青蒿微苦辛寒,雖亦主骨蒸勞熱,實(shí)能泄暑濕 之邪火,亦主熱結(jié)黃疸,單用即有良效,代茵陳之用,可以疏發(fā)膽 經(jīng)陽(yáng)氣,因其體既輕,故當(dāng)多用,特別是熱結(jié)重者,亦常用至 45g,少用則不濟(jì)事也。 郁金主血積氣滯,利肝內(nèi)膽管之瘀滯,實(shí)利膽之良藥。膽汁 若能順利下泄,則黃疸消退亦速。 4。加味茵陳蒿湯 . 陳慈煦 (組成及用法) 茵陳15g 焦山楂9g 生黃柏9g 滑石 15g 車前子9g 生甘草3g 水煎,每日工劑分3服。tbJL視年齡酌減。 (主治} 濕熱黃疸(急性黃疸)。 (解析) 本方乎實(shí),附陳氏加減法: (1)發(fā)熱加薄荷3g,金銀花、連翹各9g。 (2)惡心嘔吐加炙半夏、竹茹各9g,并以毛巾蘸熱酒按摩胃 脘部。 (3)右脅下痛加川楝子9g、延胡索6g。 (4)大便不暢加熟大黃3g,大便秘結(jié)用生大黃3g開水絞汁 兌服。 (5)黃疸嚴(yán)重加生黃芩9g、生川連6g、龍膽草12g。 (6)tb便赤而短少加澤瀉、豬苓各9g。 (7)苔膩,噯腐吞酸,加竹茹9g、枳實(shí)9g、炒谷麥芽各9g。 (8)黃疸漸退,小便增多,色不甚黃,加炒白術(shù)9g,減黃柏劑 量之半。 (9)食欲不振加炒谷麥芽各9g。 非急性黃疸不宜用。 5.豬膽汁丸 張叔駿 (組成及用法) 豬膽汁1000g 蜂糖750g 面粉適量 (炒熟) 3味制成蜜丸,每丸重6g,早晚各1丸,漸加至早午晚各工 丸,小孩減半,開水送下。 (主治) 高血壓,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石癥,哮喘,慢性 支氣管炎,口腔炎糜爛,火眼發(fā)炎。 (解析] 豬膽汁苦寒,清熱潤(rùn)燥解毒,治內(nèi)熱燥渴、便秘、黃 疸、哮喘、痢疾、目赤、喉痹、癰腫疔瘡;蜂蜜甘平,和營(yíng)衛(wèi),潤(rùn)臟 腑,通三焦,調(diào)脾胃,解百毒。余意本方清肝膽肺火之力尤甚,故 可治上述諸病證。 二藥甘苦各異,而功用相類,若制丸時(shí)略加姜汁,則當(dāng)更妙。 中滿痞證、腸滑泄瀉者忌之。 6.菌陳虎杖湯 李昌源 (組成及用法] 茵陳40g 虎杖、敗醬草、蛇舌草、板藍(lán)根、 土茯苓、柴胡、黃芪各20g 蜂房、公英、貫眾、蠶沙、陳皮、焦三 仙各lOg 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 急性黃疸型肝炎濕熱并重型。 (解析) 濕熱并重之黃疸型肝炎,其黃疸不甚鮮明,發(fā)熱口 渴或不欲飲,頭重身困,脘腹痞滿,大便未結(jié)硬而不爽,小便短 赤,心煩欲嘔。方中諸藥得黃芪補(bǔ)益之力,更具流通之性,清熱 解毒、祛濕化濁之力大增也,而脾胃正氣可立于不敗之地,尚可 酌情加山藥、焦術(shù)。暑濕稍重者,可加車前子、薏苡仁、蒼術(shù)、藿 香;熱稍重者,可加連翹、金銀花、炒梔子。 7。