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是自然的人,也是文化的人。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傳承中,都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都要享受著文化并受文化制約,都要有傳承文化與創(chuàng)新文化的責任。 作為一個中國人,當然應(yīng)當知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賴以存在的載體主要是書籍。中國的書籍太多太多,在汗牛充棟的國學典籍之中,哪本書是經(jīng)典的經(jīng)典?是《論語》嗎?是《老子》、《莊子》嗎?是《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嗎?都不是!是《周易》。 前幾年流行一部電影《2012》,電影中的故事說的是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qū)⒁獨?。假設(shè)人類只有一艘船可以飛到外星球去,這艘船承載著傳遞人類文化的重任。按學術(shù)界流行的觀點,中華文化有100萬年的演遷史,有1萬年的農(nóng)耕文明史,有5000年的政治文明史。我們不可能把如此豐富的文化都帶到外星球,如果只允許我們帶一本有關(guā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書到外星球,那就需要我們反復淘汰汗牛充棟的典籍,帶上最精華的書籍到外星球。我認為,那就是《周易》。我相信,許多真正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人,都有我這樣的結(jié)論。 為什么我們要把《周易》當作如此重要的書籍呢?這是歷史形成的,也是學術(shù)界的共識,也是中華民族的共識。眾所周知,古人把《周易》稱為群經(jīng)之首、三玄之冠、六藝之源。這就給《周易》確定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所謂群經(jīng)之首:在茫茫書海中,最權(quán)威的莫過于儒家的十三經(jīng)。十三經(jīng)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的圣典,其中又以《周易》排列在首位,分別是:《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論語》、《孝經(jīng)》、《春秋公羊》、《春秋谷梁》、《爾雅》、《孟子》。所謂三玄之冠:是指道家道教中的三部經(jīng)典。三玄分別是《周易》、《老子》、《莊子》。所謂六藝之源:中國古代士人有六門必修的課程,分別是:五禮、六樂、五射、六書、五御、九數(shù),而《漢書·藝文志》稱《周易》為六藝之原,即六藝根基于《周易》。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兩大主干,一個是儒家,一個是道家。儒家和道家都把《周易》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 顯而易見,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本書的地位能夠與《周易》相提并論?!吨芤住分杏小独献印?、《莊子》的思想,也有《論語》、《孟子》的思想,而《老子》中不可能有《論語》的思想,而《論語》中不可能有《老子》的思想,唯有《周易》融儒家與道家思想為一爐,是儒道思想的總源頭,一分為二,又演生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文化。 顯然,《周易》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塊基石,一把鑰匙,一個總根,一個千古之謎,一個神秘的寶庫。就象《西游記》中描述的大海中的定海神針一樣,《周易》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定海神針。因此,我們要講《周易》,要學《周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