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礦料、配比、窯溫的不同,紫砂顏色亦不同,即使同一種泥料,在不同的窯溫下,顏色也不同。此外,金屬氧化物的添加,又豐富了紫砂的顏色,如最知名的民國綠泥。 這就使得紫砂茶具燒清后的顏色,有豐富的變化,如海棠紅、朱砂紫、暗肝、栗色、鐵灰鉛、冷金黃等,我們從原礦紫砂之色與添加金屬氧化物著色兩大方面來看紫砂的顏色變化。 燒清是窯場俗語,是指坯件進(jìn)窯燒到預(yù)想的溫度,成品達(dá)到預(yù)想的理化性能和色澤肌理。 一、原礦紫砂之色 原礦紫砂之色,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單一原礦紫砂的顏色,二是不同單一原礦拼配后的紫砂顏色。 (一)單一原礦紫砂 1.紫泥原料外觀呈紫紅色、紫色,表體有微細(xì)云母銀點閃爍,有的局部隱現(xiàn)淺綠色斑點(俗稱雞眼)。燒成后常見的有紫色、紫棕色或深紫色等,這和礦體、加工以及燒成溫度有關(guān)。 ▲紫泥茄段 深井紫泥大彬如意 ▲清水泥隨元 ▲底槽清景舟石瓢、依方壺 ▲烏泥1300多度高溫?zé)?歲寒三友 ▲4號井底槽清1300多度高溫?zé)?/p> 尊方、容天 ▲4號井天青泥1300多度高溫?zé)?秋韻(左) 4號井天青泥1420度超高溫?zé)?瑞韻(右) 2.紅泥, 有嫩紅泥和老紅泥以及朱泥之分,出礦時呈黃、紅色,燒成后外觀為紅色。其中一種礦體呈卵狀,俗稱石黃,由于量少且含鐵量特高,一般作為化妝土用。 ▲紅泥茄段(左) 朱泥德鐘(右) ▲大紅袍樂道、大彬如意 3.綠泥(本山綠泥),是紫泥層的夾脂,由于出礦時它呈淺綠色, 從而叫本山綠泥, 燒成后呈米黃色。 ▲本山綠泥高溫?zé)?子冶石瓢 ▲本山綠泥高溫?zé)?瓜韻 ▲5號井本山綠泥1420度超高溫?zé)?供春 4.黑泥與白泥,原礦黑泥與白泥產(chǎn)量稀少,市場上不多見。黑泥,其色如墨,深邃悠遠(yuǎn);黃龍山的優(yōu)質(zhì)白泥,又稱定窯白,燒成色澤與定窯白瓷相似,如和田白玉、象牙白等。 ▲黑泥 漢扁 ▲定窯白 瓜壺 (二)不同單一原礦拼配 1.團(tuán)泥是作為共生礦的形態(tài)和其他紫砂礦類一并采掘的,一般以綠泥和紫泥融合共生的狀態(tài)存在,少部分是以綠泥和紅泥融合共生,可謂泥料的天然拼配。 由于天然團(tuán)泥量少,現(xiàn)今將紫泥與本山綠泥拼在一起。宜興方言團(tuán)、緞同音,并且大部分團(tuán)泥類礦料,燒成后呈多種黃緞色調(diào),故也習(xí)慣稱為緞泥、段泥。 ▲段泥 滿瓢 ▲段泥 乳鼎 因共生礦種類的區(qū)別及結(jié)合的多寡和形態(tài)不一,所處礦區(qū)、礦層的不同,燒成溫度與氣氛不同,具有多種不同的燒成效果。呈現(xiàn)如古銅、棕黃、駝灰、褐黃、冷黃金等色調(diào)。 ▲段泥 魚簍 ▲老段泥 祝福 ▲青灰段泥 德鐘 ▲松樹葡萄 因礦料中大小砂質(zhì)顆粒燒成后收縮不一,形成胎質(zhì)豐富的肌理質(zhì)感,會呈現(xiàn)多種俗稱的鯊魚皮、魚籽、梨皮等表狀。 ▲馮桂林 段泥松鼠葡萄大壺 ▲楊彭年冷黃金束柴三友壺 2.泥料拼配,多為煉泥廠與大師或名家專屬定制的泥料,泥料優(yōu)質(zhì)獨有,調(diào)制各有心法,配方秘而不授,盛極一時的原紫砂一廠特拼紫泥(顧老與高海庚先生共同研制)就是其中的極品泥料之一。 ▲拼紫 3.將顆粒粗細(xì)不同的泥料混合使用,或在泥料中摻入較粗的砂粒,能夠在壺體表面形成調(diào)砂肌理,從而產(chǎn)生一定的視覺效應(yīng)和手感,如梨皮狀、桔皮狀的肌理效果。此類技法有調(diào)砂、鋪砂、抽砂。 ▲龔心釗舊藏許龍文制 紫泥調(diào)砂漢瓶壺 ▲汪寅仙紫泥調(diào)砂 浣紗童子壺 二、添加金屬氧化物著色 某些特殊作品為取得表面裝飾效果,在泥料中加入少量化工色素作為著色劑,以獲取需要的色澤。 例如,加氧化鐵,可以使壺紅一些;加氧化錳,可以黑一些;加氧化鉻,可以綠一些;加氧化鈷,可以藍(lán)一些,民國綠泥就是添加氧化鈷而成。國際上規(guī)定,氧化鉛與氧化鎘這兩種不能添加。 ▲汪寅仙 綠泥調(diào)砂南瓜壺 ▲朱可心 一節(jié)竹段 ▲朱可心 綠泥云龍?zhí)拙?/p> 白泥加入適量鐵紅粉,可制成朱泥;紫泥加入適量氧化錳,可制成黑泥;本山綠泥與白泥相拼,如果加入適量的氧化鈷,可制成墨綠泥;如果加入適量的鉻錫黃,可制成枇杷黃色泥、葵黃泥、黃金桂花泥等。 ▲汪寅仙 南瓜 ▲汪寅仙 螭龍供春 ▲顧景舟 墨綠泥矮八方 ▲蔣蓉 枇杷筆架 ▲蔣蓉 芒果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