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子 來源:麻麻咪呀(ID:mamamiya116) 作家鄭淵潔曾告誡家長:“教育孩子就是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給孩子看。” 01 春節(jié)期間,我去了一個表姐家。 談到外甥女的學習時,表姐突然激動起來,開始訓斥起她。 “考前讓她好好復習,不聽話,整天只顧玩,你看看這考試成績,語文數學都才考80多分。平時在班級都是前五名?!?/p> 表姐絮絮叨叨,越說越激動,小外甥女低垂著頭,一言不發(fā)。 此刻,我趕忙圓場暗示表姐注意孩子的自尊心,及時收場。哪知,在一旁的表姐夫又開始了一番炮轟。 一句句激烈的言辭,把小外甥女數落得從梨花帶雨到大聲嚎哭,最后直接跑進房間,關上了門。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若真因貪玩影響了成績,找個時間和孩子好好交流分析,及時給予鼓勵,才是解決問題積極的方式,而非一味地責怪嘮叨訓斥。 我想起了閨蜜陪兒子練琴的經歷。 她說,平時不提到練琴,家里風平浪靜一片祥和;一開始要練琴,家里總是風云大作硝煙四起。 “請你認真,不要再玩了”,“什么時候才開始練?。俊?,“到底彈不彈?”…… 就在一聲聲咆哮和吼叫中,五歲的兒子用手指捂住了耳朵,瞥了她一眼:“媽媽,當心你的口水噴到我臉上……” 那一瞬間,閨蜜一臉驚愕。 原來,在兒子心目中,媽媽不僅張牙虎爪,還淪落到口水四濺、令人憎惡的地步。而她的訓斥,似乎也沒起到效果,他照樣玩。 所幸,閨蜜及時閉上了自己的嘴巴。 在后來的陪練中,閨蜜絞盡腦汁,想盡辦法。 為了調動孩子學琴的興趣,她帶他去聽音樂會; 為了提高練琴的積極性,五音不全的她通過自學,與孩子進行彈琴比賽,還讓兒子當起小老師…… 一學期折騰下來,孩子總算能夠安下心來,認真專心地練琴。 聰明的父母,懂得及時閉上嘴。 然后合理地采取行動改變現狀,而不是在絮絮叨叨中喪失為人父為人母的尊嚴,激化矛盾,引發(fā)孩子反感,加劇與孩子的沖突。 教育上有個七字箴言非常重要,那就是“閉嘴,閉嘴,再閉嘴”。 作家鄭淵潔也曾告誡家長:教育其實是不用說話的身教,“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就是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給孩子看?!?/p> 02 聽過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故事。 一天,馬克·吐溫在教堂里面聽牧師演講。 起初,他覺得牧師說的特別棒,非常感動,掏出錢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說完,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點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說,馬克·吐溫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等牧師演講結束,要求大家募捐時,生氣的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錢,還偷偷從盤子里拿了2元錢。 心理學解釋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指的是說得越多,說服力會大打折扣。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應”。 例如“你怎么又犯錯了,我都說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長記性”。 很多時候,父母以為說多了,孩子才能記住。殊不知,嘮叨正是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知乎上有人提問:最反感父母是在什么時候? 最高贊是父母嘮叨的時候——“爸媽的嘮叨,就像繩索一道一道把我捆死?!?/p>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只黑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很快在腦海中出現一只黑熊的形象。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的喋喋不休不僅沒有奏效,還可能招來反作用。 太過嘮叨會造成什么樣的不良后果呢?知乎上網友曾志偉的回答很精辟: 1. 心理惰性。 教育效果低下,反復說教,不斷給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可使孩子養(yǎng)成“心理惰性”,失去對父母的敬畏。 最終當再次出現相同刺激時,教育效果便隨之下降,甚至消失。 2. 引發(fā)親子矛盾。 嘮叨是反復、單調的刺激,是對孩子精神上的疲勞轟炸,沒完沒了的重復批評只會使孩子厭煩,挑起孩子的敵意,使氣氛緊張,矛盾更加激化。 3. 模糊聽覺。 反復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入心里去。這是長期重復聽同樣聲音產生的不在乎。 4. 叛逆情緒。 在家長的嘮叨聲中長大,大多數孩子練就了對付嘮叨的過硬本領,結果是父母嘮叨越多,孩子防御能力越強。當孩子在心上構筑起嘮叨“防火墻”,“金玉良言”也很難穿透。 03 開學前夕,一個朋友眼含熱淚,絮絮叨叨地向我講述了孩子存在的種種問題。 孩子今年上小學,每天喜歡玩手機,打游戲。平時只要不談學習的事都很精神,一說到學習就開始浮躁。 父母多說幾遍就發(fā)脾氣。 這一年來,孩子成績下滑厲害,親子關系緊張,整個家庭氣氛特別壓抑。 聽了朋友的話,我請她先消消氣。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孩子是需要改變,父母也需要改變。 如果真的想幫到這個孩子,我認為首先是先閉嘴。 無論孩子做什么,一定有他的道理,千萬別嘮叨,把他的生命節(jié)奏還給他。 很多時候,我們想通過自己的勸誡讓孩子不犯錯或少犯錯,基本都是徒勞,因為人的成長是體驗式的,以犯錯為形式。拒絕犯錯就是拒絕成長。 馬克思說,人類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 好的父母,話不多,但會用事實告訴孩子犯錯的成本。 雖然氣得要爆炸,但還是要慢慢學會不生氣,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什么時候你開始心疼他的不容易,你們的交流就可以開始了。 請耐心傾聽他的苦惱和訴求,再給出合理的建議。 蘇格拉底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只耳朵,而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多聽,少說話。” 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善于傾聽是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最佳方式。 好的父母,不多話,會傾聽,讓孩子有解釋、證明自己的機會。 更不要吝嗇贊美。當你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時,他就開始復活了。 因為你是他的母親,是他最愛最依賴的人,你的正面作用和負面影響都很大。 如果不能贊美,起碼可以不傷害。 而你的期待和信任,則是他改變的動力。 “所謂母愛就是一場得體的退出”。父母閉上嘴,孩子才能更好地做自己,才會更加幸福。 相信每個孩子都非常棒,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給孩子看。這是多大的慈悲和善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