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讀詩詞系列(22) 文/江徐 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葉嘉瑩說:蘇軾是完成了自己的一個人。 因為完成了自己,蘇軾具有完整飽滿的人格,作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既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開闊粗獷,也有“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的細膩婉約,既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樂天,也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深情哀傷。 這種看似矛盾的相融結(jié)合,正是蘇軾的獨特與非凡之處。 在自己各種題材各種風格的作品中,蘇東坡最喜歡的要屬這首《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花褪殘紅青杏小”,四季輪轉(zhuǎn),冬去春來,春去夏來。當枝頭的杏花飄零,青杏卻在慢慢成長。這是一個近距離的特寫鏡頭。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然后詩人將眼光放遠,引入眼簾的是:燕子在枝頭之間飛來飛去,河水繞著村莊緩緩流淌,一派怡然春景。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很多人會以為“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后面一句是“何必單戀一枝花”。蘇軾所寫的,其實是柳絮漸少、芳草萋萋的春景。但我們也不妨將“天涯何處無芳草”理解為詩人一以貫之的豁達。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詩人在路上走著,忽然從墻頭傳出一陣笑聲,原來有佳人在院墻里面打著秋千。春色如此,佳景佳人,讓詩人忍不住駐足觀觀賞。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許是墻內(nèi)的佳人發(fā)現(xiàn)了墻外的“偷窺者”,于是又羞又惱地轉(zhuǎn)身離去。隨著她的離去,笑聲漸行漸消,徒留詩人站在墻外,似有悵然。此時,面前春光無限,詩人感到自己的多情被“無情”的人惱了去。 殘花、青杏、燕子、流水、人家,又有院墻內(nèi)打著秋千嫣然而笑的佳人。自然之中這一切的人事,對于常人而言熟視無睹,卻能引起蘇軾的妙賞之心。 這種妙賞之心,正是詩人獨有的多情。他在這里說,自己被無情惱了去。事實上,這種惱,更像自嘲。蘇軾是完成了自己的一個人,雖然一生不斷地遭受貶謫,顛沛流離,從內(nèi)心而言,他達到了圣人境界。 莊子說,圣人無情。其實圣人也有情,但圣人能夠超然物外而忘情,所以有情而不累。凡人做不到無我兩忘,所以情深而心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