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境內(nèi)有史記載的地名有永(今西城區(qū))、棘(今十八里鎮(zhèn)柘樹集東)、酂(今酂城鎮(zhèn))、龍亢(今龍崗鎮(zhèn))、鄪(今新橋鄉(xiāng))、犬丘(今太丘鎮(zhèn))、芒(今陳集鎮(zhèn)劉寨村南)、碭(今芒山鎮(zhèn))、棫(今茴村集)、焦(侯嶺鄉(xiāng)二郎廟湖)。 明初,設(shè)5鄉(xiāng)19圖,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設(shè)8鄉(xiāng)24圖。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shè)8鄉(xiāng)25里。 1913年將市域劃為9個區(qū),1946年設(shè)18鄉(xiāng)(鎮(zhèn))490保。 清中期,境內(nèi)的鄲縣(今丹城鎮(zhèn))、新興鎮(zhèn)、鹿塘寨劃歸安徽。1945年2月,為紀念在豫皖蘇抗日根據(jù)地犧牲的彭雪楓將軍,更名為雪楓縣,縣境南部劃歸雪渦縣,縣境西南部劃歸雪商亳縣。秋,會亭集東半部及附近村莊劃歸夏邑。鐵佛寺集屬永城部分及以北56個自然村和王引河以東魯樓、李樓等8個自然村劃歸宿西縣(今屬濉溪);同時,宿西縣將王引河以南趙樓、王園等5個自然村劃歸永城;1947年11月成立碭南縣,縣北部為其轄區(qū)。 永城老照片 1952年12月,濉溪縣的趙莊、鐘莊等11個自然村劃歸永城;1954年9月,馬頭、新興兩區(qū)所轄28個鄉(xiāng)560個自然村劃歸夏邑;1956年,北鎮(zhèn)鄉(xiāng)76個自然村劃歸夏邑;1964年6月,洪河以東的何寨、王集、土山等54個自然村劃歸蕭縣,蕭縣洪河以西的竇樓等5個自然村劃歸永城;1964年和1966年,夏邑縣鐵匠棚以東的6個自然村先后劃歸永城;1966年7月,樊集公社所轄王莊、新橋大隊劃歸夏邑,夏邑縣火店公社的呂樓、張廠劃歸永城。 現(xiàn)行區(qū)劃 據(jù)2014年7月6日豫民行批〔2014〕30號,經(jīng)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城關(guān)鎮(zhèn)、演集鎮(zhèn)、侯嶺鄉(xiāng)、城廂鄉(xiāng)4鄉(xiāng)鎮(zhèn)建制,設(shè)立沱濱、崇法寺、日月湖、侯嶺、雪楓、演集6街道辦事處。 截至2014年7月,永城市轄6街道20鎮(zhèn)5鄉(xiāng),732個行政村,3706個自然村。 街道:沱濱、崇法寺、日月湖、侯嶺、雪楓、演集。 鎮(zhèn):芒山鎮(zhèn)、酂城鎮(zhèn)、高莊鎮(zhèn)、十八里鎮(zhèn)、薛湖鎮(zhèn)、馬橋鎮(zhèn)、裴橋鎮(zhèn)、陳集鎮(zhèn)、蔣口鎮(zhèn)、太丘鎮(zhèn)、李寨鎮(zhèn)、順和鎮(zhèn)、苗橋鎮(zhèn)、茴村鎮(zhèn)、臥龍鎮(zhèn)、酂陽鎮(zhèn)、馬牧鎮(zhèn)、龍崗鎮(zhèn)、王集鎮(zhèn)、劉河鎮(zhèn)、雙橋鎮(zhèn)。 鄉(xiāng):條河鄉(xiāng)、陳官莊鄉(xiāng)、黃口鄉(xiāng)、新橋鄉(xiā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