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過去有個習俗,當一個人遠行時,往往要隨身攜帶一包家鄉(xiāng)的土,倘若到了異鄉(xiāng)水土不服,就用它來泡水喝。 看來在距今5億年前,一些早期從海洋來到陸地生活的動物已經(jīng)懂得這一點。它們從海上上來的時候,也不忘隨身攜帶一“瓢”海水。 長久以來,美國古生物學家詹姆斯·哈伽東一直在研究威斯康星州中部,留在當?shù)厣皫r上的動物痕跡化石。這些痕跡可以追溯到距今4.9~5.1億年前。那個時候,這一帶分布著廣闊的半干旱半潮濕的灘涂,對于過慣海洋生活的動物來說,這里完全是一個迥異于海洋的陌生環(huán)境。 哈伽東從中辨認出,一些痕跡是一種擁有很多對足、后面拖著一條尾巴的節(jié)肢動物留下的。一些痕跡還顯示,這種動物好像有條彎曲的尾巴。 這種奇怪的印痕非常像拖著一個螺殼的寄居蟹留下來的那種。于是哈伽東猜測,這種節(jié)肢動物的部分尾巴很可能就藏在類似的殼里,當它們在灘涂上移動的時候,殼也跟著走。 拖著這么一個笨重的殼會給它們帶來很多好處。首先,能使它們保持身體濕潤,免于因脫水而死;其次,殼還能幫助它們抵擋強烈的紫外線,以及免受外界劇烈變化的氣溫影響。 這種節(jié)肢動物很可能像海蝎子,它有6~13對足。它的殼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像寄居蟹一樣,從別的死了的軟體動物那里“借”來的。殼里裝著海水,一旦感覺“不舒服”,它們就可以縮回到殼里去。這對于早期大陸的“拓荒者”而言,不失為一個自我保存的好主意。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雜志文章 歡迎您關(guān)注大科技公眾號:hdkj19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