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不注山又名華山,在濟南市郊東北部,位于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海拔197米。華不注山素以奇秀著稱,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呈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山下有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華泉。 此事發(fā)于網(wǎng)友@松松_lausson在濟南家里偶然朝窗外拍了張照片:然后他驚呼:“那么多年,我竟不知從濟南家中飄窗向外望見的那座山,竟然是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中的華不注山?!焙髞砦覀冇职浅隽?930年左右民國時的華不注山的照片,可以看到直到民國年間,這個山還和元代沒什么不同。三張圖拼起來看,更加有趣。 700多年過去,滄海桑田。元代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中的華不注山,已被群樓包圍。而這張《鵲華秋色圖》的問世,也頗有傳奇。在此畫的左邊還有一座山。對,左邊這座就是“鵲山”,這也是它叫《鵲華秋色圖》的原因。加上華不注山,正好組成歷城一景“鵲華秋色”。 趙孟頫是中國書畫史上承前啟后的大家,是開創(chuàng)元代書畫新風(fēng)的領(lǐng)袖人物,而《鵲華秋色圖》則是趙孟頫的山水畫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文人山水畫的代表作。該畫畫的雖然是濟南北郊鵲山、華不注山一帶的秋景,但卻不是趙孟頫在濟南居官期間所作,而是在其故鄉(xiāng)吳興所畫。 關(guān)于此畫的創(chuàng)作緣由,趙孟頫在《鵲華秋色圖》的一則題款中這樣寫道:“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于《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圖》。元貞元年十有二月,吳興趙孟頫制。” 明崇禎葉承宗友聲堂版《歷城縣志》中鵲山華不注山圖。 元貞元年秋天,在外宦游十載的趙孟頫以病辭歸故里,終于得以歸隱田園。這年冬天,趙孟頫在吳興再次見到了已步入人生暮年的友人周密,并為周密講述了自己在濟南所領(lǐng)略到的湖山勝景。為了更好地慰藉友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趙孟頫為周密畫了這幅后來名滿天下的《鵲華秋色圖》,以使友人可以于掩卷之余在江南的煙雨中遙想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其實,盡管趙孟頫的這幅畫中畫的不僅僅是濟南的鵲華秋色,還有他內(nèi)心的隱逸之情 在以青綠為主的冷色調(diào)的山水之間,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遠離塵囂的蕭散疏淡的意境,這或許就是趙孟頫內(nèi)心一直深深向往的田園歸隱之境吧。 |
|
來自: 伯樂書香小屋 > 《伯樂美術(shù)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