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書 一年多讀365本書 《一個人的朝圣》 點擊上方綠標(biāo)即可收聽素顏如水朗誦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一個人的朝圣》。 你是不是時常感覺很沮喪?明明已經(jīng)擁有了很多,可是再也找不回以前的那種踏實和溫暖。 當(dāng)善良、單純不再是被認(rèn)可的普世法則,我們越來越習(xí)慣用堅硬的外殼武裝自己,在患得患失中不停地算計,爭先恐后地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可是,你真的可以從這樣的生活里收獲快樂嗎? 或許,成為一個簡單純粹的人,回歸生命“質(zhì)樸”的本質(zhì),才能去擁有真正的,長久的喜悅。 一位65歲的老人在87天的時間里徒步行走了627英里,跨越了整個英格蘭。無論是在廣袤的原野,還是繁華的城市,他所做的只有一件事——不停地把一只腳放到另外一只腳的前面。 他一直重復(fù)著這個簡單的動作,與此同時,他也在回顧過去,思考索人生,最終與自我達(dá)成了和解,完成了一場平凡人生的自我救贖。 這,是屬于一個單純善良的人的朝圣之旅,也是小說《一個人的朝圣》向我們所講述的故事。 《一個人的朝圣》不但是2013年歐洲首席暢銷小說,并且在2012年入圍當(dāng)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重要獎項——布克文學(xué)獎。 本書作者蕾秋·喬伊斯是英國資深的劇作家,在之前的職業(yè)生涯中一直以寫作廣播劇本和舞臺劇本為主。在書籍創(chuàng)作方面,《一個人的朝圣》可以稱得上是蕾秋·喬伊斯的處女作,一經(jīng)出版,便廣受好評,目前在全球三四十個國家都很暢銷。 蕾秋·喬伊斯所寫的都是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生活中的小事,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陽光和黑暗。在她充滿魔力的筆下,平凡人生也能如此溫暖,并且催人淚下。 現(xiàn)在,就讓我們跟隨蕾秋·喬伊斯,走近哈羅德的朝圣之旅。 在那個四月中旬再平凡不過的早晨,已經(jīng)年邁的哈羅德收到了奎妮的信。 奎妮是他在釀酒廠的前同事,也是一個嬌小的黑發(fā)女人。 此刻,她身患癌癥,在貝里克郡的療養(yǎng)院里等待生命最后時刻的來臨。 奎妮是寫信來告別的,哈羅德寫了一封簡短的回信打算寄給奎妮。 寄信的路上,哈羅德卻猶豫了,他經(jīng)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卻始終沒有把信放進(jìn)去,他為那幾行軟弱無力的字而感到羞愧。 哈羅德就這樣一直走著,直到經(jīng)過一家加油站時,他打算進(jìn)去買一些點心來填飽肚子。 在加油站工作的女孩遞給哈羅德一份漢堡薯條套餐,同時兩人開始聊天。 哈羅德提到他要寄信給一個得癌癥的老朋友,女孩表示,自己的阿姨也得了這種病。 女孩告訴哈羅德,一定要有信念,如果有信念的話,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哈羅德如同醍醐灌頂般變得堅毅和篤定,他誤以為是女孩的信念救活了自己的阿姨,而事實上,這一切并沒有發(fā)生。女孩的阿姨最終還是離去了,但這些哈羅德沒有細(xì)問,他并不知情。 他決定借助信仰的力量來救活奎妮,他打電話給奎妮的看護,告訴她們自己要走著去貝里克郡,還說,“只要我一天還在走,她一天就必須得活著”。 哈羅德在信紙上加上“等我”之后,終于把這封回信寄了出去。 而此時的哈羅德,不但已是65歲的高齡,而且沒有任何準(zhǔn)備,腳上還穿著一雙帆布鞋,也沒和妻子莫琳告別。但他依然像一個英雄那樣,決意向貝里克郡出發(fā)。 哈羅德前往借宿旅店的餐廳用餐,并且無意之中讓在餐廳里就餐的眾人知道了自己走路去貝里克郡的計劃。 大家對此反應(yīng)不一,有嘲笑,有諷刺,有欽佩,還有人把這當(dāng)成了一種宗教行為。 哈羅德將奎妮的故事告訴了大家,餐廳里陷入了一片沉默,哈羅德此時卻萌生退意:他的身體并不好,又沒有做任何準(zhǔn)備,如何才能橫跨英格蘭? 此刻,大家都站了出來,鼓勵哈羅德繼續(xù)走下去,為了一個更美好的可能性。 于是,哈羅德的旅途終于正式開始了。 