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研究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續(xù)) 下利 本章研究的下利就是大便膿血與下利不止。屬急性下利。 (原文)夫六府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于內(nèi)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解讀: 把手足寒,上氣,腳縮歸結(jié)于“六腑氣不足”;把利不禁,下甚,手足不仁,歸結(jié)于“五臟氣不足”;也就是下利屬五臟氣不足。 對稱的寫法。現(xiàn)代對下利的認識沒有這么復雜了。 (原文)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 解讀: 下利是前提,然后是根據(jù)脈象來判斷預后:“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經(jīng)驗之談。 “雖發(fā)熱不死”的“雖”不能作為轉(zhuǎn)折用詞。發(fā)熱為陽性病,故沒有死癥;若無熱而寒,則有死癥。故,“雖”為如果講更通順。 (原文)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解讀: 下利患者死癥的情況:“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SPAN> 此為陰癥,有死癥。需謹慎。 (原文)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解讀: 陽證的下利患者有自愈的可能,自愈的脈癥是“微熱而渴,脈弱” (原文)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shè)脈緊,為未解。 解讀: 下利患者自愈的脈癥與繼續(xù)下利的脈癥: (原文)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shè)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解讀: 原文的意思是, 脈數(shù)或者是自愈,或者下利便膿血; 數(shù)脈一般為有熱;所以,本條的意思是臨癥需要鑒別此二者。 (原文)下利脈反弦,發(fā)熱身汗者,自愈。 解讀: 下利患者自愈的脈癥;以上都是脈證的鑒別,誠經(jīng)驗之談,為陽證。 (原文)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解讀: 下利又矢氣多者嗎?利小便為治。 (原文)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解讀: 下利便膿血的脈癥:“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 (原文)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解讀: 下利清谷已經(jīng)屬厥陰病病的狀態(tài)了,當急救里,此為常規(guī)。 (原文)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熱;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解讀: 下利患者頭面、身有微熱,屬陽證;金匱年代的解釋是“戴陽,下虛”,即上部有熱屬陽,下部下利屬陰; 因為有熱,所以即使出現(xiàn)“下利清谷”的癥狀,也是“郁冒”;服用四逆湯后,會有汗出而解的現(xiàn)象。 (原文)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日卒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解讀: 下利死癥的情況。 以上諸條是泛論??傊?,下利有死癥,有自愈,有便膿血(嚴重);需要臨癥仔細斟酌。 (原文)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直桂枝湯。 解讀: 本條承襲傷寒論的條文,臨癥分陰陽; 本條的癥狀有:下利又“腹脹”身疼痛;則下利的“穢物”應該不多,哪應該是痢疾之類的病吧;此身疼痛不是內(nèi)臟的疼痛,該是四肢的疼痛和肩膀之類的疼痛;由此判斷患者屬陰癥? 則救急四逆湯;四逆湯有治療下利以及身體疼痛的效果。在四逆湯止利后,用桂枝湯溫里,慢慢調(diào)養(yǎng),為善后的方子。 所謂攻表桂枝湯,傳承下來的,一種說法; (原文)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揚。 (原文)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原文)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原文)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大承氣湯方 (原文)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原文)《千金翼》小承氣湯 治大便不通,噦,數(shù)譫語。 解讀: 以上幾條是下利患者的承氣湯癥的情況。不要一見到下利就以止利的辦法來治療。對以上所列癥狀需要記憶。 以上幾條就是盡管患者下利,而實際是腸胃燥屎不下引起的。故要用承氣湯類。 (原文)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解讀: 原文很清晰,就是下利便膿血者,說明是一個通用的方劑;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主藥赤石脂主要含硅酸鋁,對炎癥狀態(tài)的胃腸粘膜有保護作用,既可減少異物的刺激,又可吸附炎性滲出物,故有助于炎癥之緩解,且能吸附細菌毒素及食物異常發(fā)酵的產(chǎn)物,對慢性菌痢及慢性腸炎的恢復亦甚有利。干姜可促進消化液分泌以增進食欲。配伍和胃之粳米后,使全方具有保護胃腸粘膜、收斂止瀉及止血的綜合效用。 本方為寒性痢疾 歌訣: 桃花湯用赤石脂,干姜粳米共輔之, 虛寒下利便膿血,溫中固脫堪可施。 (原文)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解讀: 本方主治熱性下利,臨床以下利膿血,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腹痛,發(fā)熱,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為特征 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屬熱毒偏盛者。急性細菌性痢疾;為熱利。 歌訣曰: 白頭翁湯陽明痢,黃連黃柏與秦皮。 赤多白少下利重,清熱解毒涼血宜。 (原文)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解讀: 本條以“煩”為主癥。 下利后利自止;煩癥還在,就以梔子豉湯主之。 此下利屬陽明病的下利; (原文)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解讀: 下利清谷,為里寒。則四逆湯,以救里為要; 汗出為外熱;厥為厥逆; 里寒甚而又發(fā)熱,則懷疑熱越;故為四逆湯加大了劑量。強調(diào)病情的嚴重。以“通脈四逆湯”命名; (原文)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解讀: 原文為肺痛為何?今教材解釋為胸痛。 既然原文為肺痛,肯定不是胸痛。古人對此的區(qū)別還是很清楚的。肺痛是不是呼吸的時候疼痛呢?現(xiàn)代對紫參的認識也混亂; 本條無法解讀。 紫參: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風寒濕痹,胃痛,經(jīng)閉等。 (原文) 氣利,訶梨勒散主之。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FONT> 解讀: 氣利與下利氣一樣嗎?不知道。 訶梨勒即柯子,煨用專事澀腸固脫,以粥飲和服,在于益腸胃而健中氣。 屬小方?,F(xiàn)代加味使用。 柯子:用于久瀉久痢,便血脫肛,肺虛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啞。 *附方* (原文)《外臺》黃芩湯 治干嘔下利。 解讀: 外臺的黃芩湯與傷寒論的黃芩湯藥物不同,與黃芩加生姜半夏湯基本相同;功效也基本一樣;結(jié)合傷寒論,則本條的主癥是陽明病的干嘔下利; 歌訣曰: 外臺所載黃芩湯,干嘔下利陽明方; 半夏姜桂棗人參;溫胃止利又補中。 2018-03-14 毛延升初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