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科大戟屬: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灌木,或喬木;植物體具乳狀液汁。根圓柱狀,或纖維狀,或具不規(guī)則塊根。葉?;ド驅ι佥喩?,常全緣,少分裂或具齒或不規(guī)則;葉常無葉柄,少數(shù)具葉柄;托葉常無,少數(shù)存在或呈鉆狀或呈刺狀。杯狀聚傘花序,單生或組成復花序,復花序呈單歧或二歧或多歧分枝,多生于枝頂或植株上部,少數(shù)腋生;每個杯狀聚傘花序由1枚位于中間的雌花和多枚位于周圍的雄花同生于1個杯狀總苞內而組成,為本屬所特有,故又稱大戟花序;雄花無花被,僅有1枚雄蕊,花絲與花梗間具不明顯的關節(jié);雌花常無花被,少數(shù)具退化的且不明顯的花被;子房3室,每室1個胚株;花柱3,常分裂或基部合生;柱頭2裂或不裂。蒴果,成熟時分裂為3個2裂的分果爿(極個別種成熟時不開裂);種子每室1枚,常卵球狀,種皮革質,深褐色或淡黃色,具紋飾或否;種阜存在或否。胚乳豐富;子葉肥大。
本屬約2000種,是被子植物中特大屬之一,遍布世界各地,其中非洲和中南美洲較多;我國原產(chǎn)約66種,另有栽培和歸化14種,計80種,南北均產(chǎn),但以西南的橫斷山區(qū)和西北的干早地區(qū)較多。
屬模式種:火殃勒E. antiquorum Linn.
我省產(chǎn)大戟屬植物11種,分屬于地錦草亞屬和乳漿大戟亞屬。其中地錦草亞屬4種,乳漿大戟亞屬7種。
在乳槳亞屬7種中,續(xù)遂子因其植株形態(tài)及葉型特點突出,不難辨別;澤漆和狼毒(狼毒大戟)形態(tài)上(不分枝)有別于它種,乳漿大戟、鉤腺大戟、大戟、湖北大戟因其葉型近似且不穩(wěn)定而較難辨識。
種
區(qū)別 |
乳槳大戟 |
鉤腺大戟 |
湖北大戟
|
大戟
|
澤漆 |
狼毒 |
根 |
根圓柱狀,常曲折,褐色或黑褐色 |
根狀莖較粗狀,基部具不定根, |
根粗線形 |
根圓柱狀或人參狀,肉質化, |
根纖細 |
根圓柱狀,肉質,常分枝 |
莖 |
不分枝或分枝,常曲折,褐色或黑褐色。 |
莖單一或自基部多分枝,每個分枝向上再分枝。 |
莖自頂部多分枝, |
莖單生或自基部多分枝,每個分枝上部又4-5分枝, |
莖直立,單一或自基部多分枝,分枝斜展向上 |
莖單一不分枝,高15-45厘米 |
葉 |
葉線形至卵形,長2-7厘米,寬4-7毫米,無葉柄;不育枝葉常為松針狀 |
葉互生;葉卵形,倒卵形,長圓狀卵形。葉柄極短或無 |
葉互生,長圓形至橢圓形,紙質或近革質,主脈明顯;葉柄長3-6毫米 |
葉互生,常為橢圓形,少為披針形或披針狀橢圓形,全緣,主脈明顯,側脈羽狀 |
葉互生,倒卵形或匙形,先端具牙齒,中部以下漸狹或呈楔形 |
呈卵狀長圓形,向上漸大,逐漸過渡到正常莖生葉;莖生葉長圓形,無葉柄; |
苞葉 |
總苞葉3-5枚;苞葉2枚,常為腎形,少為卵形或三角狀卵形 |
總苞葉與傘輻3-5枚,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 |
