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添加老衲個人微信號:couhuo2014 ~~~~如若此地作別,也好他鄉(xiāng)再見~~~~
1995年12月6日,卡斯特羅在中國深圳某自行車公司參觀 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政府,一直奉行和中國友好的交往政策??ㄋ固亓_對中國的友好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其中包括對中國自行車的青睞。20世紀90年代初,卡斯特羅就與中國的自行車結下了不解之緣。 進口自行車緩解缺油 20世紀90年代,古巴進入經(jīng)濟困難時期,經(jīng)濟連年大幅度下滑。1990年我到古巴工作時,各方面的困難已經(jīng)顯露出來。以城市交通為例,由于石油供應不足,行駛在首都哈瓦那街道和公路上的車輛一天比一天減少。公共汽車壓縮了數(shù)量和班次,私人小汽車的石油配額一再削減,排長隊等車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 在這種情況下,卡斯特羅經(jīng)過深入考察和反復研究后決定:立即從中國進口自行車;同時利用中國提供的經(jīng)援貸款創(chuàng)辦自行車廠。 卡翁親為騎車作宣傳 同年11月初,哈瓦那舉行第八屆國際博覽會。中國國際貿(mào)易促進會派團參展。博覽會閉幕的那天,卡斯特羅主席在革命宮舉行大型招待會,各國參展團和駐古外交使節(jié)共200多人應邀出席。像以往每次在外事場合一樣,具有傳奇經(jīng)歷和獨特風采的卡斯特羅主席深深吸引著到會的人們。這位“大胡子”走到哪里,人們就圍在哪里,哪里就談笑風生。 在招待會后期,卡斯特羅主席在人群中突然高高舉起手中的幾張大幅自行車圖片,并大聲地說:“這是中國的自行車。騎自行車的好處很多,一可作為交通工具,二可用于鍛煉身體,三是不污染空氣,有利于環(huán)?!,F(xiàn)在不僅中國人普遍騎自行車,歐美一些國家騎自行車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古巴今后也要鼓勵居民多騎自行車?!?/span> 后來,我和貿(mào)促會參展團長任巧玲女士有機會接近卡斯特羅。任巧玲簡要地向他介紹了這次參展的情況后,卡斯特羅主席說:“中國是自行車王國,古巴準備從中國進口自行車?!?/span> 官邸有間單車陳列室 1991年5月下旬,以中組部副部長趙宗鼐為團長的中共友好代表團訪問古巴,受到了卡斯特羅主席的親切會見。他在革命宮的會客室與趙團長交談一陣之后,便起身帶領大家往外走。我們跟著他沿著走廊東轉西拐,最后進入了另一個房間。 原來這是卡斯特羅的自行車陳列室,里面擺放著許多自行車。有中國生產(chǎn)的,也有其他國家生產(chǎn)的。卡斯特羅主席走到一輛中國生產(chǎn)的自行車旁說:“中國的自行車雖然比歐美國家的自行車重一些,但比較結實耐用,既可以載人,又可以載貨,目前古巴需要這種自行車?!?/span> 1991年上半年,中國的50萬輛自行車抵達古巴,接著古巴又進口了20萬輛。古巴政府為此在各地技術學校內(nèi)設立自行車裝配廠,培訓了大批組裝、維修人員。自行車一經(jīng)裝好,就立即分配到首都和各大城市的機關、工廠、學校等基層單位,以低廉的價格售給職工和居民家庭,部分用作對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的獎勵。 從這時起,中國的永久牌、飛鴿牌和鳳凰牌三大名牌自行車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哈瓦那的大街小巷。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間,南來北往的自行車絡繹不絕,與北京的情況差不多,為哈瓦那平添了一道風景線。 勞動節(jié)自行車大游行 最令我難忘的是1993年5月1日。當天上午,約100萬名哈瓦那市民在革命廣場舉行盛大集會游行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jié)。我與各國駐古使節(jié)應邀出席觀光。游行開始后,卡斯特羅主席和古巴其他領導人向群眾隊伍頻頻招手致意。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有10多萬人騎著或推著自行車進入廣場。當這條長龍以方陣隊形通過主席臺前時,廣場變成了一片自行車的海洋,這種情景在古巴是史無前例的。 1993年4月中旬,在卡斯特羅主席的關懷下,一次以“自行車是21世紀的選擇”為主題的國際會議在哈瓦那召開了。古巴代表希納·雷伊在會上介紹說,兩年前,哈瓦那有2000多輛公共汽車、乘客達400多萬人,由于能源短缺和零部件不足,公共汽車減少了一半,自行車成為古巴解決交通問題的一種經(jīng)濟、方便和行之有效的辦法。