退黃三草湯 李昌源 (組成及用法] 鮮車前草、天青地白草、綿茵陳、酸漿草、白 花蛇舌草、大青葉、板藍(lán)根、郁金各20g 水煎,每日l(shuí)劑分3服。 (主治] 黃疸型肝炎。 (解析] 本方多甘淡微寒無(wú)毒之品,鮮車前草、天青地白 草、酸漿草用至百余克亦無(wú)不可。諸藥具清熱利尿、利膽消炎之 效,故可治黃疸型肝炎之熱象重者,癥見身目黃色鮮明、發(fā)熱口 渴、心煩欲嘔、小便短赤。若大便秘結(jié),可加熟軍;若濕熱并重, 身熱不揚(yáng),頭重而困,便稀不爽,本方加藿香、厚樸、云苓、蔻仁、 薏苡仁、蒼術(shù)、神曲、石菖蒲等芳香化濕藥亦是適用之方。 8。解毒導(dǎo)滯湯 張叔駿 (組成及用法) 金銀花30g 黃連3g 元胡12g 青皮 9g 酸漿草30g 蒼術(shù)9g 厚樸9g 黑茵陳15g 山藥12g 水煎,每日1劑分3服。服3劑后,熱解痛止黃退,去黑茵 陳、黃連,加生地黃18g,再服數(shù)劑。上方所用之黑茵陳,非白茵 陳炒黑者,系自然黑色,形如柴胡者良。 (主治] 急性傳染性肝炎。 (解析) 急性傳染性肝炎,無(wú)論有無(wú)黃疽,多屬濕熱彌漫三 焦,結(jié)于肝膽,蘊(yùn)于血分,阻滯胃腸,故癥見發(fā)熱脅痛,惡心嘔吐, 厭油納呆,腹部脹滿,大便溏或黏垢。本方清除無(wú)形之熱毒,消 導(dǎo)有形之積滯,實(shí)能推陳致新,病即向愈。 方中酸漿草為茄科植物,酸平無(wú)毒,主腹內(nèi)濕熱毒所結(jié)滯之 黃疸?!顿F陽(yáng)民間草藥》以酸漿草30g、茅根60g、五谷根30g治 濕熱黃疸。雖系草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有載“主熱煩滿,定志益氣, 利水道”。自當(dāng)重視之。 9。茵陳牛黃湯 張致安 (組成及用法] 茵陳6g 青蒿3g 艾葉3g 生甘草3g 西牛黃0.3g 前4味煎湯,西牛黃分2次和藥沖服。 (主治] 小兒急性黃疸型肝炎,發(fā)熱,昏沉,譫語(yǔ),驚厥,黃 疸急起,迅速加深,小便短少,煩渴或有嘔逆。 (解析] 此熱毒熾盛之證,幼兒稚嫩之體,外感濕邪夾毒或 瘟疫毒氣,每易內(nèi)人營(yíng)血,損及肝腎,有內(nèi)陷營(yíng)血之勢(shì)。趁正氣 未衰之時(shí),清熱解毒、泄火退黃之法,可以頓挫暴戾毒邪。 西牛黃清心化痰,利膽鎮(zhèn)驚,止驚痢疸熱,辟瘟疫惡毒之氣, 得茵陳、青蒿等佐使,自能清肝利膽。然非實(shí)證,傷亂作瀉,脾胃 虛寒者不當(dāng)用。 10.青蒿五苓散 張叔駿 (組成及用法) 青蒿6g 炒梔子6g 茯苓9g 豬苓 15g 澤瀉6g 桂枝4.5g 白術(shù)9g 水煎,每日l(shuí)劑分3服。 (主治)慢性黃疸。 (解析] 《金匱要略》有茵陳五苓散,治濕熱發(fā)為黃疸、小便 不利者。本方宗其法。慢性黃疸雖然多有寒濕阻滯中焦,畢竟 有濕熱內(nèi)蘊(yùn)肝膽,故本方以五苓散化氣利水,青蒿、炒梔子清血 中濕熱及郁火不舒之黃疸。 