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厭學孩子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調(diào)查顯示來看,有85%以上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心理。而要想解決孩子的厭學心理問題,家庭教育是起點和基點。 要消除孩子的厭學情緒,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來得更重要,因為我國目前雖然強調(diào)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但是無論如何,學校教育都是以教授知識為主。 而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的家庭教育,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簡單點說,就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既包括道德品質(zhì)上的,也包括性格的成型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鍛煉等等。 那么,如何從家庭教育上避免孩子的厭學情緒呢? 1 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 家庭教育必須以融洽的家庭關系和溫馨的家庭氣氛為背景。父母要平等地對待孩子,真正做到與孩子的平視。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影響不再是靠家長的地位和尊嚴來維持,而是依賴由感激、敬佩、親近、熱愛等情感因素而形成的非權力影響。 如果子女經(jīng)常被迫屈服于父母的威嚴之下,就很難建立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更不可能有親子之間的那種盡在不言中的心心相印。這種情況下,父母對兒女的教誨往往演變成為一種毫無親情的訓導和冷酷的斥責,教育的結果不僅引起孩子的厭學情緒,甚至還會在孩子的心田打上一道道被傷害的烙印。 一對聰明的父母一定會把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作為家庭建設的頭等大事,它能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 家庭教育沒有嚴格的教與學的對應關系,也沒有固定的教育模式,全靠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和家人相處時的潛移默化。 父母給予子女的教誨即使博大精深,也只能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循循誘導才能沁入孩子的心田??斩礋o物的說教不能為孩子所接受,生硬地灌輸也會令孩子平添反感,從而產(chǎn)生厭學的心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需要耐心。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以愛為推動力,日復一日,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孩子難免犯錯,家長必須冷靜面對,任何急躁的情緒或者放縱都是有害的。暴風驟雨式的懲罰,只會使孩子遭受摧殘,從而對家長產(chǎn)生反感,對學習產(chǎn)生厭煩。家長教育孩子時更要有信心。 只有不對的教育方法,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孩子處在心智發(fā)育的階段,接受新的東西很快,只要循循善誘,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當然,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長、愛好,不能用一個標準、一個模式去看待他們,要求他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發(fā)現(xiàn)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這樣孩子對自己也有信心,不易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 3 以身作則,從己做起 “有其父必有其子”、“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边@些俗語,雖然有些片面,但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家長的修養(yǎng)與家風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自然的老師,家長看似平常的一句話、一個行為都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比如,家長喜歡賭博,贏錢了便在孩子面前說:“學得再好有什么用,我一把牌頂?shù)蒙喜┦恳粋€月的工資?!奔议L經(jīng)商,在孩子面前說:“這個社會門路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經(jīng)商的頭腦,學不學習根本用處不大。”不難想象,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是不可能熱愛學習的。 事實上,家庭教育對家長自身的素質(zhì)要求是多方面的,如廣博的知識、多樣的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等等。如果想讓孩子熱愛學習,家長就必須增強自己的素質(zhì),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4 避免錯誤的教育方法 提到錯誤的教育方法,首先是打罵和體罰。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下面出孝子。只要孩子有一點過失和錯誤,不是打,就是罵,打罵后還要罰站、罰跪、不準吃飯。事實上,這種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認識到錯誤,還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抵觸情緒而變得更倔強、暴躁,更不聽話。打罵、體罰只能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壞的影響,使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從而也更加不愿意學習。 其次是溺愛、遷就。有的家長認為,愛孩子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他要怎樣就怎樣,只要孩子提出來,家長有求必應,千依百順,不管他的要求是否合理。其實,這是害了孩子,使孩子變得驕橫任性,為所欲為,蠻不講理。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品德敗壞,不可收拾。 還有哄騙、利誘,也是錯誤的教育方法。如孩子不喜歡寫作業(yè),媽媽就哄他:乖乖,好好寫作業(yè),媽媽給你買玩具,第二天又答應買別的東西,但實際上一樣也沒有買過。孩子就知道了媽媽是騙他,他以后就不聽媽媽的話了,也不會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 總之,擁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一般身心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都很強,發(fā)生厭學情緒的情況就會少很多,即使是產(chǎn)生一定的厭學情緒,也很容易經(jīng)過引導教育恢復良好的心態(tài)。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從家庭教育上去避免孩子厭學情緒的產(chǎn)生。 王老師介紹 |
|
來自: 昵稱41082923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