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部分殿宇被毀,明代天順初年(1457年),僧凈智及徒道芳到此,重建殿宇,重塑佛像,繪制《佛經(jīng)》于大雄寶殿四壁,更名普濟寺;清康熙初年(1662年),殿宇經(jīng)維修后,復(fù)名覺苑寺。 在大雄寶殿內(nèi)四周高3.5米的壁上。繪制者精美的十六鋪。二百多幅《佛傳》故事彩畫。每幅壁畫均以四字墨書為題。末尾繪著該寺當(dāng)年的主持僧凈智及其徒道芳和尚等信徒的肖像。 總計170多平方米,是明代英宗天順初年(公元1457年)大殿重建后,由民間藝人集體繪制的。 1986年5月,著名畫家邵宇參觀壁畫后,深為感慨地說:“作畫技術(shù)很高,是我看到的明代壁畫中最好的一處。這里的壁畫已在畫家仇英和唐寅二人之上了。如果說作者是民間藝人,那也是造詣很高的大畫家?!?/font> 著名攝影家黃翔參觀了壁畫,贊不絕口,題書“蜀道明珠”。 省文化主管部門,先后三次撥款維修。1985年香港商會會長王寬慶先生捐款七萬元人民幣維修、保護壁畫。 省文管會派出專家制定維修方案,采用科學(xué)方法,揭取修復(fù)裂縫,解除了危險,保存了壁畫原貌。 2001年06月25日,覺苑寺作為明代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
來自: 獵鷹個人圖書館 >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