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王爾楷,第四屆“三新”作文教學研討會“第二板塊:對話新課堂”“三新”論壇發(fā)言代表。 個人簡介 王爾楷,安徽馬鞍山市第二中學高級教師,馬鞍山市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安徽省教育學會語文教學法專業(yè)委員會第十至十二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作文觀 寫作指導需要全程化。不僅要做好審題立意、選材布局、修改交流等指導,而且還要做好預寫、素材采集,文章講評后的升格與交流;在示范寫作過程時,教師要提示關鍵方法、技能與策略的運用,并分清主次,區(qū)別對待。 代表作品 學寫新聞訪談錄 【學情分析】 現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1~5冊(必修)將“寫作”一律歸入“表達交流部分”。前四本教材都安排了四次寫作活動,內容是清一色的寫作單項能力的訓練(如“記敘要選好角度”“學習論證”“學習寫得深刻”),嚴重缺乏常見文體的教學內容;只有第5冊才安排了“訪談”(即人物訪談)這種真實文體的寫作,總體來說,“訪談”類文體的寫作在教學中并不受重視。 本人近五年來,一直在主持一個省級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國際視野和民族傳統(tǒng)雙重背景下的高中寫作內容調整實踐研究》的研究工作,高一學年上學期主要開發(fā)了微型回憶錄、游學報告、新聞特寫、小小說等文體的教學資源,本學期將繼續(xù)以教學記敘性文體為主,因此,人物訪談自然是待開發(fā)的教學資源。訪談屬于人物通訊的范疇,按照內容的不同分為新聞訪談、商業(yè)訪談、軍事訪談、科研訪談等。高一學生學過幾篇人物通訊,在這節(jié)指導課上,需要較系統(tǒng)地介紹這種文體,并舉例介紹該文體的寫作規(guī)范。這節(jié)課擬教學新聞訪談,因為這是寫作訪談錄的基礎。 【教學準備】 課前一周教師先簡介“訪談錄”的文體常識,讓學生初步閱讀幾篇例文。然后發(fā)動學生課前采訪一位有個性的人物,寫成800字左右的“訪談錄”,在上課前交回。 【教學目標】 1.基本目標(針對所有學生):了解人物新聞訪談采訪的原則與策略,能夠圍繞一個中心采訪人物;并理解人物訪談寫作的策略,能夠圍繞一個中心,有條理地記錄訪談內容。 2.較高目標(針對作文尖子):理解并初步掌握新聞訪談采訪的原則與策略,訪談時能夠做到準確定位,突出事跡,挖掘精神;并理解掌握新聞訪談寫作的策略,能夠做到運用對話、細節(jié)、敘事、抒情等手段,多角度地表現人物的最大亮點,以弘揚時代主旋律。 【教學過程】 一、簡介“訪談錄”,布置寫作任務 (一)教師簡介“訪談錄”常識 生活中需要對新聞人物、商業(yè)人物、科研人員等進行采訪,以幫助了解情況、獲取信息、推廣經驗等,這樣寫出的文章叫訪談錄。它是新聞體裁的一種。按內容分為新聞訪談、商業(yè)訪談、科技訪談、軍事訪談等;按形式大致分為當面訪談、電話訪談、網絡訪談等。 (二)布置寫作任務 一周前已經布置了寫作任務,要求學生當面采訪一位值得采訪的市民,寫成800字左右的訪談錄。 二、采訪草稿反饋 (一)模板示范 例1:一個變廢為寶的人(高端版)對一名撿垃圾老人的采訪,訪談的前五問:①你老家在哪里?②你原來生活得怎么樣?③對撿垃圾你有什么感想?④你現在的生活幸福嗎?⑤你未來有什么打算? 例2:一個老有所為的人(大眾版) 對我外婆的采訪,訪談的前五問:①您原來生活過得怎樣?②為什么退休后還要上老年大學?③在老年大學學什么?④還有哪些愛好?⑤今后有什么打算? (二)教師評價 之所以要寫作新聞訪談錄,是因為要宣傳其感人的事跡,崇高的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上述兩例訪談對象選擇太隨便,因為沒有感動人的事跡,不會引起閱讀興趣;同時,問題問得也沒有深度,只是拉家常式的談心而已。 三、舉例討論如何采訪、如何寫作新聞訪談錄 (一)提供一個采訪對象 傅強:從獻血冠軍到公益狂人 傅強,男,漢族,1969年1月生,安徽省馬鞍山鋼鐵股份公司職工,郭明義愛心團隊馬鞍山分隊負責人。 16年來,他無償獻血及血小板共計80400多毫升,相當于15個成年人的總血量。他倡導組建的無償獻血志愿者協(xié)會無償獻血總量達180萬毫升,用鮮血拯救了一個個垂危的生命。他牽頭成立的馬鞍山愛心傳遞志愿者服務隊,六年來共出動志愿者19570人次,為社會無償服務84460小時,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學習雷鋒、幫助他人、提升自我”的社會美德。 傅強當選2008年度“中國好人榜”上榜好人,先后榮獲了全國百名優(yōu)秀志愿者、第六屆中華慈善獎提名獎、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全國無償獻血特別促進獎、第三屆安徽省道德模范等榮譽。 —— 轉載于2014年安徽《文明網》 (二)師生討論如何發(fā)問 1.學生自由發(fā)言,每人提一問(教師在黑板上記錄問題),然后討論最有價值的是哪幾類。 2.如果每人只準問三個問題,該如何設計? (1)鏈接啟發(fā):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采訪防空洞里一個志愿軍戰(zhàn)士時提出了三問。 ①有一次,我見到一個戰(zhàn)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問他:“你不覺得苦嗎?” ②我又問:“你想不想祖國?。俊?