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謚號 漢文帝,魏武帝,隋煬帝。 這都是下一任皇帝以及大臣們對其一生作為的評價。 注:也有特殊的比如秦始皇比較任性自信的表示:兒子評價父親,大臣評價皇帝,這太不合適了,以后我的謚號就叫“始”(皇帝),兒子叫二世,孫子三世........ 二:廟號 唐太宗,宋太祖,宋高宗。 這些都是皇帝稱呼自己祖宗的特定稱謂,所以,不是叫祖,就是稱宗,因為是放在太廟祭祀用的,所以叫廟號。 注:廟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在秦漢以及之前,是有特大貢獻,作為很大的皇帝才配有廟號的。比如我們熟知的漢武帝,他死了之后竟然沒有上廟號,直到漢宣帝繼位以后,為了自己的正統(tǒng)性,要大力宣揚漢武帝功績,才上了廟號:漢世宗。 三:年號 永樂,萬歷,崇禎,康熙,乾隆。 這個大家更熟悉。 這是由漢武帝首創(chuàng)的紀年方法,與我們現(xiàn)在的公元xxxx年一樣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注:明清以前,皇帝經(jīng)常更換年號,就像現(xiàn)在人偶爾換個網(wǎng)名一樣......年號包含了皇帝的美好期盼和愿望。到明朝兩朝,除了明英宗因為兩次登基用了兩個年號,其他皇帝均是一個年號。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史書以及我們稱呼漢文帝的時候不說漢太宗?稱呼唐太宗的時候不說唐文帝?稱呼乾隆的時候不說清高宗? 一:漢至隋 這個時期,尤其的西漢,開了一個好頭,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也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年號,為了統(tǒng)一稱謂,都叫謚號。 二:唐至宋 這個時期的皇帝都有廟號,畢竟南北朝大量皇帝都有廟號,唐朝皇帝覺得自己也得有吧?年號都有,但是經(jīng)常更換,不容易記憶。那謚號為什么不叫了?因為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這兩個人為了自己起名字炫酷,把謚號玩壞了,都變得特別長......動輒幾十個字,史官們看著這么長的謚號,嘆息一聲,選擇了用廟號稱謂皇帝...... 三:明清時期
這個時期,皇帝都是一個年號,謚號太長沒法叫,廟號雖然都有,但不如年號實在、簡單,更容易紀年。所以這一時期,都叫年號。
看了這篇文章,相信大家對古代皇帝的各種稱謂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吧! 作者:漫霄,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