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故宮館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賞析 下

 來來永勝 2018-03-11


望云款竹雕荷葉式杯,高8.3cm,口徑9.5cm

杯以竹根雕作折枝荷葉形,近底處雕一朵荷花。荷葉翻卷,花瓣舒張,蓮蓬飽滿?;ㄈ~淺雕,筋脈隱現(xiàn)?;ò觊g隱一螃蟹,斂螯舒腿,如欲攀爬,頗有生趣。底足由荷花及葉莖盤曲而成,巧妙自然。杯內(nèi)壁陰刻隸書五言詩:“截得青竹桿,制成碧筒杯。霜螯正肥美,我釀醉新醅?!奔啊叭f歷庚辰(1580年)秋日墨林山人”款。近底處刻陽文篆書“望云”印章款。

“墨林山人”即明代安徽著名收藏家項元汴的名號,此杯或即為其所有?!巴啤笨畲?。


朱三松竹雕漁翁,高13.5cm

漁翁竹根制,老人面露微笑,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提小筐,足蹬草履,邊躬腰前行,邊舉起前臂用長袖擦抹腮下的雨水。

此件作品刀工渾厚精湛,古拙樸實,漁翁被刻畫得細致入微,栩栩如生。老人雙腳筋骨顯露,腳趾緊抓地面,表現(xiàn)路之泥濘難行,而從老人向前觀望的姿態(tài)與盈面的笑容又傳達出老翁“一蓑風雨任平生”的達觀精神。此竹雕漁翁充分展現(xiàn)了朱稚征精細奇巧、氣韻生動的雕刻風格,堪稱明代竹雕制品中的佳作。

1962年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


竹雕飛熊,高18.5cm,底徑11-9cm

飛熊竹根制,扭身轉(zhuǎn)首,雙目圓睜,鼻形似如意,耳垂張,肩有雙翅,背部長毛下披,雙爪平舉微上抬,似欲前撲,腹為蛇腹般寬條帶狀,脊柱突出,尾粗壯遒勁。

此件作品為立體圓雕技法制作,刻工渾厚圓潤,造型威嚴壯健,反映了我國民間對神勇力量的崇拜,為研究明代圓雕竹刻工藝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此件飛熊于1962年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


竹雕和合二仙,明,朱三松制,高5.2cm

竹根圓雕二僧,乘于蓮瓣舟上。一僧坐船頭,手捧蒲扇,一僧踞船尾,以帚為槳。二僧滿面笑容,憨態(tài)可掬。蓮舟外側(cè)刻“三松”二字款。依人物之裝束、神態(tài),可推知二僧乃唐貞觀年間臺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據(jù)《宋高僧傳》所載,二僧狀若顛狂。寒山?!安捡嗔懵洹?,“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動輒“呼喚凌人”,“望空漫罵”;拾得曾以杖擊伽藍神像,有“呵佛罵祖”之風。傳說中還有很多關于二人神跡的軼聞。民間造型藝術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諧“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賜封寒山為“和圣”,拾得為“合圣”,以示官府對民間信仰的認可。

這件竹雕作品,作者寥寥數(shù)刀似不甚經(jīng)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處卻躍然于觀者眼前,確非高手所不能為也。


竹根制佛手,明,朱小松制,高11cm

此物深褐色,為折枝式雙佛手,均呈仰立狀,枝葉相連。下承云紋木座。枝端刻有楷書“小松”二字款。佛手雖只二枚,但高低錯落,轉(zhuǎn)側(cè)不同,指裂開合,變化精微。

佛手形體獨特,頗堪賞玩,而其名又合“佛祖之手”,寓意吉祥,因而在明清時成為常見的工藝題材。小松所制,對竹根的肌理善加利用,再施以構思巧妙的雕琢,攲正有致,秀逸清麗,是同類題材工藝品中的佼佼者。

據(jù)《南齊書》卷五十四載,齊高帝曾以竹根如意作為賞賜品,竹根工藝當更早于此時,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以竹根制作,深合我國取法自然、窮通造化的工藝傳統(tǒng)。但其難度甚大,制作者不僅要具備熟練的技巧,更須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足夠的經(jīng)驗,因此,非能工巧匠不敢為之。


竹雕老人挖耳圖筆筒,明,高15cm,直徑10cm。清宮舊藏

筆筒圓體,三矮足。鏤雕和浮雕山石倒掛,松竹掩映,一老者斜坐于坡上,戴襆頭,著朝服,一手執(zhí)笏, 一手拈小枝正在掏耳。但見其眉眼攢顣,目光斜睨,嘴角微動,全神貫注,意甚陶醉。細審人物形貌,弓眉突顴,長髯及胸,耳毫逆生,神情放誕不羈,似為傳說中之鐘馗。

此作鏤雕工藝極佳,人物塑造尤其出色,已非一般文房玩物可比。


竹根雕松樹羅漢像,明代,高12.7cm,底徑16.1cm。清宮舊藏

此像以圓雕技法刻成,分底座與羅漢兩部分。作者將一大節(jié)竹筒從中間截去一部分,留下底節(jié)和部分中節(jié),刻成一棵松樹和盤石座。座下奇石疊錯,座上獨松依石聳立,蒼古遒勁,有如傘蓋。樹下座上,作者把一塊竹根圓雕成一尊羅漢。羅漢龐目深眉,朵頤豐顙,雙耳垂肩,左手撐地,右手撫膝,手中持一串念珠,袒肩露腹,盤膝曲肱席地而坐。他的右膝上有一小獅,昂首張口,蓬發(fā)翹尾,左足上舉,按在羅漢的前胸上。羅漢目光下垂,觀看小獅,神情慈祥。

這件圓雕松樹羅漢像雕刻的是十六羅漢中的第八尊伐阇羅弗多羅尊者。


竹根雕三羊鎮(zhèn)紙,清初,通高7cm,大羊高4.7cm,長6cm,寬3.8cm

此竹根雕鎮(zhèn)紙以一大二小三只山羊組合而成,寓意“三陽開泰”。母羊向一側(cè)蜷肢而臥,一只小羊伏于母羊背上俯身下望,后腿努力支撐起身體;另一只靠在母羊身側(cè),似欲順著母羊之腿上爬,與前只小羊相望嬉戲。

此件作品雕刻技巧細膩精湛,母羊的雙眼用犀角點嵌,將其垂視愛子的款款深情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小羊玩耍的姿態(tài)頗具動感。雕刻手法寫實,山羊帶橫紋的兩角、挺直后豎的雙耳、成綹的胡須以及勁健的四蹄均極為生動傳神。


