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崖柏和香線香《靜守·柏道》。 (鑒柏優(yōu)選商城有售) 第156篇文章 說崖柏繞不開崖柏香, 對于崖柏香料的使用, 每個玩家都有自己的認知和研究, 方法也不盡相同。 崖柏香料有哪些使用方式? 有什么使用技巧? 本期,我們來聽聽鑒柏私享會大咖們的分享。 崖柏香料使用方法 【李登烈】 個人玩香體驗到的 6種崖柏香使用方法 淺談個人玩香體驗: 1、我喜歡收集陳化珠子加工中磨出來的粉,這種粉不加任何調(diào)料直接用模具固定成形來燒,這樣可以放心使用且煙不大,更純。
2、選擇陳化到位(白粉、黃毛)的板根料自己加工成小香塊裝進牙簽罐,然后放在香爐上使用,這種方式使得香味集中且料不會過度受熱碳化。
3、直接把加工好的香塊先水洗陰干,然后封在罐子里,一個月后隨時打開蓋子聞香。
4、蕎麥殼與香粉(相對粗一點的)按1:1比例做成枕頭,這種做法解決了純崖柏枕過硬、結(jié)塊現(xiàn)象。
5、把好香料切成塊狀放在房間讓它慢慢釋放香味。(根據(jù)空間大小定量,太少沒效果)。
6、香塊也可以這樣玩:不用時裝在罐子里,用時把袋子(要用麻布袋,不會吸油)拿出來,我一個罐子裝了多種產(chǎn)地的香塊,體驗不同的味道,柏香百味。 ▲上圖為私享會成員李登烈用崖柏陳化珠子磨出來的香粉。 【陳寶月】 收藏崖柏邊角料放在床下, 可促進睡眠 崖柏的型、紋理,讓人賞心悅目,非常喜歡;而崖柏的香氣,卻讓人流連忘返,沁人心脾,令人們著迷。 可以確定地說,崖柏的香氣,在日后崖柏收藏中,必然會展現(xiàn)出很大的亮點!
救命的沉香、養(yǎng)命的崖柏,這話一點不假。崖柏香如何去玩呢?目前最普遍的是倒流香、電熏香、直接點燃聞香。 我個人喜歡把好香料切開,想聞的時候,抱著切口,好好享受崖柏的香氣。 還有一個最新想法:收一些邊角料放在床下,讓臥室里崖柏飄香,可以促進睡眠。 ▲上圖為崖柏自然擺件《百鳥朝鳳》。 (鑒柏優(yōu)選商城有售) 【姚孝英】 把崖柏香料裝袋子放在車上或衣柜, 是一種不錯的享受 說起香料,我是沒這個權(quán)利談的,因為我只是個雕刻者,但是雕刻者也喜歡聞香。 我平時在雕刻過程中遇上比較香的崖柏,我會裝在透氣的棉袋子里,可以自己縫制,也可以網(wǎng)上買到普通的棉袋,把它放到車上或者衣柜里感覺也不錯。雖然是大老粗的方法,但是喜歡的人也可以這樣嘗試。 白菜蘿卜各有所愛,因為沒有其他專業(yè)性的工具,就只能這樣談?wù)勎业姆椒ā⑴c最重要,分享最重要…… ▲上圖為私享會成員李登烈封存崖柏香塊的罐子。 【李凱】 用粗布包裝崖柏粉放在車里, 效果比任何清新劑都好 我現(xiàn)在都是這樣直接刨片上爐,新車里放一包用粗布縫的崖柏粉,那真是比任何清新劑都好。因為塑料袋放粉,油脂都可以滲透袋子出來,油乎乎的。 ▲上圖為私享會成員康小永收藏的崖柏香料。 ▲上圖為私享會成員李登烈用崖柏板根料加工的香塊。 【盧昕】 崖柏香的5種實驗玩法, 心中有香更是一番境界 崖柏香除了生聞、熏粉、線香塔香直燃之外,再分享幾種實驗玩法:
1、香片: 每次一片,直接取用,每片可用5-6小時,與粉末比較,相對干凈快捷。 制作方法如同做餅干,全手工制作。崖柏粉用最細的篩子過篩,選用最細顆粒,粘合劑可用某寶網(wǎng)購榆皮粉或楠木粉;粘粉比例越小越好,故推薦楠木粉10%比例,適量水調(diào)和后經(jīng)發(fā)酵過程,用翻糖模具壓制,可加入適量蜂蜜增加甜味。 大片用于電熏香爐,小片可用于車載熏香器。 2、精油: 加1-2滴精油入香薰機水霧冷熏,同時加濕可減少高溫電熏產(chǎn)生的“燥氣”?,F(xiàn)階段精油用家用精油機提煉為土法,溫度和壓力遠不及專用設(shè)備,據(jù)我所知商業(yè)化標準中不同階段微量元素因子有不同梯度表現(xiàn)。 3、枕墊: 用制粉篩選時預(yù)留的崖柏木屑,裝入某寶網(wǎng)購專用枕套,不一定裝滿,可墊于枕頭之下。
4、毛料: 臥室櫥頂放置毛料凈化空氣,天熱時感受更為強烈。
5、崖柏精油葫蘆: 另外還有種玩法就是利用蓋子可以打開的崖柏葫蘆,每次滴一滴精油進去,盤玩后變成精油葫蘆。 其實,崖柏香除了直接感官表現(xiàn),還涉及到心理感受。對我來說,就是制造一個香的氛圍,追求達到鼻中無香、心中有香、香而不香、不香而香、人香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 ▲上圖為私享會成員盧昕自制的崖柏香餅。 Mei 姐 總 結(jié) 針對【崖柏香料的使用方法】,私享會的成員發(fā)表了各自的觀點,我們來歸納總結(jié)一下:
對崖柏香料的使用和研究, 帶給玩家的不只是單一的香味, 還有道德的修養(yǎng), 性情志趣的陶冶, 以及保健養(yǎng)生。 崖柏香道的路還很遠, 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耐心品味和鉆研。 很高興在鑒柏私享會, 和大家一起解讀崖柏。 |
|
來自: linliaogui > 《崖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