/em> ③我接著問:“你們經歷了這么多危險,吃了這么多苦,你們對祖國對朝鮮有什么要求嗎?” 簡析:第一問問的是幸福觀,與戰(zhàn)士的身份有關;第二問問的是人生觀,與戰(zhàn)士的貢獻或事跡有關;第三問問的是價值觀,與戰(zhàn)士的精神境界有關。這三問,分別問了身份、事跡和精神境界,全方位地表現了志愿軍戰(zhàn)士美麗的心靈、寬廣的胸襟和感人的事跡。 (2)參考示例:王老師設計的采訪傅強先生的三個問題,還有需要遵循的原則。 ①自2008年被評為“中國好人”以來,您一直就是大家崇拜的精神領袖。第一次、第二次獻血往往比較容易做到,但第N次獻血時,您還能堅持下來,靠的是什么?僅僅是這些榮譽的光環(huán)作用嗎?(準確定位) ②單憑獻血,您已經是一個大善人,大冠軍。然而,您還不滿足,又牽頭組建了馬鞍山愛心傳遞志愿者服務隊,并出任隊長,為何還要做公益狂人?您是怎樣把好事做到人們的心坎里的,而且又怎么帶動越來越多的人?(突出事跡) ③ 據說自1998年以來,您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和組織志愿服務,先后從事各類社會志愿服務累計達1.7萬個小時,無償獻血和血小板80400毫升,成為安徽省獻血狀元,并自愿登記為捐獻造血干細胞及捐獻遺體、器官志愿者。然而,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的思想觀念仍然大有市場。請問您這樣癡情做好事,意義何在?您認為,憑借個人的力量能改變社會風氣嗎?(發(fā)掘精神) 訪談原則:準確定位、突出事跡、發(fā)掘精神。 (三)師生討論如何寫作訪談錄 1.教師提問:做好事者古今中外大有人在,那么,怎樣才能突出傅強先生的個性呢?既然訪談錄也是文章,那么怎樣立意才好? 參考答案:讓人物打上時代烙印,并突出個性特征,重點要表現相當一部分當代人身上缺乏的時代精神與風貌,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文明”“和諧”和“友善”。 2.在訪談錄的選材布局上,怎樣做才能將人物表現得更全面,更深刻? 參考答案:應該從多個角度來選材,按照由總到分的結構來布局??梢詮募彝?、單位、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來報道他的先進事跡與崇高品質,主體部分采用并列結構。 3.訪談錄當然以“對話體”為主,有人認為這種形式刻板單調,怎樣克服這些“先天不足”? 板書:新聞訪談的寫作策略。 (四)示范鏈接 新聞訪談巧用寫作技巧“升級”示例: 第一組: A.一開始,我偶爾做好事還是自發(fā)的行為,從來沒有做多少考慮。后來,經常做點好事,就不知不覺形成了習慣。當社會給予了許多榮譽的時候,我就開始思考:為什么要經常做好事?再后來我就知道,扶危濟困、懲惡揚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一定要繼承發(fā)揚。今天我們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就有“文明”“友善”的內容,也就是要求經常做好事、做好人。對我自己來說,經常做好事也是修身養(yǎng)性的需要,古人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蔽疫€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堅持做下去,總能帶動一些人一起做好事。 B.一開始,我偶爾做好事還是自發(fā)的行為,從來沒有做多少考慮。后來,經常做點好事,就不知不覺形成了習慣。再后來就想,做好事對民族、對國家、對自己都有好處,經常做就能帶動別人。 (簡評:A旁征博引,多角度論證,文字具有思辨性與形象性,增添了文采與說服力;B只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沒有展開論證,缺少說服力。) 第二組: A.做好事就是獻愛心。什么是“愛”?它有“小愛”與“大愛”之分。年輕時讀裴多菲的詩,覺得愛情非常美好——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嶇的路上、 巖石上經過……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條小魚, 在我的浪花中 快樂地游來游去。 后來,又讀到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讀到這樣的句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我感到十分驚訝!原來,裴多菲抒寫的是男女之間的“小愛”,杜甫所詠嘆的才是人間“大愛”。無論是小愛,還是大愛,其本質都是為對方著想,讓對方幸福。 B.做好事就是獻愛心。什么是“愛”?它有“小愛”與“大愛”之分。例如愛情就是小愛,而對陌生人的愛就是大愛。無論是小愛,還是大愛,其本質都是為對方著想,讓對方幸福。 (簡評:A比B要好得多,前者引用兩首名詩的部分詩句為例,不僅解說得直觀形象,而且韻味十足,吸人眼球,令人難忘;后者只是空洞說教,沒有特色。) (五)學生當堂演示修改 四、總結 借用夏丏尊、葉圣陶《大師的72堂作文課·對話》中談“怎樣寫對話”作為我們本次課的結語:我們同家人或是朋友在一起,隨時發(fā)生對話,為什么不把它完全記錄下來呢?寫一篇文章,必須有一個中心意義。平時的對話,或則散漫無歸,或則瑣屑非常,要記錄當然可以,只因為它不值得記錄,就不去記錄了。若是一場對話中間含有一個中心意義,那就是值得記錄的材料,那你不妨提起筆來。 