文竹嵌竹絲冠架,高30.5cm,底徑13.7cm

  冠架木胎,底座如鼓式,上立圓柱,頂覆傘形冠承。除頂心的香盒、座底及4 個云頭足為貼黃裝飾外,通體嵌竹絲。頂沿、身座結(jié)合處及座緣共飾4道雙色回紋,所用黑色竹絲經(jīng)過染色處理。架身及底座上的葵形開光均為剔去竹絲、鑲以竹黃而得,開光內(nèi)的花紋以貼竹黃構成,與座面上的云蝠紋技法相同。

  此冠架的制作很注重細節(jié),如冠承鏤作花瓣式,所嵌竹絲蜿蜒不斷,呈曲帶狀,極具匠心;頂心的香盒蓋鏤雕成*****形,非常精致。冠架造型挺拔秀勁,利用竹絲的縱橫變化形成不同的紋理,再配以不同顏色,取得了強烈的裝飾效果。其包、鑲、貼、染等技術應用純熟,有條不紊,表現(xiàn)了當時竹器工藝的高度發(fā)展。

  冠架是一種擺在桌案上置放冠帽的支架,是貴族化的生活用品,某些形制還為宮廷專有。此冠架即出自清宮造辦處的高手。


文竹鏤空兩層海棠式盒,高14.5cm,縱22cm,寬15.5cm。清宮舊藏

盒呈長圓海棠式,分兩層,其上層與蓋子母口扣合,平底,圈足較淺。木胎,貼黃達三重,通體飾變形夔紋,陽起較明顯。此盒不同凡響之處在其罩架。罩架為隨形海棠式,以紫檀鏤空而成。罩面圖案及架緣均鑲以竹黃,而竹黃邊沿所起陽線及花牙則保留紫檀本色,紫檀凝重,竹黃柔和,二者相輔相成,增其雅潔之氣。

此盒包鑲技術精湛,尤其是罩架應用大面積鏤空,難度高,耗工巨,足見當時工藝之發(fā)達。

清代宮廷工藝技術是我國古代工藝技術史上集大成的時期,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但由于過分重視技巧,往往流于賣弄,格調(diào)欠高。此件海棠式盒則不僅技巧高超,而且氣質(zhì)不俗,在清代工藝品中是罕見的。


文竹刻花鞘象牙刀,清中期,長29.5cm,寬2cm

刀鞘長扁體,線條勻美。刀柄及刀鞘為文竹制,并于淺色地上鑲貼染色竹簧,構成變體纏枝蓮紋,色彩鮮明悅目,花紋之上又施以陰刻,勾勒花筋葉脈,制作精密。柄及鞘之兩端鑲嵌象牙裝飾。刀亦為象牙制,輕巧細薄。鞘上設鐵鋄金扣并連綴小環(huán)。此刀形制模仿匕首,以象牙與文竹為材質(zhì),是裁紙刀中罕見的作品。


棕竹葵花式盒,清中期,通高4.3cm,口徑10.4cm。清宮舊藏

盒作八瓣葵花式,輪廓線多弧曲,蓋、身子母口相合,凸唇,底有隨形帶狀足。內(nèi)壁滿髹黑漆。外壁則利用棕竹獨特的棕黃相間、交錯不一的自然色澤與肌理構成裝飾,令人眼花繚亂。蓋面正中粘貼一花朵,花芯內(nèi)卷,花瓣外旋,色線隨花瓣而轉(zhuǎn)換方向,匯聚成渦,似不斷流動。此器于簡單的設計中追求繁復的視覺效果,并充分發(fā)揮出材質(zhì)本身的美感。


竹雕古佩紋臂擱,清中期,長24cm,寬6.7cm。清宮舊藏

臂擱長形,覆瓦式。器表以留青及淺浮雕技法刻劃紋飾。邊緣及三個轉(zhuǎn)角飾變體夔鳳紋。中間分上、中、下布排3組仿古佩玉紋,每組佩玉或兩件或三件,以絳帶纏繞。其紋飾刻劃通過青筠的全留、少留及不留分出位置與層次關系,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玉的質(zhì)地與肌理。下部一組紋飾留青最薄,似隱若現(xiàn),裝飾效果突出,為刻劃最出色者。


文竹人物題詩方筆筒,清晚期,通高14cm,長7.2cm,寬7.2cm

筆筒四方式,通體包鑲文竹,嵌紅木底座,四足。在筒身相對的兩面以陰刻技法各刻畫一人物:一為文士,背向立,戴高巾,斜持拐杖,傴僂腰身,容顏雖只是側(cè)面,但可見須髯及胸,抿唇凸頜,頗顯龍鐘老態(tài)。衣袂輕飏,似有微風吹動,極為生動。衣紋繁復,線條如屈鐵,有陳老蓮筆意。另一面為一漁人,正向立,粗服跣足,手扶斗笠,釣竿倚于肩上,挺身揚首,面含微笑。兩相對比,意味深長。筒身其余二面均陰刻題銘。一為楷書:“昔蒼頡創(chuàng)業(yè),翰墨作用,書契興焉。夫制作上圣立憲者莫先于筆,詳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鑠乎煥乎,不可尚矣。庚子四月蒼溪王竹民刊?!奔啊巴鮿住弊瓡∮?。

相對一面為行書:“雕鐫精巧,似遼東之仙物;圖寫奇麗,笑蜀郡之儒生。和卿題。”

此器風格清雋,書畫皆有可觀,文竹鑲嵌及陰刻技法尤為精妙,是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品。


竹根雕采藥老人,清宮造辦處制,高14.7cm,底徑12.1cm

竹根色呈棕黃。作者以鏤雕、圓刻等多種技巧,將一位高挽束髻、長髯、清癯而強健的采藥老人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出來。老人足蹬草履,藥鋤旁置,曲膝低首,目視下方,面帶微笑坐于玲瓏的山石上,似小憩,又似凝思。老人手扶的花籃中滿盛碩果,有壽桃、靈芝和仙草,隱寓“群仙祝壽”之意。