本方之證治雖類陰黃,脾胃已虛,然未及陽(yáng)氣之衰,亦未必 見瘀血之留滯,癥見身目指甲均黃而不甚鮮亮、納呆食少、精神 稍差、大便或溏、小便量少。急性黃疸型肝炎遷延難愈者多類 于此。 11慢性黃疽方 張致安 (組成及用法) 刺梨根15g 水煎,每日1劑分3服,代茶飲。 (主治)慢性黃疸。 (解析] 慢性黃疸乃因肝膽郁滯之濕熱,或積聚日久不消 之濁氣阻滯膽道所致。前者見于遷延性肝炎,后者則見于慢性 肝硬化患者。此類病證若用苦寒或攻伐之藥,因脾胃本虛,反增 病情。 刺梨根乃薔薇科植物刺梨之根結(jié),貴州所產(chǎn)最豐,甘酸微苦 微澀,健胃消食,止瀉澀精,善治慢性胃炎、胃氣脹痛、消化不良、 脾虛白痢。長(zhǎng)期服之,谷氣得消,飲食漸進(jìn),濕氣積滯漸消,是為 治本之法,需常服而取緩慢穩(wěn)定之療效。 本方也常加少許紅糖煎服之。 12。菌陳五苓散 陳真一 (組成及用法} 茵陳18g 梔子9g 熟大黃6g 豬苓 30g 茯苓30g 白術(shù)12g 桂枝6g 澤瀉9g 水煎,日分3服。 (主治) 黃疸型肝炎。 (解析) 陳氏謂:“黃疽以濕熱交蒸而成,濕性黏滯不易速 去,故用藥不宜過(guò)猛,只宜讓濕熱邪氣徐徐從二便祛除?!笨嗪^(guò) 之,傷及脾胃陽(yáng)氣,乃濕熱久羈,急性肝炎轉(zhuǎn)為遷延性肝炎之常 見原因。本方熟大黃僅用6g不欲其峻猛攻下,二苓用量當(dāng)不低 于30g。若為茯苓皮亦佳,赤茯苓長(zhǎng)于滲利濕熱,偏濕熱重者可 選用。 陳氏又謂:“濕熱阻滯三焦而生黃疽,膀胱氣化必然減弱,桂 枝有通陽(yáng)化氣利水之功?!北痉街腥嚬鹬σ灾螂讱饣抑T 陰藥中加此一味陽(yáng)藥,有調(diào)和陰陽(yáng)之效,但為佐使,用量宜輕, 4.5—6g即可。若方中去掉桂枝,則除濕退黃作用大減。 13.血府逐瘀退黃方 李昌源 (組成及用法) 桃仁12g 紅花9g 當(dāng)歸9g 生地15g 川芎9g 赤芍12g 牛膝15g 桔梗9g 柴胡24g 枳殼 9g 茜草根15g 茵陳15g 田基黃30g 甘草9g 水煎,每日工劑分3服。 (主治] 黃疸型肝炎(肝郁血瘀)。 (解析] 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活血祛瘀,所治乃胸中血府血 瘀諸證,亦能疏肝解郁而不耗元?dú)?。本方重用柴胡,散郁結(jié)之肝 氣而推陳致新也;加茜草根行血涼血,專治蓄血之黃疸也;茵陳、 田基黃甘苦而平,乃治邪氣熱結(jié)黃疸之常用藥。 本方所適用者,為黃疸日久,由氣郁而血瘀,瘀血留著,結(jié)于 脅下,或有癥塊,身目發(fā)黃而晦暗,面色黧黑,舌質(zhì)紫或有瘀斑, 脈弦澀。 肝郁血瘀黃疸,有偏熱者,本方加炒梔子、丹皮;偏寒者,加 桂枝、附子。亦常虛實(shí)夾雜,自有脈證可以辨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