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媽媽在家中住上20天便又要外出上班。在家中的日子,媽媽會帶著雞蛋領著我們拜訪所有給我們提供過幫助的親屬、鄉(xiāng)親、老師們。每每有人提到去世的父親,提到媽媽的艱難,媽媽從不落淚,她反而笑著說,困難是暫時的,日子總會好起來的。
回家過年:給留守孩子的最好禮物
-
如今大姐已經(jīng)工作。年前,放寒假的三姊妹和媽媽在一起?! ∈茉L者供照
關愛留守孩子系列之一
口述:大姐 施滿麗 愛心人士 金叔
整理:喬喬、芥末
大姐
柚子熟了媽媽就回來了
我們四姊妹的名字中都有一個“滿”字,寓意著父母希望我們全家圓圓滿滿,平平安安的。可從我記事起,我的家并不圓滿,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遙遠的廣州打工,他們每年回家一次,而只有那個時候,我們的家才是完整的。我太愛過年了,我覺得“過年”本身就是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2007年,我10歲了,那一年我們家還沒有電話,爸爸媽媽有什么事情只能打給隔壁的姑姑轉接。那一天,爸爸又打來了電話,奶奶叫我去姑姑家接電話。電話那頭的父親聊了一些家事后,特別叮囑我:你是家中的長女,一定要聽爺爺奶奶的話,一定要幫著奶奶帶好幾個妹妹……第二天,我高高興興上學去了,可晚上回家看到家里擠滿了人,當長輩拿出白色的衣服給我們幾個小孩換上時,我才知道,我已經(jīng)沒有爸爸了。
我怎么也想不到,昨天還在跟我說話的爸爸,當天夜里就突發(fā)急病去世了。那一年,媽媽34歲,我10歲,二妹8歲,三妹6歲,四妹才3歲。
爸爸去世后的第一年,媽媽回來整整呆了一年,那是我與媽媽在一起最長的日子,因為有了媽媽的陪伴,幼年喪父的我們還是感受到溫暖與幸福。第二年,迫于生計,媽媽不得已又回到廣州打工。當媽媽把自己的決定告訴我與奶奶時,我們三人都默默流淚,我看著媽媽哭紅的眼睛,好想說:媽媽,你不能走。但是我知道,我們四個孩子上學的費用憑媽媽在家鄉(xiāng)務農(nóng)是不可能維持的,而媽媽是絕對不會讓我們輟學的。于是我對媽媽說:“媽媽,我長大了,我會幫著奶奶帶好妹妹的,你不要擔心……”媽媽把我抱在懷里,她流下的淚水打濕了我的頭發(fā)。
天還沒有亮。媽媽走到床邊給我們把被子蓋好,而我們也裝成熟睡的樣子。其實她哪里知道,為了看著她離開,我們一晚不允許自己睡著。當媽媽一步三回頭地走出家門時,她不知道我們姊妹都偷偷趴在窗前流著淚目送她離去。她每走兩三步就會回過頭站一會兒,望著我們的家,我知道她與我們四姊妹一樣心如刀絞。
4歲半的妹妹問我:媽媽明天就會回來了嗎?我指著院子里的柚子樹說,等到柚子可以吃了,媽媽就回家了。
有媽媽的感覺好幸福!
后來柚子熟了,媽媽還沒有回,奶奶就說等到圈里的豬大了,媽媽就回來了。從此,幼小的妹妹們便每日都去拾豬草,當特別想媽媽了,便會邊喂豬邊跟小豬聊天:“小豬小豬,你快點長成大肥豬吧,這樣我就可以看到媽媽了?!?br> 每次見到媽媽之前我們都以為自己會飛奔到她的懷里,可真的看到風塵仆仆的她站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卻都拘謹?shù)卣局粋€勁兒傻笑,直到媽媽說,呀!我們的老大頭發(fā)都長這樣長了;呀!我們家的老四都這么高了時,我們才會一起撲進她的懷里。
媽媽說,休息的時候,她會去附近的其他工友家里,幫她們的孩子洗洗衣服,洗洗頭發(fā),有時候在街上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摔倒了,她會立馬沖上去扶起來,她說,希望在老家自己的孩子摔了也有人扶她們起來。如果自家的孩子有什么困難也會有人來幫助我們。我們實在太想媽媽了,有時候便會跑到鄰居家里去看別人家的媽媽帶孩子。有一次,我們四姊妹偷偷趴在窗子邊看別人家團團圓圓地吃飯,被阿姨發(fā)現(xiàn)了,沒想到,她不僅留我們四姊妹在家里吃飯,晚上還到我們家來給我們洗澡,給我們梳頭發(fā),并且陪我們睡了一晚, 睡覺前阿姨給我們講故事,還細心給我們蓋被子……有媽媽的感覺好幸福??!