這件作品刻工精湛,人物笑貌、衣紋無不帶有飄逸出塵之感。雖無款識,但無疑出自清宮造辦處的名匠高手,是清初的竹刻佳品。


竹雕松樹洗,清,高9.9cm,口徑最大13.6cm,底徑最大8cm。清宮舊藏

洗略呈橢圓體,敞口,斂腹,底微凹入,隨形矮足。全器雕作松干式,虬結(jié)勁健,外壁高浮雕的樹癭空洞甚為醒目,鏤雕的松枝呈鋬狀向兩側(cè)伸延,松針密匝相疊,碩大如輪,鱗片大小錯雜,點綴空白。

此器風格豪放瀟灑,運刀老辣,粗中有細。其造型借鑒了當時盛行的犀角杯的形態(tài)


竹雕竹林七賢筆筒,清,高12cm,筒徑6cm

筆筒圓體,底部較厚重,三矮足。筒身外壁以去地高浮雕及鏤雕技法刻畫松巖竹林中老者及小童10人,分作4組,或?qū)?,或撫琴,或烹茶,或倚樹觀望,錯落有致,神情各異。刀法圓熟有力,在大量以竹林七賢為題材的傳世竹刻作品中,此筆筒屬較為精彩的一件。


竹雕饕餮紋三足雙耳鼎,通高15cm,口徑13.2cm

竹鼎圓形,腹外有一圈回紋地饕餮紋裝飾帶,鼎蓋及三足荷葉底座為紫檀木制。蓋鈕以蜜蠟雕成,刻獸面紋及蕉葉紋。

竹雕制品中仿青銅彝器是一大品類。乾隆朝,內(nèi)廷蒐集所藏青銅器,編成“西清四鑒”等譜錄類圖書,擬古之風大盛。造辦處遂創(chuàng)仿青銅器竹雕,尤以文竹制品為多見。此類仿古器往往細節(jié)畢肖,總體上看卻并不逼真,而多在一件器物上雜糅各個時代的典型器型及紋飾。

此鼎造型從周鼎中化出而加變異,線條纖柔圓潤,已絲毫不見青銅器的莊嚴意味。從器型、紋飾到蓋、鈕、托的復雜組合,清代的審美趣味清晰可見,有較為濃重的宮廷氣息。


文竹蕉葉饕餮紋瓶,高29cm,口徑9.9cm,足徑9.4cm。清宮舊藏

瓶敞口,平口沿,束頸,豐肩,斂腹,足部微收進,足緣外撇,與口部呼應。此瓶器形厚重端莊。通體貼淺色竹簧為地,上以深色竹簧顯花?;y主題為仿古的幾何化圖案,由各式點、線組成,靈活多樣,如運筆勾描??谶咃椈丶y;頸部弦紋之間以鋸齒紋劃分區(qū)間,內(nèi)用如意紋等湊合成極簡的獸面;肩飾一周覆蓮紋、一周纏枝紋、一周菱地圈點幾何紋;腹部為蕉葉饕餮紋,面積較大;足部飾一周變體夔鳳紋。

此瓶因年深日久局部有開粘現(xiàn)象,透露出不少工藝痕跡。從肩部裂隙及足底刀痕可看出瓶體木胎的制作方式,竹簧片的拼接設計也較為清晰,如腹部是以六枚饕餮紋的鼻梁為界,分瓣粘貼,有利于圖案造型的完整,頗見匠心。

現(xiàn)存清中期宮廷文竹制品中,有許多借鑒了商周青銅彝器的造型與裝飾紋樣,這同當時的宮廷趣味、社會風氣、學術文化思潮均有密切關系。不過,此器上的饕餮紋已不再具備商代那種震人心魄的威嚴與獰厲之美,仿古的目的與其說是為了再現(xiàn)當時的精神境界與時代氣息,毋寧說是一種繁瑣的引用罷了,這也正是清中期仿古器物的普遍風格。


竹雕饕餮紋活環(huán)提梁執(zhí)壺,清,通高28cm,口徑4.9cm,足徑5.4-5cm。清宮舊藏

壺為雙層唇口,長頸,鼓腹,圈足,拱形圓蓋,火焰式鈕,壺體一側(cè)為鳳頭式流,另一側(cè)為卷云式執(zhí)柄。壺身飾四周弦紋,腹部雕一圈減地隱起的饕餮紋。肩部配活環(huán)鏈式提梁,提梁中部雕成夔龍狀。

此壺竹刻技藝精湛,未見粘接痕跡,整體造型及紋飾仿商周青銅器,可見清中期好古擬古之風尚。


天然木雕如意,長20cm。清宮舊藏

如意取天然木料,依其本形裁減冗枝,成如意式。其身屈曲有致,突起的棱線如脈絡貫通,旁逸小枝,多自然孔穴,勝似人工鏤空。如意首、尾扁圓寬厚,其上密布細小的坑洞,肌理稍粗重,似布以靈芝菌絲,與較為光滑修長的柄身恰成映襯,精巧處令人匪夷所思。

天然木雕與根雕近似,難在選材剪裁,妙在人工匠意與造化天成的契合無間,是一種非常符合我國傳統(tǒng)審美情趣的工藝品類。這件天然木如意不僅保留了大量耐人尋味的天然特色,而且營造出玲瓏的俯視與側(cè)視不同的整體曲線效果,無疑是此類制品中較為突出的一件佳作。


黃楊木圓雕李鐵拐像,通高35.7cm

此像立姿,肩系葫蘆,身著破衣,圍百結(jié)葉裙,瘦骨嶙峋,虬髯連鬢,赤雙足,一腿跛起,一腿直立,右腋下架有一拐,左臂抬起,手捏一只蜘蛛,在后衣裙下方刻有陰紋“至正二年制”隸書款。

李鐵拐是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元代以后,對八仙的各種傳說愈趨離奇,以八仙為題材的各種雕刻在工藝美術創(chuàng)作中也十分眾多。

這種繞腰絡腋、橫巾右袒、下體著短裙、外表注重肌肉的表現(xiàn)和偏重衣紋雕刻的鍵陀羅式藝術風格在唐代石刻中非常流行。光禿的前額凸起的形象也正是宋元時期雕刻和繪畫中羅漢的主要特點。而明清時期用各種質(zhì)地材料雕刻的李鐵拐更是形態(tài)各異。此作品的作者以圓雕技法,以無須羅漢為本刻制出李鐵拐像,同時也注意到了人物形象比例上的準確和肌肉的質(zhì)感,對李鐵拐的神情刻畫極其細膩。雖然是相貌清癯窮困潦倒的乞丐外形,卻絲毫不掩其仙風道骨,尤其是瞇起的雙眼帶動了面部肌肉,表現(xiàn)出悲天憫人、超然物外的氣概。刀法上舒暢健朗,鐫刻技巧極精湛,為我們研究元代的小型木雕技術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紫檀木鏤雕會昌九老圖筆筒,通高19cm,口徑14cm,底徑16cm