總苞葉3-5枚,綠色,無明顯色素;同莖生葉;苞葉2-3枚 |
總苞葉4-7枚,苞葉2枚 |
總苞葉5枚,先端具牙齒,基部略漸狹,無柄;總傘幅5枚,苞葉2枚,先端均具牙齒 |
總苞葉同莖生葉,常5枚;傘幅5;次級總苞葉常3枚 |
腺體 |
腺體4,新月形,兩端具角,角長而尖或短而鈍,邊緣全緣;褐色 |
腺體4,新月形,腺體片狀,中間不內凹,邊緣全緣,先端具兩角,角尖鈍或長刺芒狀 |
腺體4,圓腎形,淡黑褐色 |
腺體4,圓形或腎狀圓形,淡褐色。 |
腺體4,盤狀,中部內凹,基部具短柄,淡褐色 |
腺體4,半圓形,淡褐色 |
花 |
花序單生于二歧分枝的頂端,基部無柄;雄花多枚,雌花1枚,花柱3,分離;柱頭2裂。 |
花序單生于二歧分枝的頂端,基部無柄。雄花多數(shù),雌花1枚,花柱3,分離;柱頭2裂 |
復花序二歧分枝,每個分枝頂部具多個花序。無柄花序單生于二歧分枝頂端,無柄; |
花序單生于二歧分枝頂端,無柄;花柱3,分離 |
花序單生,有柄或近無柄; |
花序單生二歧分枝的頂端,無柄;總苞鐘狀,具白色柔毛,邊緣4裂;子房密被白色長柔毛;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柱頭不分裂,中部微凹。 |
蒴果 |
蒴果無瘤,三棱狀球形,具三縱溝;花柱宿存 |
蒴果三棱球狀;無瘤 |
蒴果球狀 |
子房和蒴果均被瘤或刺狀突起 |
蒴果三棱狀闊圓形,光滑,無毛;具明顯的三縱溝 |
蒴果卵球狀,被白色長柔毛;果柄長達5毫米;花柱宿存 |
種子 |
種阜盾狀,無柄 |
種子灰褐色,長球狀,具不明顯的條紋。具種阜,無柄
|
種子卵圓狀,灰色或淡褐色,腹面具溝紋;種阜具極短的柄
|
種子腹面具淺色條紋。種阜近盾狀,無柄。
|
種子卵狀暗褐色,具明顯的脊網(wǎng);種阜扁平狀,無柄 |
種子扁球狀,灰褐色,腹面條紋不清;種阜無柄 |
大戟科大戟屬: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灌木,或喬木;植物體具乳狀液汁。根圓柱狀,或纖維狀,或具不規(guī)則塊根。葉常互生或對生,少輪生,常全緣,少分裂或具齒或不規(guī)則;葉常無葉柄,少數(shù)具葉柄;托葉常無,少數(shù)存在或呈鉆狀或呈刺狀。杯狀聚傘花序,單生或組成復花序,復花序呈單歧或二歧或多歧分枝,多生于枝頂或植株上部,少數(shù)腋生;每個杯狀聚傘花序由1枚位于中間的雌花和多枚位于周圍的雄花同生于1個杯狀總苞內而組成,為本屬所特有,故又稱大戟花序;雄花無花被,僅有1枚雄蕊,花絲與花梗間具不明顯的關節(jié);雌花常無花被,少數(shù)具退化的且不明顯的花被;子房3室,每室1個胚株;花柱3,常分裂或基部合生;柱頭2裂或不裂。蒴果,成熟時分裂為3個2裂的分果爿(極個別種成熟時不開裂);種子每室1枚,常卵球狀,種皮革質,深褐色或淡黃色,具紋飾或否;種阜存在或否。胚乳豐富;子葉肥大。
本屬約2000種,是被子植物中特大屬之一,遍布世界各地,其中非洲和中南美洲較多;我國原產(chǎn)約66種,另有栽培和歸化14種,計80種,南北均產(chǎn),但以西南的橫斷山區(qū)和西北的干早地區(qū)較多。
屬模式種:火殃勒E. antiquorum Linn.
