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1740字,讀完約需5分鐘 「回歸自然,返璞歸真」,這樣的旅行地有兩個,一個是西藏,另一個就是黔東南。 在神秘的荊楚之地上,青山萬重,綠水逶迤,這悠悠山水孕育了世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 余秋雨先生來到這兒,只說了一句:用美麗回答一切。 一景一情一人一畫 × 只取一顆素心 千戶苗寨四面環(huán)山,白水河穿寨而過,吊腳樓有青石板路相連,沿河依山勢向兩邊展開,青瓦飛檐,層層相疊,連綿成片。 人立于其中,似乎青山、群樓排闥而來,心境也不由得豁然開朗。 巴楚之地多蠻野,吊腳樓便應運而生,懸于地面的樓閣,仿佛踩著高蹺。 既通風干燥,又防毒蛇、野獸,花飾繁復別致,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記錄風情,飽含著質(zhì)樸而美好的愿望。 春花與雕花相映襯,一個蹁躚婀娜,甚是可愛,一個典雅古樸,令人著迷;一個稍縱即逝,一個長長久久。 年年花開人不同,敢問今夕是何夕? 河水在山腳下曲曲折折地流著,露出的石面上生著些蒼蒲,時而靜靜流淌,時而湍急奔流。 在層級而下的河段處,激起飛雪碎玉,掛下一道道白簾,誰不想在這山水間開上一家茶館與往來的游人品茗談天。 兩地隔水相望,一座座風雨橋連通了兩地的人們。青石作底,杉木作架, 覆以瓦頂,樓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層層而上,形似寶塔。 長廊和樓亭的瓦檐、柱頭都雕花刻畫,龍鳳花草,秀麗玲瓏。 循著風雨橋跨過了白水河,往南側(cè)的山麓沿路而上,登上了半山腰,整個山寨便納入眼底。 若是到草木茂盛之時,樹的翠與瓦的青渾然一體,難以分辨。 清晨的苗寨,宛若一位剛剛在晨曦中蘇醒的素面美人,空氣中總是帶著些許濕意,山間彌漫著淡淡的霧氣,像畫家潑墨,使原來的山變成景,做成了一幅幅丹青。 待到撥云見日之時,裊裊的炊煙從這個山腳,飄到那個山頭,溫暖的煙火氣喚醒了這個寨子。 荷鋤的老漢邁著穩(wěn)健的步子,走向田野,如鏈似帶的梯田,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高低錯落,如行云流水般柔暢。 走入寨子去看,窄長長的巷子盤旋而上,都是青石板的路面,泛著幽幽的光,巷子兩旁的房檐,雕龍附鳳,有苗家獨特的圖騰,有的吊腳樓上還掛著苞米,是飽滿的金色。 嘎歌古道里生活著苗族原住民,幾條幽靜的小巷,有茶室、銀飾…… 在巷子里穿梭,抬頭你就可以看到一把把油紙傘撐起的「彩虹般的天空」,為古巷增添了幾分活潑的色彩。 小巷兩邊還有許多米酒坊,飄著溫潤的酒香。一杯糯米酒、桂花酒或者楊梅酒,甜甜黏黏,絲絲入喉,這被火爐煨過的酒,多了幾分的熱氣,散去了山水朦朧的濕意。 過去封閉、欠開發(fā),孕育了這塊土地的原味、本真,如今這些似一股股清流,讓人欲罷不能。 譬如那熱情的迎客酒、隆重的長桌宴,迅速地將你拉進苗族的異族風情之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在這里不復存在。 喝了阿姐倒的酒,已醉了半分,再聽一曲苗族大歌,就徹底醉翻在這山寨里。 沒有文字時便有了歌,從萬物起源、天地洪荒唱到辛酸遷徙史,那具有穿透力的嗓子,不知是大自然給予的饋贈,還是他們給大自然的回答。 「花衣銀裝賽天仙」說的是苗族姑娘,她們挽發(fā)髻于頭頂,戴上精美的銀花冠,或是高貴的二龍戲珠,或是富麗的銀牛角,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苗。 待到一年一度鼓藏節(jié)之時,或是出嫁之日,姑娘們必盛裝以赴。 苗寨里有個風俗,苗族姑娘只有碰到心儀的男子才會把頭發(fā)披散下來,如果男子也有意,則會走過去幫她梳理頭發(fā),這就表示兩情相悅。 「執(zhí)手提梳濃情過, 卻留發(fā)絲繞前緣」說的不就是此情此景嗎? 千戶苗寨最佳的景致,需入夜了看。隨著天色漸暗,炊煙悠悠的升起,不一會,便被風吹散了,一盞,兩盞,三盞,屋檐下的馬燈亮了起來。 這些漫山遍野的燈火,肆意滋生著浪漫的情愫,有蘆笙的聲音從遠處傳來,隱隱約約,這時候,月亮從山后升起。 黑夜慢慢籠罩整個苗寨,美得讓人心動,美得讓人心醉。 恍然置身于天宮中,星星點點的燈光灑下,如嫦娥的裙帶羅衫,座座吊腳樓如閃閃發(fā)光的金鑾殿,也只有夢中人才會有如此的奇境。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盞燈,大千世界中總會有一個棲身之地,等你到來。此刻,忘卻世間煩擾,與最真的自己秉燭夜談。 城市的霓虹越亮越寒,這兒的燈火越看越暖,仿佛每一處的暖黃都有過客的酒杯,異鄉(xiāng)人的溫床。 不枉跋山涉水,走此一遭…… ??? 黔山青,烏水長, 千戶萬燈情款款, 他年勿相忘。 來源 |旅悅悅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