筆筒口沿嵌銀絲勾連菊花紋,近口處以螺鈿鑲嵌獅紋及葡萄紋,外壁鏤雕《會昌九老圖》。底座如巖石狀,與筒身景物相呼應。壁身描繪的是唐會昌年間(841-846年)白居易等 9位文人在洛陽龍門香山寺宴集的情景。

此器以高浮雕和圓雕為主,刀法略顯快利,磨工略顯草率,螺鈿裝飾較厚重,其造型設計、圖紋刻劃等都帶有鮮明的明代紫檀雕刻風格。


紫檀木雕彌勒佛,高17.2cm,底徑22-13cm

  佛像以紫檀木制,閉目,笑口半開,大耳垂肩,袒胸露腹,盤腿曲肱依袋而坐,左手捏布袋,右手撫膝。

  作者用一塊老樹根,以圓雕技法將大腹便便的彌勒佛那悠閑自得、隨遇而安的神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此件作品雕刻精細,刀法嫻熟,線條自然流暢,為明末木刻圓雕作品中的佳作。

  此作品于1962年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


沉香木雕松竹梅圖筆筒,明晚期,高11.9cm,口徑11.3-10.8cm

筆筒以沉香木雕成,俯視筆筒底如懸斗。外壁雕山巖凹凸嶙峋,并以浮雕及鏤雕技法刻畫老梅一枝、幽竹幾莖、虬松數(shù)株。松干、梅枝盡力賁張,惟竹莖纖弱,于是以數(shù)塊巨石相配。

此作品不似一般沉香木雕刻般精致,如筆筒的口沿處僅刻陰線一周,無其它裝飾,巖石的雕鑿痕跡也清晰可見。其妙處在于設計大膽,拋棄陳規(guī),于粗獷中不乏細膩的表現(xiàn),對松、竹、梅、石等物象所包孕的精神內(nèi)涵作了恰如其分的表達。其器雖小而畫面境界不俗,在眾多的沉香木雕刻品中顯現(xiàn)出獨特的價值。


沉香木刻東坡游赤壁圖酒斗,明,高9.4cm

此杯依材質(zhì)的天然形狀隨形雕成,器表以線浮雕的手法刻畫宋代文豪蘇軾赤壁夜游的故事??谘靥幙獭皷|坡游赤壁圖”6字及“希黃子”款,據(jù)此知為明代雕刻高手張希黃的作品。

此酒斗雕刻技法嫻熟,所刻人物、景致栩栩如生,可見名匠之功力。沉香木為珍稀的木材品種之一。此杯材質(zhì)的色澤與犀角的顏色酷似,如不細察,極易混于犀杯之類。


紫檀木雕云龍紋長方盒,高9.6cm,長26.4cm,寬16.5cm

盒紫檀木制,長方委角形,色棕褐。盒與蓋從中部分啟,口沿皆陰刻回紋。蓋面及四壁淺浮雕云龍紋,在陰刻的菊紋錦地上,流云滿布全器,兩條蒼龍穿行于流云之中,一條螭龍和一條夔龍口銜靈芝環(huán)繞于蒼龍身側(cè),追戲騰躍。立壁一周共有9條螭、夔。盒內(nèi)有屜,屜口沿有流云一周,屜內(nèi)底陰線刻群仙祝壽圖,壽石居中聳立,旁襯以靈芝、水仙、梅花、翠竹,刻線粗獷,如墨筆隨意勾畫。

此種盒俗稱“拜匣”,一般不是出自民間工匠之手。此盒造型端莊,構圖勻稱,紋飾清晰,刀法嫻熟,器面光潤,乃高手之作。


檀雕荷葉枕,高9.8cm,長24.5cm,寬15.6cm

枕紫檀木制,蒸栗色,其形似荷葉卷攏成橢圓形的包袱狀,以荷葉的葉莖為中心,斷莖斜插入枕內(nèi),葉邊翻卷成花瓣狀,枕上鏤一蟲蝕小孔,正好供枕者側(cè)臥時擱耳。枕上葉脈筋紋隱起,由莖部呈放射狀伸延。枕面平潤細膩。

古有陶枕內(nèi)可盛放香料或藥袋,具醒腦之功。后又出現(xiàn)竹枕、木枕、瓷枕等不同材質(zhì)的制品。這些枕或為空心實面,刻繪各樣紋飾,或為鏤空紋飾。此類制品延至明代。

此枕形態(tài)別具一格,設計十分巧妙,其造型生動自然,色澤深沉,風格純樸。作者采用圓雕、鏤空及淺刻技法,以一莖葉邊向上縮卷的荷葉為題材,葉片向上收攏,葉邊內(nèi)外翻卷,還有幾處蟲蛀后留下的斑痕,形態(tài)自然逼真。 此枕為研究古代民間各種睡枕的藝術造型及作用提供了實物資料。1972年侯寶璋先生家屬將此枕捐獻故宮博物院。


紫檀嵌琺瑯云頭紋墨床,清初,高4cm,長11.5cm,寬6.5cm。清宮舊藏

墨床紫檀質(zhì),幾式,幾面兩端對稱嵌云頭紋掐絲琺瑯片,調(diào)和了紫檀深沉凝重的氣氛,亦便于清洗墨跡。

墨床是文房用具之一,用以擱置研磨后的濕墨,其造型一般為幾式。此墨床造型古樸典雅,線條流暢自然,棱角分明,中規(guī)中矩,形制雖小,卻有明代家具遺風。


黃楊木靈芝小盒,清雍正,通高2.9cm,口徑7.4-5.7cm。清宮舊藏

此盒蓋身相疊,雕作靈芝菌狀,盒體器壁甚薄,蓋身子母口相合。外底陰刻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識。