十多年,媽媽都穿著同一件灰色的棉襖回家,那件灰色的棉襖簡直成了媽媽的符號。有一次趕集,我們發(fā)現(xiàn)有個阿姨居然穿了一件與母親一模一樣的棉衣,我們姐妹竟一路跟著阿姨到了她家,當阿姨知道事情原委后不停地抹著淚水。四妹說:“阿姨,你可以抱抱我嗎,我都不記得被媽媽抱是什么滋味了。”
今年過年,母親提早了一個月回家,我們還來不及喜悅,母親便住進了醫(yī)院,原來這么多年來,母親為了省錢,大部分時間都是吃方便面,以致吃壞了身體……
前年,來自長沙的一位叔叔資助了老三的學費,村里也為我們家辦理了低保,去年,受益于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我們家的房子在村里人的幫助下整修了一番,每到過年過節(jié)還有一些愛心人士送來棉被、衣服、書籍等東西,母親的老板知道了我家的情況,會在每年暑假給10天的假期讓她回來陪伴我們,母親的笑容比以前更多了。
我的母親沒上過學,一個字都不會寫,哪怕生活再難,也從沒聽到她抱怨,她只告訴我們:一定要做個樂觀的人,要感恩身邊每一個幫助過我們的人。每一次跟母親通完電話我都會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雖然,我們是留守的孩子,但我們從未缺失愛。
金叔
付出一點雨露,收獲全部霞光
2015年冬天,我參加了一家文化藝術交流平臺舉辦的慈善活動,因為我捐款較多,且那段時間也比較閑,就作為愛心人士代表去了一趟湘西自治州花垣縣。對于一個出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我也是從小苦到大的,但隨著時光流逝,事業(yè)一帆風順,我?guī)缀跬浟藘簳r貧窮的滋味。
這些貧困家庭大多家徒四壁,在隆冬時節(jié)有些老人竟然還穿著涼拖鞋,而最讓我心里難受的,是那些為了上學要走上幾十里路的孩子們,他們大多手、臉、耳朵都生了凍瘡。
那年,花垣縣民族中學的孩子們?yōu)榱烁兄x愛心人士臨時組織了一個小晚會。而那天的晚會上,我對一個小姑娘印象特別深刻。她的衣服雖然很舊但格外干凈整齊,隆冬時節(jié)穿著單薄的白球鞋,但無一絲泥垢,她那自信開朗的笑容令我覺得這是一個幸福陽光的孩子。晚會后,我找到了班主任,說想長期資助一個學生,班主任非常激動,第二天便帶我去了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家中。我隨著班主任走了近40分鐘才到了女孩子的家,去她家之前,盡管走訪過村中其他幾戶貧困家庭,但到了這一家我還是極其震驚。這是一幢大約有30年歷史的木頭房子,房里房外多處用碗口粗的樹干支撐著,所有窗戶沒有玻璃,全是用透明的塑料紙糊著。我去時,施家四姐妹正在幫助頭發(fā)花白的奶奶在山里砍木頭……我的眼眶當時就濕了。
沒想到,頭天晚上看到的那個愛笑的女孩子便是施家老三施滿娣,當她看到我們站在她家門口時,除了有一點點不好意思外,完全沒有半點自卑與膽怯,她打趣自己穿的破衣服是“伐木裝”,她稱自家井里的水“甜如甘露”,稱自家搖搖欲墜的房子是“灰姑娘的小木屋”。我當即決定資助她,供她上學,我相信一個能坦然面對貧困,能將苦日子過得其味也甘的女孩子,她的未來一定不會差的。
在我資助她的這兩年中,小施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她有時候也會提到自己的母親,稱母親雖然沒有在自己的身邊,但母親的光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能夠溫暖到她;她稱我為無比善良的人,因為我們這樣一些好心人的存在慢慢地讓她們的路越走越寬。與她相比,我覺得自己收獲得更多:我更深刻懂得了感恩——感恩家人朋友,感恩那些頑強生活的人。馬克·吐溫說過: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去互相爭吵、道歉、責備,而只夠去愛自己愛他人。我一直相信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我付出了一點點雨露,但收獲了全部的朝霞與陽光。