他說,哈瓦那過去只有3萬人騎自行車,如今騎自行車的人已達70多萬。 小小的自行車有效地拉近了中古兩國人民之間的距離,真沒想到,我們的自行車竟成了聯(lián)系古巴千家萬戶的“親善大使”! 參考閱讀 裝配中國自行車難倒古巴人 原載于《中國自行車》1991年第5期 作者聶圣金,原題《古巴·能源·自行車》 1990年12月初,中國輕工業(yè)品進出口總公司自行車裝配技術培訓小組一行8人赴古巴工作,我終于有機會親眼目睹了這個耳聞已久的國家。在哈瓦那,人們的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車、出租汽車和私人汽車。據(jù)說有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人擁有自己的汽車。這些汽車大部分是來自蘇聯(lián)產(chǎn)的“拉達”牌小臥車,還有美國產(chǎn)的流線型“雪佛蘭”汽車,當然這些車已經(jīng)很舊了。另外還可以看到一些式樣古怪,外觀破舊,被隨心所欲涂有各種顏色油漆的老式汽車。我想如果哪家電影制片廠找老式汽車作道具,到這里一定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在街頭偶爾也可以看到現(xiàn)代派的奔馳轎車,多是外國駐古巴大使館的車或是專供外國旅游者租用的汽車。 古巴自產(chǎn)石油,但數(shù)量很少,過去主要靠蘇聯(lián)提供。據(jù)說每天都有一只蘇聯(lián)的油船駛抵古巴。但從1990年開始蘇聯(lián)大量減少并最終停止了石油的供給。能源的短缺,迫使大量的出租汽車停駛,被摘掉四個輪子,一排排整齊地趴在寬大的車棚里。私人汽車的用油受到嚴格限制,按月定量配給,大概是每月五十公升,夠跑四百公里的。這種配給還在逐步減少,甚至中斷。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采取措施,一方面增加公共汽車的數(shù)量,將許多大型貨車改裝成客車投入運行。另一方面從我國進口大量的自行車,以解決交通工具問題。 自行車對古巴人民來說并不陌生,每年要從蘇聯(lián)進口各種型號(包括兒童車在內(nèi))自行車十萬輛。但是對我國的自行車卻是陌生的,因為我們的自行車在構造上,在裝配技術要求上與蘇聯(lián)自行車有明顯差別。 我國出口的自行車是手閘,而蘇聯(lián)自行車是倒輪閘,僅此一項就比蘇聯(lián)自行車多出一堆閘棍、閘皮、卡子等零件。況且從我國購買的自行車完全是散件,而不像蘇聯(lián)自行車那樣是組裝好的整車。我國出口給古巴的自行車有26鳳凰女車、28永久加重男車和飛鴿加重男車,僅前兩批就達數(shù)十萬輛,數(shù)量之大前所未有。如何將這數(shù)十萬套散件組裝起來成了古巴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 也許有的同志會說,裝自行車還不容易嗎?的確,對于我們來說這算不上什么難事,這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車太熟悉了,閉著眼睛也能知道那個部件在哪個位置上,但對古巴同志就不同了。就說編輻條吧,我們的自行車前輪是三十二根輻條,編的時候是用一搭六,即第一根輻條與第六根輻條相交叉后穿進與車圈相對應的條孔中,再用條帽擰住固定好。后車輪有四十根輻條,編的時候是用一搭八。僅此一點,我們就不知講了多少遍,示范過多少次,才使他們認識、熟悉、掌握下來。在此之前,他們完全沒有這個概念,以往所見的蘇聯(lián)自行車輻條的數(shù)量和編條的方法都與我們的不同。 車輪在編好后還要進行調(diào)校,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拿隆”,需要借助“車輪調(diào)整架”這種專用工具來完成。這是個細活,學會它要有一個摸索技巧和積累經(jīng)驗的過程。當開始在流水線上組裝時,第一道工序是上前叉,然后是按腳蹬,再往后是掛鏈條、裝擋泥板……,最后是對組裝好的自行車進行全面的檢查調(diào)整,以達到規(guī)定的技術要求。如,腳蹬要擰得很緊;車輪轉動起來要自如靈活,不能左右擺動,也不能上下跳動;前后閘既不能緊得限制了車輪的自由轉動,又不能松得剎車不靈。也正是這些較難把握的技術要求,使我們的古巴同志感到組裝自行車并非易事。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菲德爾·卡斯特羅在一次群眾大會上談及組裝自行車工作時說:也許有人以為裝配自行車是容易的,但我現(xiàn)在可以告訴大家,裝配一輛中國自行車要比裝配一塊瑞士手表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