此作隨形雕刻,別致精巧,靈芝宛若天成,造型及工藝都較有時代特點,在存世不多的雍正時期黃楊木制品中是極為突出的一件。


黃楊木雕臥牛,清,通高8cm,長12.3cm

圓雕臥牛,四肢著地,顧盼回首,脊背高聳如瘤,肋骨嶙嶙。一小獸嬉戲于臥牛身畔,亦彎身回首,作親昵狀。二獸動勢互相呼應,小獸戲臥牛之尾,牛尾則自然搭于小獸身上,愈顯聯(lián)系之密,構圖之巧。作者對臥牛頜下之褶皺及壓于腹底的后肢只作象征性表現(xiàn),而對尾鬃則刻劃精細。雕刻繁簡得宜,匠意高超。更可關注的是,二獸貌相高古,似加入了一些想象成分,非一般田間俗物可比。臥牛凸睛闊口,鼻翼賁張,角彎如月;小獸身健骨清,造型奇特,耐人尋味。

臥牛背后有二嵌孔,依二獸神態(tài)及組合關系,原件背上似應還有一小獸,現(xiàn)或已失。

此作雖是小品,卻搖曳多姿,布局精當,刀法嫻熟,是傳世黃楊木作品中較為突出者。


黃楊木雕達摩立像,高19.8cm

雕像立式,高鼻深目,隆顙虬髯,造型為傳統(tǒng)的羅漢式。面目似胡人,而衣飾則純?yōu)闈h人裝束。左手捧蝠,凝神回首,衣袂鼓蕩。

達摩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造型藝術中常見的形象。此像線條流暢,雖略嫌仔細,仍不失為有特點的作品。


沉香木雕菊花臂擱,清,長26.9cm,寬7.6cm

臂擱長條形,覆瓦式,弧起較高。通體凹凸不平,如老樹枝干狀,但入手光滑圓潤,磨工極佳。其正面下部浮雕湖石一具,其上伸展出野菊數(shù)莖、雜花若干,姿態(tài)秀逸,狀物生動,雖然沉香木色澤深暗蒼老,但經(jīng)妙手點化,不乏婀娜之致。其刀法細入毫末,隱起自然,頗富功力。


 烏木嵌螺鈿雙螭紋小盒,清,通高3.8cm,口徑5.4cm,足徑3.9cm。清宮舊藏

盒為烏木制,作蓮蓬式,子母口,圈足。盒體光素,蓋面鑲嵌螺鈿雕雙螭紋,雙螭作環(huán)繞狀,神態(tài)生動,精細之處毛發(fā)畢現(xiàn),線條柔美自然,畫面耐人尋味。 作品以螺鈿配烏木,莊重簡約,氣派雍容。


象牙描金帶彩什錦梳具,清晚期,盒高3.7cm,長29.2cm,寬20.7cm。清宮舊藏

此套梳具為廣東制作,由25件構成,計有梳子9把、竹篦2把、剔篦2把、胭脂棍2根、扁針2根、大小刷子8把。其中長方形梳子的梳齒多達60個左右,另有月牙形梳、把梳、篦形梳;竹篦的篦擋為牙質(zhì),篦架為木制;2把剔篦一為長方形木柄,一為象牙柄,一端均銜接7齒;扁針為象牙質(zhì),兩端為半圓形;胭脂棍是紅木圓棍,首端鑲煙嘴式象牙頭,內(nèi)填紅絨。這些梳具上大多描金彩繪鳳紋、云蝠、菊花、蓮花、石榴、桃、寒梅、八寶、山水、樓閣、魚舟等圖案。

清宮后妃以梳“兩把頭”為時尚。當滿頭散發(fā)時,長方形梳子可大面積通發(fā);在梳兩把頭至垂于頸下的燕尾時,中等的月牙形梳子較為合適;梳至發(fā)梢、鬢發(fā)時宜用八字形把形小梳;當時人們很少洗發(fā),篦子用于篦去頭皮的污垢;剔篦是剔除篦子污垢的工具;刷子也稱之為抿子,用于抿發(fā)。過去多講究頭發(fā)光潔平整,在梳理頭發(fā)時,須用抿子沾浸泡了數(shù)日發(fā)粘的刨花水邊抿邊梳,梳理的頭發(fā)方符合審美要求。抿子中也有用于描眉打鬢、或用于沾胭脂在兩頰涂紅的,還有刷掃梳發(fā)時落在脖子、后背等處污物的;扁針用于掖外露的碎發(fā)或撥縫隙。每當后妃插戴簪子、頭花等飾物,若直接插入易將頭發(fā)弄亂,因此插戴前用扁針在所戴部位撥出縫隙,將頭飾插入后再撤出扁針;胭脂棍是面部化妝時用于點唇的。后妃梳完頭,必用胭脂棍沾胭脂,先將唇部輕輕涂抹,最后以下唇中線為中心,點一醒目的紅圓點,美其名曰“櫻桃口”或“櫻桃唇”。 整套梳具制作精良,功能多樣,反映了慈禧太后與后妃們當時梳妝的形式及所用梳具的考究。


骨雕羊,日本明治時期(1868-1912年),高7.1cm。清宮舊藏

這是一件用骨粉壓制成模的雕刻作品。一只羔羊頭高仰,口微張,雙耳豎起,兩只眼睛流露著溫和期盼的神情,二前腿直立而不呆板,右后腿輕抬前邁,體現(xiàn)了動與靜的結(jié)合。羊身的刻畫精細逼真,小羊稚嫩柔弱的氣質(zhì)更表露無遺。

作品著重于寫實,細節(jié)刻畫入微,表現(xiàn)了工匠高超的技藝。此為日本國制,收藏于清宮。


牙雕龍紋五峰筆架,通座高9cm,底徑16-4.5cm

筆架為圓雕五峰式,架底邊深刻水波紋,波濤中雙龍盤繞于五峰之間,龍騰水怒。

明代中后期,金、玉、竹、木、牙、角雕刻藝術中出現(xiàn)大量賞玩器,并前所未有地迅速發(fā)展起來。為了滿足社會需求,民間作坊不斷設計創(chuàng)新,許多藝術家也在風格上相互借鑒或者標新立異,于是各種精美的文房擺設和雅玩層出不窮,成一時風尚。

文人書案上的筆架與瓶、盒等,造型和紋飾一般以松、竹、梅居多,有龍紋者則多屬皇家御用品。此件龍紋筆架既見刀刻之功,又具雄勁風韻。雕龍蜿蜒盤曲,生動的龍身及龍須、龍嘴均顯現(xiàn)出典型的明代風格。整座筆架雕刻得莊重渾樸,剛勁有力,屬明代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年)北派象牙雕刻藝術中的杰作。