五、新聞訪談錄寫作的一般格式 正標題(對采訪對象做出的評價) —— 副標題(×××訪談錄) 訪談時間:…… 訪談地點:…… 訪談對象:…… 【訪談對象簡介】…… 【正文】 第一個話題…… 問:…… 答:…… 第二個話題 …… 問:…… 答:…… 六、板書設計 【新聞訪談錄的采訪與寫作】 采訪原則:1.有意義:定位人物; 2.吸引人:突出特點; 3. 打動人:深入人心 。 采訪策略:1. 人物分類; 2. 突出事跡; 3.發(fā)掘精神。 寫作策略:1. 反映當代精神;2. 運用多個角度;3. 運用多種方法。 七、例文示范 熱心公益,回饋社會 ——采訪馬鋼職工傅強 郭蓉 時間:2017年5月27日 形式:電話采訪 采訪對象:傅強 【被采訪人簡介】 傅強,男,安徽省馬鞍山鋼鐵(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職工。從1998年至今,已經累計無償獻血80400多毫升,居安徽省無償獻血榜榜首。2005年6月,倡議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個無償獻血志愿者團體——馬鞍山市紅十字無償獻血志愿者協(xié)會。2007年3月,牽頭組建了馬鞍山愛心傳遞志愿者服務隊,并擔任隊長。至今,先后開展了無償獻血、人道救助、關愛孤殘兒童、關愛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務活動382次,組織廣場公益演出18場,出動志愿者20570人次。他本人也獲得了諸多榮譽,入選“中國好人榜”。 【正文】 問:傅強叔叔,從原先的無償獻血,到做公益事業(yè),您為什么會選擇這條道路呢? 答:1991年,我出了車禍。在這段最黑暗的日子里,包括同學、戰(zhàn)友在內的眾多社會愛心人士給了我許多幫助,讓我能夠重新勇敢地站起來。我想,這就是老杜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中所宣揚的“大愛”吧!之后,我就下定決心,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1998年,首先就從獻血開始了。由于我國無償獻血活動起步比較晚,《無償獻血法》的頒布也比較遲,因此這種活動的覆蓋面不廣,認可度不高,很多人不能參加無償獻血。我心里非常想為社會再做一點其他好事,比如照顧孤寡老人、看管孤兒,于是就萌生了想法:在原來無償獻血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做公益的平臺,希望有相同志向的人加入進來。這樣,就慢慢走上了公益之路。 問:傅強叔叔,您長達二十年堅持公益事業(yè),非常了不起。在這個過程中,您自己的信念就沒有動搖過嗎? 答:一開始是隨著自己的愛好在做的。當時想,身體健康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養(yǎng)好身體才是頭等大事,但從建立了志愿者團隊開始,越發(fā)感覺到,這就是一種責任了:一方面想著要不忘初心,更多地幫助他人,做好公益活動;另一方面,要顧及并保護志愿者本身的積極性。隨著加入團隊的人越來越多,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在做公益過程中,我們還與全國其他城市的公益組織深入交流,受益良多,大家視野開闊了,覺悟提高了,做公益的信心更足了。 問:傅強叔叔,當今社會上存在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例如“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這句話就很流行,那您覺得一個人的行為可以改變社會風氣嗎? 答:我們的社會價值取向的非主流部分出現了一些偏差,帶來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貧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虛。慈善,顧名思義,就是仁慈、善良,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追求的精神境界??扇缃?,一部分人失去了理想信仰,內心沒有約束,行為沒有顧忌,沖破了道德底線,再豐裕的物質生活,也難使他們改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現狀。單憑我個人的力量當然難以改變社會風氣,但“眾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有更多的人加入公益事業(yè)的隊伍中來,這樣影響力會更大?!洞蟮乐幸病氛f:“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蔽覉孕?,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這種愿景一定會實現。 這篇新聞訪談錄短小精悍,亮點多多,值得一讀。首先是三個問題設計得十分精妙,都問到了“點子”上,先后將新聞人物的個性、事跡與精神品質做了很好的揭示;其次,文章一氣呵成,話題集中,聚焦于人物的心靈世界,收到了以小見大的感人效果。最大的亮點是,作者在經過主人公同意的前提下,巧妙運用了引用、對比、聚焦、細節(jié)描寫、分析論證等方法,將被采訪者的語言寫得五彩繽紛,文采十足,一改采訪稿語言單調乏味、直白干癟的通病。 (該文刊于《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18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