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二年春天,時任徐州知州的東坡熱情接待了鄉(xiāng)人張師厚。 他鄉(xiāng)遇故知,人生四喜之一,何況張乃特意轉(zhuǎn)道前來拜訪,東坡的心情好極了。 離別之際,東坡特意在云龍山下的放鶴亭中設(shè)宴。把盞惜惜間,點點杏花飄落。 想到張的錦繡前程,望著綿延數(shù)里的杏花林,東坡意氣風(fēng)發(fā)地寫道: 云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落暉。 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 接寒梅之后盛放于二月的杏花,以柔恬之姿擁抱料峭春寒的最難將息,宣示著繁花似錦的明媚春光即將到來—— 這可是個好兆頭,特別是對應(yīng)舉的人而言,所以杏花又被稱為“及第花”。 清乾隆 緙絲乾隆御筆梅杏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早在唐代,進士及第后會有眾多的慶?;顒?,其一正是在杏花園舉行的探花宴。 在當年的同榜進士中,選取兩位年輕英俊的為探花使,從園中采摘鮮花迎接狀元。 難怪46歲的詩人孟郊在第三次趕考終于得償所愿時會情不自禁地寫下名句: 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到了宋代,雖沒有探花宴,卻將“探花”一詞保留下來,作為殿試一甲第三名的稱謂。 可以想見,東坡寫下“一色杏花三十里”的時候,那充盈的祝福之意都要飛起來了。 金代 磁州窯詩文大罐 觀復(fù)博物館藏 時光流轉(zhuǎn),后人用更直接的詞語做了替換:“一色杏花紅十里,狀元歸去馬如飛”。 在唐代,“新郎君”是對新科進士的雅稱,改為“狀元”則是直白的祝福。 “紅”則一語雙關(guān),既指杏花,也指金榜題名后的披紅掛彩、風(fēng)光無限。 可問題來了,杏花當真是紅色? “花二月開,未開色純紅,開時色白,微帶紅,至落則純白矣?;ㄎ宄?,其六出者必雙仁有毒,千葉者不結(jié)實。”——《群芳譜》
原來杏花是變色的:含苞時為紅色——花萼之色,待開放時,白色的花瓣才伸展開來。 所謂的“一枝紅杏出墻來”,指的是含苞未綻的杏花骨朵。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 ——宋·王安石·《北陂杏花》 南宋 馬遠《倚云仙杏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科舉已去的現(xiàn)在,“一色杏花三十里”仍然讓人感到無限的盎然生機,所以得趕快盡享這人間的好時節(jié)呀! 特展“嘟嘟”里的故事——觀復(fù)文物秀,正在北京館工藝廳展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