 牙雕玉蘭花式杯,明晚期,高6cm,口徑7.5-6cm

杯象牙質(zhì),口微撇,杯身雕作玉蘭枝葉托舉花苞之形態(tài),造型如玉蘭之初綻,花枝盤曲于底部而成杯托。此杯造型新穎優(yōu)美,磨刻圓潤光滑,象牙的天然紋理清晰畢現(xiàn)。

明清時期象牙雕刻高度發(fā)展,宮廷內(nèi)專設牙雕作坊。此杯風格簡潔而雕工細膩精湛,于清麗中顯出富貴典雅之韻致。


 牙雕人物圖筆筒,明,高12.4cm,口最大徑7.5cm,底最大徑8.2cm

筆筒橢圓體,口略小,底稍大,保有象牙原形??谶呡^厚,底邊較薄,另配牙底。器表色澤較深,似經(jīng)染色,象牙紋理卻更為彰顯,成為裝飾的一部分。正背面陰刻人物各一,一跣足掮釣竿背漁簍,一褒衣博裳持羽扇斜坐于石上,面容相似,神態(tài)相同,似為同一人而身處顯達與隱逸的不同境遇,拼接入一幅畫面,含意深遠。云煙繚繞中的巍峨建筑更增添了如夢似幻的意境。

此器雕刻技法簡拙古樸,物象邊緣通過鏟出斜坡而形成立體感,此為頗具時代特點之處。


 編織象牙席,長216cm,寬139cm

席背整包棗紅色綾緞,邊沿包黑色緞邊。席面通體編織成人字形紋,由薄如竹篦、寬僅0.2cm的扁平象牙條編織而成。席面雖微有磨損,大體仍完整。

此席紋理細密均勻,席面平整光滑,柔軟舒適,收卷自如。其牙絲細薄無比,至今仍潔白柔潤。象牙席夏天鋪墊時較草席、竹席更為涼爽宜人。

編織象牙席是明清時期廣州的傳統(tǒng)工藝。據(jù)說漢代已有此技,《魏書·列傳第三十·韓務》載:“務獻七寶床、象牙席?!泵鞔>┱自凇兑坝洝分杏涊d:“凡象牙齒之中悉是逐條縱攢于內(nèi),用法煮軟,牙逐條抽出之,柔韌如線,以織為席?!鼻宕谱鞯南笱老焚|(zhì)尤佳,清中期曾作為重要貢品。當時廣州的象牙藝師們利用象牙細致的紋理與韌性,將用藥水浸泡過的象牙劈成均勻的薄片,再磨制出潔白的光澤,然后編織成各種紋飾。

象牙席用料多,編織工序艱巨,勞民傷財。清雍正帝崇尚勤儉,傳旨禁制:“庚午, 諭大臣學士等,朕于一切器具,但取樸素適用,不尚華麗工巧,屢降諭旨甚明。從前廣東曾進象牙席,朕甚不取,以為不過偶然之進獻,未降諭旨切戒,今則獻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編織為器,或如團扇之類,其體尚小,今制為坐席,則取材甚多,倍費人工,開奢侈之端矣。著傳諭廣東督撫,若廣東工匠為此,則禁其勿得再制。若從海洋而來,從此屏棄勿買,則再造之風自然止息矣。”禁廣東象牙席,禁民間購用。

據(jù)造辦處活計檔記載,宮中牙席共有5張,至今只剩3張。由于編織象牙席傳世者稀少,而傳統(tǒng)象牙劈絲技術又已失傳,故這件象牙席在中國象牙工藝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象牙雕《月曼清游》冊,每頁長37.1cm,寬32.9cm

  全套《月曼清游》共十二頁,為對折式,一面為景,一面嵌螺鈿詩文,簽題《月曼清游》。此冊以宮中仕女從正月至十二月的娛樂活動為題材分刻十二頁,景題分別是:“寒夜尋梅”、“閑亭對弈”、“曲池蕩千”、“韶華斗麗”、“池亭賞魚”、“荷塘采蓬”、“桐蔭乞巧”、“瓊臺賞月”、“深秋觀菊”、“圍爐博古”、“文閣刺繡”、 “踏雪尋詩”。各頁的圖景均以象牙雕刻為主,并分嵌各種彩石、青白玉、碧玉、紅藍寶石及瑪瑙、玳瑁等。如彩燈用瑪瑙、寶石點綴,人物頭發(fā)、眉目以黑漆涂染。畫面色彩明朗,層次分明,富于立體效果。右頁則以藍色沙漆鋪地,上以螺鈿嵌乾隆皇帝御題七言律詩一首,五彩斑斕。詩后鈐“漱芳潤”、“乾隆宸翰”等印。

  這套作品是根據(jù)清代著名宮廷畫家陳枚的《美人圖》畫稿,經(jīng)造辦處著名的牙匠高手陳祖璋、顧彭年、長存、肖漢振、陳觀泉等5人費時百天而制成。其布景設計、制作水平、選料等都極為上乘。

  此冊原名《百美圖》冊,也曾提名為《上苑長春》冊,后定名為《月曼清游》冊。冊頁中的畫面布局、人物活動等與陳枚的原畫稿有很大出入。此冊是在乾隆皇帝親自督促下,集能工巧匠于一堂,結(jié)合牙雕與鑲嵌技術,精雕細刻之大作,反映了我國18世紀牙雕工藝和鑲嵌技術的高超水平,歷來被譽為清代牙雕藝術中的代表之作。


象牙雕九老圖臂擱,長17.3cm,寬3.9cm,厚1.1cm

臂擱長形,呈覆瓦式。正面雕壽星,含胸側(cè)首,微笑慈祥,寬衣博帶,著云頭履,手捧畫卷。背面雕《九老圖》,山崖,清泉,樹木交錯,山路盤曲,9位老者或持杖過橋,或山間相迎,或高談闊論,雖小如豆粒,卻神情畢現(xiàn)。遠處有云煙重巒,樓臺隱現(xiàn),收尺幅千里之功。

此器正背面圖案分別采用淺浮雕和高浮雕技法雕成,技法不同,繁簡迥異,而祈壽之意相同,清雅之韻合一,是清代牙雕文房用具中的代表作之一。


象牙鏤雕群仙祝壽圖龍船,高58cm,長91.5cm,寬23.5cm

船龍舟形,昂首翹尾。舟內(nèi)設3層樓閣,上層置龍鳳旗和蓋傘,中層有寬闊的平臺,下層為船艙。每層均雕梁畫棟,玲瓏剔透,纖巧精麗。舟中王母、眾天女、八仙、福祿壽三星以及船夫、樂手等共42人。