芥末味道
每一株小草都有春天
趙海燕
屈原在《九歌》里唱道:“悲莫悲兮生別離。”別離,是留守兒童的傷;留守兒童,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痛。施家姐妹的眼淚,只是中國千萬幅留守兒童離別場景中的一幀。寥寥千字文,無法訴說背后辛酸之萬一。
對于孩子來說,最大的幸福是父母恩情的溫暖。這是發(fā)展心理學上很重視的“依戀”心理。一個孩子,在生長之初,得到安全可靠的充分依戀,他才可以對世界建立起信任,相信這個世界的安全,才能友好地與他人建立鏈接,才有力量去面對今后人生的挑戰(zhàn)。
常被提起的哈洛恒河猴代母養(yǎng)育實驗里,對于新生的嬰猴而言,柔軟溫暖的“絨布媽媽”比可供給奶水的“鐵絲媽媽”更安全可靠。柔軟,溫暖,是生物的本能需求。因為安全與溫暖是愛的基本要素,愛則是一個人心靈健康的重要營養(yǎng)。
施家父母,都對女兒們傾注了愛心。這是幾個孩子在逆境中能活出精彩的力量源泉。爸爸外出打工能夠打電話回來與孩子交流,媽媽在最艱苦的時候,與女兒們相依為命,一起度過家中初失男主人的悲痛時期。女兒們在媽媽這里接收到了愛的信號,因此,她們有力量緊緊依偎在一起迎接生活的風雨。
媽媽的堅強榜樣肯定影響到了孩子的性格。家中的脊梁倒了,面對白發(fā)老人和四個閨女,女人沒有一走了之,而是堅守下去。也只有她,能養(yǎng)出一個干凈陽光的施滿娣。倒是城市里面,多少孩子因父母當甩手掌柜丟給老人,成為“被留守”的兒童。
人生飄茵墮溷,各有天命,富貴貧窮懸殊驚人。電視節(jié)目《變形記》里,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打著赤腳的冰花少年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頻道,有如天壤之別。但石縫里鉆出來的小草,和溫室里精心施肥修剪的名花一樣,生命等價。逆境里的小草,一定要自強自救。施家媽媽挑起重擔,施家姑娘像“灰姑娘”一樣樂觀,這都是對自己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熱愛。身為小草不用自卑,重要的是有從石縫里沖向陽光的勇氣。
屈原的“悲莫悲兮”之下還有一句:“樂莫樂兮新相知。”像金叔一樣付出雨露的愛心人士,是留守孩子的知音,是他們在荒蕪中開出的歡樂之花希望之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我們需要更多的人來了解留守兒童的痛。更多的家庭還需要燈燭的照亮。每一份愛心,都是他們生命里的溫暖。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心里有光,勇敢的種子終會收獲“朝霞與陽光”。戊戌立春已至,萬物生光輝之際,愿每一株寸草都伸展出綠的希望,擁有和風煦日的大好春天。
情緣征稿
分享動人的故事,情緣征稿電話
0731——82205140
感受真誠的力量:讀者聲音、微聲音以及投稿郵箱
newspp@163.com
一經(jīng)采用 奉以薄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