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生活|減法的世界 悠然自得看世界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西堤漫步之二 悠然自得2016年3月26日 ”一園竹樹繞泉石,四季冬春夏復秋。放棹只疑天上坐,憑欄真?zhèn)€畫中游。嵐光疊翠巍云塔,湖影回廊漾梵樓。合璧大圓橫玉帶,斜陽無語臥銅牛?!边@首《頤和園》的作者是愛新覺羅·溥杰,看來他也深深愛著這個皇家大園子,有誰不是呢? 說好要看頤和園春天的每一個瞬間,記得上次來是3月13日,柳條剛好絨芽微醉,山桃含笑吐出花蕾,昆明湖像個半醒半睡,還沒來的及晨妝的少女,湖光山色流淌著春天的序曲。 兩周后的今天,畢竟已是三月底,風光不與月初同,欲把昆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吸取上次的經(jīng)驗和教訓,這次走新建宮門,在對面找到合適的停車場。一進門就見十七孔橋,這是游覽頤和園的最佳起點,先穿過橋到對面的小島轉(zhuǎn)轉(zhuǎn),然后再沿湖堤漫步,從東堤到西堤,細細品味園子的流光溢彩,大步流星邁入春天圓舞曲…… 上次來只逛了界湖橋、豳風橋、玉帶橋三橋,這次當然要補齊鏡橋、柳橋、練橋,把六橋一覽無余。雖然西堤古柳依然是風琢殘年,但鏡橋已是“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景名樓把柳橋和練橋分兩邊,“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頤和園道法自然、借景于自然。向西望去,西堤作為近景,借得玉泉山的中景,再借西山的遠景。玉泉山和西山是燕京八景的——玉泉趵突和西山晴雪。借景來得自然巧妙,西堤兩邊皆是寬闊的水面,清風拂來,讓人心神為之欣欣然。站在西提六橋上,可飽覽萬壽山、昆明湖和玉泉山。 柳橋始建于乾隆年間,橋名取自“柳橋晴有絮”的詩句。正如張曉風筆下的《柳》:所有的樹都是用“點”畫成的,只有柳,是用“線”畫成的。別的樹總有花、或者果實,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沒有用處的白絮。別的樹適于插花或裝飾,只有柳,適于霸陵的折柳送別。 湖水總是靈動詩意,西堤六橋古樸寫意,湖光山色盡顯皇家貴氣。只是桃紅柳綠卻沒有新意,柳真的是落伍了,桃花也俗不起一絲驚喜。是否該開發(fā)新的創(chuàng)意,讓平凡迸發(fā)出蓬勃的活力?想到此,忽然覺得有犯罪感,為自己的喜新厭舊。柳絲煙鎖添新綠,近岸桃花已露丹。也許桃紅柳綠是湖邊最適宜的經(jīng)典…… 練橋則是是六橋中較小的一座橋,遠望婷婷玉立,近看小巧玲瓏。取自“春江澄如練”詩句。玉帶橋,是西堤六橋中的唯一的高拱石橋,它是西橋的一處通道,橋下龍舟可以穿行。玉帶橋通體潔白、柔和、勻稱,恰如一條玉帶,在頤和園的橋中,最富盛名。 豳風橋原稱桑苧橋,由于橋面一帶原有水村居、耕織圖這樣一些與農(nóng)事有關(guān)的景點而得名。據(jù)說,“桑苧”間近“長主”,而慈禧的丈夫咸豐,名為奕濘,“濘”與“苧”同音,雖說當時“奕濘”已死多年,還是要避諱,因此改名。界湖橋把昆明湖的水分為內(nèi)湖和外湖,乾隆四十六年御制《藻鑒堂》詩中有這樣的句子:“長虹夾鏡兩湖潺,一棹界湖橋過灣?!?/p> 枝頭芽苞無數(shù),路邊楊柳輕舞,陌上黃花簇簇。春意盎然,攜一抹花香入心處。最美不過西堤三月天,何必舍近求遠下江南? 一天很短,短得來不及擁抱清晨,就已經(jīng)手握黃昏。珍惜一路的春江水暖,欣賞歲月的風刀霜劍。感恩親情、友情的陪伴,也感恩小人的磨練。無論遇見還是擦肩,都是緣分使然,只是緣分有深淺,一旦錯過,此生便不會再遇見……就像那首《東風破》: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時間怎么偷 ,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 …… 把春光裝入心中,無論遇到什么境界,心,如如不動,始終平等、光明。定能生出無量智慧,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