此祝壽龍舟是清宮內(nèi)務府大臣在慈禧太后六旬生日時進獻的貢品,為廣州象牙作坊中的牙匠按如意館繪制的圖稿奉命雕制的。作者采用鏤刻、浮雕、圓雕、拼鑲、染色等多種技法,舟身鱗片密結(jié),樓閣靈秀華麗,勾蓮、寶相、瓜果等花紋虬結(jié)連綿,多彩多姿。龍舟整體雍容富麗,寓祝壽之意。此類作品屬于只求效果而不惜工本的佳構,作為一件大型的陳設器,在晚清時期的牙雕工藝品中首屈一指。


牙雕海市蜃樓景屏,通高32cm,座長21cm,寬10.8cm,景屏徑14.8cm,厚4cm

景屏分座、托、屏三部分。座長方形,束腰,四足間花牙為鏤空纏枝蓮紋。座上設染牙欄桿,欄桿內(nèi)湖石疊立,松、竹、梅、靈芝、仙草遍植其間,染以不同色彩,兩只鵪鶉立于石上,相對而望。正中浮起朵云,似一縷煙柱騰起,朵云上托如意形小屏。小屏邊框飾釘紋,內(nèi)邊鏤雕卷草紋一周,屏景采用微雕技法,刻“海市蜃樓”仙境,以山巒為背景,山前三座樓閣,曲欄回旋,福、祿、壽三星分立三面,曲欄下海水澎湃,水中蕩一仙舟,舟中小童撐篙,老者盤膝而坐,手持佛塵指點停泊處,岸上有兩個捧琴、持蝠的小童迎候。屏兩側(cè)壁各2開光,開光為如意紋框,框內(nèi)分別對稱浮雕流云二蝠和流云三蝠紋。屏后壁浮雕卷草紋一周,中央浮雕碩果累累的桃枝與靈芝,兩邊各1只飛蝠。

此件作品以鏤空、浮雕、撥鏤、拼鑲等技巧把景物刻畫得玲瓏剔透,景致由近及遠,層次分明,在4cm厚的象牙上所刻層次達15層之多,樓閣曲欄雕得細如發(fā)絲,人物神態(tài)逼真如生,其工藝精妙無比,巧奪天工。屏與座之紋飾表達了“芝仙祝壽”、“長壽平安”、“福壽萬年”等吉祥寓意。

 這件景屏為孤品,在清宮中備受歷代皇帝青睞,從乾隆時期直到清代末期,一直得到妥善的保護,至今牙質(zhì)仍潔白細膩,花枝景物完整如初,實為宮廷陳設品中的杰作。


牙雕云龍紋紙刀,長30.2cm。清宮舊藏

紙刀長條形,扁體,上部為刀柄,略厚,一面以去地浮雕法雕飾龍戲珠紋,圍繞著似太陽般的中央圓臺,另一面陰刻“卍字不斷頭”紋飾。器下部光素,為裁刀,鋒刃極薄,頂端圓滑。刀柄與刀鋒的過渡部分以鏤雕及陰刻法飾花葉紋,正背面相同,其題材風格類似歐洲巴洛克、羅可可時期盛行的良苕葉紋,表明此器或出于受西洋工藝風格影響的廣東匠人之手。


象牙鏤雕多層套球,高15.5cm,球徑5.2cm

牙球分為7層,均可轉(zhuǎn)動。每層鏤雕14個圓孔。最外一層浮雕花樹人物及亭臺樓閣,內(nèi)層均為星形及圓點狀鏤空裝飾。底座硬木制,造型、顏色均與牙球十分和諧。

牙雕套球又稱“同心球”,制作相當繁復,工藝要求極高。據(jù)《格古要論》載,早在宋代就已出現(xiàn)3層套球,時稱“鬼工球”。廣州牙雕藝人在牙球制作上多有創(chuàng)獲,套球可達數(shù)十層。乾隆時套球已達十多層,玲瓏剔透,巧奪天工。此球為廣州民間作坊制品,從此球我們也可看到宮廷好尚對民間工藝的影響。


牙雕松蔭策杖筆筒,清,高15.8cm,口最大徑7.8cm,底最大徑8.6cm

筆筒隨牙形,體近橢圓,上小下大,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腰部一周收分較大,將器身分作上下二部分。紋飾以淺浮雕為主,表現(xiàn)一老者持杖徐行,旁隨一小童比手劃腳,似在講說。刀法雖簡,卻極富立體感。二人立于山間隙地,一側(cè)山石叢樹,限于下部區(qū)域內(nèi),另一側(cè)巉巖峻峭,松干夭矯,直入云端。以陰刻法刻畫遠山苔點和云氣繚繞,層次清晰。雕刻多在一側(cè),筆筒背面有大片留白,以備題記。


犀角雕蓮蓬紋荷葉形杯,明末,高8.5cm,口徑17.2×10.2cm

杯荷葉形,系根據(jù)犀角的自然形狀及其色澤的變化雕制而成。荷葉上兜,侈口成盆狀,三根葉莖交叉纏結(jié)于杯底成為杯足。莖刺凸出,一莖連接葉杯,一莖端連著殘留有三枚花瓣的蓮蓬,另有一莖連著上卷如盒的小荷葉。此杯紋飾枝壯葉挺,并襯有一束小海棠花,透露著濃濃的秋意。

此角杯造型渾厚端雅,除采用鏤刻、浮雕技法外,還使用了熱燙銜接的技巧,使杯體之外的荷葉枝莖曲折宛轉(zhuǎn),自然靈秀。雕刻技法上簡練中顯現(xiàn)出典雅清麗之韻,渾樸中又見精妙之工,為明末江蘇一帶的高手所制作。


犀角雕鳥形杯,清,高5.4cm,口徑10.3-7.1cm,足徑3.5-2.2cm

杯呈斗形,俯視其口部近橢圓形,一端稍窄,為流,一端稍闊,是尾??谘赝馄?,內(nèi)壁可見一條明顯的折棱與杯身分開。外壁紋飾以淺浮雕為主,內(nèi)容初看不可索解,但如將杯體翻轉(zhuǎn),則一望即知整體為一鳥形,眼、喙、翎、羽分明,鳥頭部為杯底足,鳥冠為杯足尖。為適應杯形,鳥的姿態(tài)呈斂翅聳肩狀,尾部成流。紋飾描摹雖寫意,卻出人意表。鳥嘴中還叼一修尾異獸,身軀細長,彎扭蠕動,如正掙扎。