我省產(chǎn)大戟屬植物11種,分屬于地錦草亞屬和乳漿大戟亞屬。其中地錦草亞屬4種,乳漿大戟亞屬7種。
在乳槳亞屬7種中,續(xù)遂子因其植株形態(tài)及葉型特點突出,不難辨別;澤漆和狼毒(狼毒大戟)形態(tài)上(不分枝)有別于它種,乳漿大戟、鉤腺大戟、大戟、湖北大戟因其葉型近似且不穩(wěn)定而較難辨識。
種
區(qū)別 |
乳槳大戟 |
鉤腺大戟 |
湖北大戟
|
大戟
|
澤漆 |
狼毒 |
根 |
根圓柱狀,常曲折,褐色或黑褐色 |
根狀莖較粗狀,基部具不定根, |
根粗線形 |
根圓柱狀或人參狀,肉質化, |
根纖細 |
根圓柱狀,肉質,常分枝 |
莖 |
不分枝或分枝,常曲折,褐色或黑褐色。 |
莖單一或自基部多分枝,每個分枝向上再分枝。 |
莖自頂部多分枝, |
莖單生或自基部多分枝,每個分枝上部又4-5分枝, |
莖直立,單一或自基部多分枝,分枝斜展向上 |
莖單一不分枝,高15-45厘米 |
葉 |
葉線形至卵形,長2-7厘米,寬4-7毫米,無葉柄;不育枝葉常為松針狀 |
葉互生;葉卵形,倒卵形,長圓狀卵形。葉柄極短或無 |
葉互生,長圓形至橢圓形,紙質或近革質,主脈明顯;葉柄長3-6毫米 |
葉互生,常為橢圓形,少為披針形或披針狀橢圓形,全緣,主脈明顯,側脈羽狀 |
葉互生,倒卵形或匙形,先端具牙齒,中部以下漸狹或呈楔形 |
呈卵狀長圓形,向上漸大,逐漸過渡到正常莖生葉;莖生葉長圓形,無葉柄; |
苞葉 |
總苞葉3-5枚;苞葉2枚,常為腎形,少為卵形或三角狀卵形 |
總苞葉與傘輻3-5枚,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 |
總苞葉3-5枚,綠色,無明顯色素;同莖生葉;苞葉2-3枚 |
總苞葉4-7枚,苞葉2枚 |
總苞葉5枚,先端具牙齒,基部略漸狹,無柄;總傘幅5枚,苞葉2枚,先端均具牙齒 |
總苞葉同莖生葉,常5枚;傘幅5;次級總苞葉常3枚 |
腺體 |
腺體4,新月形,兩端具角,角長而尖或短而鈍,邊緣全緣;褐色 |
腺體4,新月形,腺體片狀,中間不內凹,邊緣全緣,先端具兩角,角尖鈍或長刺芒狀 |
腺體4,圓腎形,淡黑褐色 |
腺體4,圓形或腎狀圓形,淡褐色。 |
腺體4,盤狀,中部內凹,基部具短柄,淡褐色 |
腺體4,半圓形,淡褐色 |
花 |
花序單生于二歧分枝的頂端,基部無柄;雄花多枚,雌花1枚,花柱3,分離;柱頭2裂。 |
花序單生于二歧分枝的頂端,基部無柄。雄花多數(shù),雌花1枚,花柱3,分離;柱頭2裂 |
復花序二歧分枝,每個分枝頂部具多個花序。無柄花序單生于二歧分枝頂端,無柄; |
花序單生于二歧分枝頂端,無柄;花柱3,分離 |
花序單生,有柄或近無柄; |
花序單生二歧分枝的頂端,無柄;總苞鐘狀,具白色柔毛,邊緣4裂;子房密被白色長柔毛;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柱頭不分裂,中部微凹。 |
蒴果 |
蒴果無瘤,三棱狀球形,具三縱溝;花柱宿存 |
蒴果三棱球狀;無瘤 |
蒴果球狀 |
子房和蒴果均被瘤或刺狀突起 |
蒴果三棱狀闊圓形,光滑,無毛;具明顯的三縱溝 |
蒴果卵球狀,被白色長柔毛;果柄長達5毫米;花柱宿存 |
種子 |
種阜盾狀,無柄 |
種子灰褐色,長球狀,具不明顯的條紋。具種阜,無柄
|
種子卵圓狀,灰色或淡褐色,腹面具溝紋;種阜具極短的柄
|
種子腹面具淺色條紋。種阜近盾狀,無柄。
|
種子卵狀暗褐色,具明顯的脊網(wǎng);種阜扁平狀,無柄 |
種子扁球狀,灰褐色,腹面條紋不清;種阜無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