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五十。 【組成】大黃(炮,銼)15克 桔梗(炒) 枳殼(麩炒,去瓤) 川芎 羌活(去蘆頭) 木香 柴胡(去苗) 獨(dú)活(去蘆頭)各8克 牽牛子30克(半炒熟半生用) 【用法】上藥九味,搗羅為末,煮萊萊菔熟,入藥末。同于木臼內(nèi)搗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可加至40丸。食后、臨臥溫開水送下。 【功用】通便泄熱,理氣止痛。 【主治】大腸熱秘,心胸?zé)┰?。頭痛便難,腹脅脹滿,口舌干燥。 大黃丸2【組成】大黃1兩(銼,炒),牽牛子3兩(微炒),木香1分,郁李仁2兩(湯浸,去皮,焙干)。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jiǎn)要濟(jì)眾方》。 【主治】大腸實(shí)熱,秘澀不通,心煩悶亂,風(fēng)氣大腸澀結(jié)。 【功效】寬胸膈,消壅滯。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后、臨臥煎竹葉湯送下;生姜湯送下亦得。 大黃丸3【組成】木香半兩,大黃半兩,黑豆1兩,升麻3分。 【來源】《直指》卷四。 【主治】腳氣,風(fēng)熱煩悶發(fā)渴,大便不通。 【用法】上銼。每服3錢,加烏梅2個(gè),新汲水煎服。 大黃丸4【組成】大黃1兩,黃芩1兩,黃連3兩,苦參2兩,龍膽2兩。 【來源】《醫(yī)心方》卷二引《經(jīng)心錄》。 【主治】虛熱,食飲不消化,頭眩引胸脅,喉中介介,口中爛傷,不嗜食。 【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量】每服5丸,每日3次。 大黃丸5【組成】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來源】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見《圣惠》卷五十一。 【主治】暴宿食,留飲不除,腹中為患者。 【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量】1服2丸。不痛止。 大黃丸6【組成】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鱉甲3分(涂醋,炙令黃,去裙襕),赤芍藥3分,大麻仁3分(研入),白術(shù)1分,防葵1分,神曲1分(微炒),木香1分。 【來源】《圣惠》卷八十八。 【主治】小兒癖氣不消,四肢黃瘦,時(shí)有腹痛。 【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用量】每服5丸,以溫水化下,1日2次。 大黃丸7【藥物組成】川大黃(銼碎,微炒)半兩,訶黎勒(煨,用皮)半兩。 【處方來源】《圣惠》卷五十。 【方劑主治】五膈氣。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水送下。以微利為度。 大黃丸8【藥物組成】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甜葶藶1兩半(隔紙炒令紫色),川芒消1兩,桔梗1兩(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石膏半兩(細(xì)研,水飛過),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處方來源】《圣惠》卷四十九。 【方劑主治】久積癥癖,堅(jiān)牢,羸瘦,不能飲食。 【制備方法】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shí)候。[1] 大黃丸9【藥物組成】大黃2兩,桃仁(去皮尖,熬)21枚,虻蟲21枚(去翅足,熬)。 【處方來源】《普濟(jì)方》卷三一一 【方劑主治】被打有瘀血。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用法用量】納酒1升中,煎取7合,1服之。[2] 大黃丸10【藥物組成】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鱉甲3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 【處方來源】《圣惠》卷三十。 【方劑主治】骨蒸勞,兩脅下有痃癖,漸上攻心,食少或不消化,腹內(nèi)積聚不散,黃瘦,久困久痢,或大便秘澀,小便赤黃。 【制備方法】上為末;以釅醋2升,納鐺中,先煎令稠,下藥末更煎之,以柳木篦攪勿住手,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腹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漸加至10丸,以溏利下膿血爛肉為度。老少以意加減。唯得食煮飯、蔥煎汁、生姜而已,此外不得食之。 【用藥禁忌】忌莧菜。[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