舊時民俗中有所謂“五毒”之說,把蝎、蛇、蜈蚣、蟾蜍、壁虎等作為有害毒蟲的代表,而雞恰是克制五毒的良禽,所以傳統(tǒng)紋飾中表現(xiàn)雞啄五毒的場景就成為驅(qū)邪避毒的吉祥圖案。這里所刻畫的奇特紋飾或許正是此類題材的浪漫化處理,以供陳設賞玩。


犀角雕布袋僧,高7.9cm,底徑10-15.3cm

此像系用亞州犀牛額前端的小角雕刻而成,呈古栗色,上深下淺。底凹洼處填有木板,以保護微薄的雕刻邊角。作者以圓雕技法隨犀角的形狀進行刻制。僧像廣袖長衣,袒胸露腹,赤足曲肱,右手持桃,左手撐地,仰首倚袋而坐。身前一童在其雙足間抻他的腰帶,另一童在拽布袋的繩。其肩上也有二小童,一個抓住他的大耳,替他掏耳,另一個雙手持癢癢撓,坐在他的后衣領內(nèi)給他抓癢。布袋僧縮頸聳肩,開口大笑,眼睛笑成一條縫,下頜重疊,臉上肉紋突起,肚皮鼓起,雙足腳指內(nèi)扣,動作滑稽,神情慈祥,憨態(tài)可掬。

傳說布袋僧是彌勒佛的化身,民間把他刻畫為光首、笑口、肥頭碩耳、大腹便便,即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彌勒佛形象。此件犀角布袋僧就是以這種民間題材刻制的。而在布袋和尚身上所表現(xiàn)的頭大、耳大、肚大、手腳大、乳房大等五大特征,代表著歡喜、長壽、福氣、豐滿、健康等意。

這件犀角雕布袋僧把握住人物大笑時的神態(tài)而盡量夸張,眉眼、手足、衣紋刻畫得微妙維肖,尤其是布袋和尚兩腮上露出的笑靨,稱得上是憨中顯精、拙中見巧的絕佳之作。


 匏制勾云團壽字紋盤,高4.2cm,口徑17.1cm,底徑10.4cm

  盤圓形,微侈口,玉璧式底。盤內(nèi)心凹入一層,構成一階狀環(huán)形。盤內(nèi)滿髹黑漆。外壁口沿及腹下的陽文回形裝飾帶之間飾有5組勾云如意捧團壽字紋,其結(jié)構呈中間寬兩側(cè)窄的梭形,是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紋樣中流行的樗蒲紋形式。外底重圈內(nèi)有陽文楷書“康熙賞玩”四字款識。


匏制海棠式爐,高8cm,口徑13.1-10.4cm,最大腹徑16cm

此爐鑲銅口,頸飾回紋一周,腹部飾團壽螭紋,寓長壽之意,下腹部有一周凸弦紋。器底單方框內(nèi)隱約可見陽文楷書'康熙'二字。器內(nèi)髹黑漆,光亮可鑒。器型仿海棠花式,精巧別致。


匏制饕餮紋爐,高10.4cm,口徑16.7cm,足徑15.8cm

爐直口,豐肩,圓腹,足稍高。外壁肩部凸弦紋帶內(nèi)以輕巧的6瓣花為間隔,飾回形夔紋一周。腹部如意形開光中為二夔龍俯首相向的紋樣,恰好組成一饕餮紋。而兩如意開光之間填以結(jié)構相同的小如意,又予人清晰有致的層次感。

爐有銅制扣口,并髹色漆,與匏體相諧。內(nèi)壁髹黑漆。外底重圈內(nèi)有陽文“康熙賞玩”四字款識。

此爐造型規(guī)整大方,紋飾精美,是康熙時期仿古匏器中的代表作。


匏制團壽字六棱瓶,高26.2cm,口徑7cm,足徑7.9cm

瓶侈口,細頸,溜肩,鼓腹,六棱式,底有六方矮圈足。器口六面分別刻雙線紋,其下為陽文回紋帶,蕉葉紋垂蔽頸部,器身以蓮花卷草構成開光圖案,內(nèi)為團壽紋,下腹近足處飾如意云頭紋。器體起棱處剛勁有力,棱線之間的各面甚至微微內(nèi)凹,使器形極富張揚的剛性,而各部分的連結(jié)處及器表紋飾絕無生硬的折線,細細品味,其強健中不失婀娜。加之葫蘆歷年久遠,表皮斑駁,色澤沉暗,愈平添一種古舊的滄桑韻致。瓶配有銅制內(nèi)膽。外底陽文方框中有“康熙賞玩”四字楷書款。


匏制葫蘆形鼻煙壺,高6.7cm,腹寬4.7cm

  鼻煙壺作束腰葫蘆式,分為6瓣,平底,通體光素。壺身細腰豐腹,渾圓飽滿,分瓣勻稱,凹入均為隱槽,過渡柔和,不生硬。器口呈圓形,與器身部分相呼應,漸次收縮,頗為講究視覺效果。上配螺旋狀綠玻璃蓋,晶瑩剔透,小巧可愛,是煙壺點睛之筆。此壺造型看似簡單,其實所使用的勒扎之法工藝難度甚高,需趁葫蘆幼小時繩之以規(guī)矩,長成方可如愿。


大小連環(huán)葫蘆,通高17.5cm,最大腹徑14.5cm

此器由大、中、小3只葫蘆組合而成,大葫蘆為長柄,其長長的柄綰結(jié)成圈,將中葫蘆圈于其內(nèi),上下皆不能脫。小葫蘆的腰間系一繩掛于中葫蘆的蒂部,從而組成大、中、小連環(huán)葫蘆狀,造型極為獨特。

  連環(huán)葫蘆的成型,在于控制葫蘆的長勢,得之十分不易,或可天然偶成,難得一見。


匏制勾蓮紋壺,清,通高17.5cm,口徑9.3cm,底徑9.6cm。清宮舊藏

壺圓蓋,圓球式鈕,短直頸,球形腹,流與柄皆為方形。壺身雕刻勾蓮紋紋,蓋口與壺口均用玳瑁鑲邊,壺底刻楷書“康熙賞玩”四字款。此壺流口大而內(nèi)無隱網(wǎng),應為酒壺。

匏器又稱葫蘆器,為中國特有的工藝品種。此壺由范模制成,為清康熙時期的匏制佳品。


溫馨提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