空氣甜而柔軟,藍(lán)天高而澄澈,英格蘭的土地在腳下鋪展開,那種自由自在,探求未知的感覺振奮人心,這讓哈羅德忍不住漾起一絲笑意。 哈羅德緩慢前行,在一個小酒館停下來吃了一頓午餐,在這里他突然回憶起幼時父母對自己的厭惡和疏遠(yuǎn),父親說他像個乞丐,母親則形容他像個小丑。 哈羅德的腳上起了水泡,他要做的只是不停地把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這種“簡單”令他很高興。他堅信,只要一直往前,就一定能夠抵達(dá)。 在這一片簡單的寧靜之中,哈羅德又陷入了紛紛浮現(xiàn)的往事記憶中。 兒子戴維六歲的時候,全家一起去海邊游玩。眼見戴維在海里越游越遠(yuǎn)即將溺水,哈羅德做的第一件事是停下來解開鞋帶,準(zhǔn)備脫鞋。 戴維最終被沖過來的巡邏員救起,但這個解鞋帶的畫面,卻永遠(yuǎn)印在了哈羅德的腦海里,讓他無法原諒自己,也成為莫琳日后一次次詬病哈羅德的原因。 哈羅德一直害怕自己當(dāng)不好父親,而莫琳卻很勝任母親的角色,這讓兒子和莫琳結(jié)為一派,導(dǎo)致自己在家中一直被孤立。 聰明優(yōu)秀的戴維,并沒有將這個有幾分木訥的父親放在眼里。 哈羅德在路上繼續(xù)回憶過去,他想到了釀酒廠的老板納比爾先生和幾個員工對新來財務(wù)部工作的奎妮的嘲笑,他們模仿奎妮提著包走路的姿勢。 奎妮矮矮胖胖,貌不驚人,沒有腰身,前臂上永遠(yuǎn)挎著一個手提包。 雖然奎妮沉靜謙遜,且工作能力出眾,但這并不能減少公司員工對其的各種模仿和譏笑。 無法忍受的奎妮躲進(jìn)文具柜里偷偷哭泣,哈羅德發(fā)現(xiàn)后,溫柔地安慰了奎妮。 在這之后不久,他們就成為了朋友。 哈羅德一路上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陌生人:酒館老板,餐廳女招待,熱衷于遠(yuǎn)足的男人,喜歡簡·奧斯丁的女人,跳舞的老人,打扮筆挺的銀發(fā)紳士,這些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沒有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簡單。 哈羅德打電話給妻子莫琳,莫琳的反應(yīng)很冷淡,事實上,他們已經(jīng)分居很久,兩人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哈羅德在路上解放了自己過去二十年來努力避免的回憶,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過的路程,他用的是回憶。 他想起了拋下年幼的自己離家出走的母親,以及在這之后來到家里的一位又一位陌生的阿姨;他想起了學(xué)校里的孩子都叫他“沒媽的哈羅德”,從此他不肯上學(xué);他想起戴維考上劍橋后對自己的不屑…… 哈羅德的行程仍在繼續(xù),他迎著東方已經(jīng)破曉的夜空,堅定不移地向著目標(biāo)前進(jìn)。 他一路走,一路聽著路上陌生人講述的故事,但是他并不發(fā)表任何評論。 莫琳在鄰居雷克斯的鼓勵下重新審視自己和哈羅德的關(guān)系,她在電話里的聲音溫柔了很多。 莫琳的電話讓哈羅德回憶起自己戀愛的甜蜜時光,以及新婚的幸福。 直到兒子戴維出生,他沒有勝任父親這個角色,也導(dǎo)致了和妻子的感情破裂。 戴維表面上是個優(yōu)秀的孩子,其實他背地里酗酒,吸毒。 從劍橋畢業(yè)后,戴維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再加上抑郁癥發(fā)作,他選擇了終結(jié)自己的生命,上吊死在了花園的棚架上。 失去了唯一的兒子,直接導(dǎo)致了莫琳和哈羅德走向決裂。 哈羅德開始借酒消愁,一次酒后失控,他沖進(jìn)了老板納比爾的辦公室,毀掉了他所有的穆拉諾玻璃小丑系列,而這些東西,是納比爾摯愛的母親所留下的遺物。 脾氣暴躁的納比爾火冒三丈,奎妮勇敢地站出來替哈羅德背了黑鍋。并請求莫琳帶口信給哈羅德,讓他不必因為這件事情去自責(zé)內(nèi)疚,但是莫琳選擇了保持緘默。 奎妮被解雇之后遠(yuǎn)走他鄉(xiāng),這讓哈羅德一直無法原諒自己當(dāng)年的怯懦。 這段記憶折磨著哈羅德,他不由佝僂起了雙肩。 此時,獨自呆在家里的莫琳開始思念哈羅德,她主動搬回主臥,感受丈夫的氣息,然后將自己和丈夫掛在衣柜里的衣物一一整理好。 在鄰居雷克斯的陪伴下,莫琳開始振作,她穿著哈羅德的舊襯衫在花園里勞作。 她切實地感受到,指甲縫里塞著泥土的感覺真好,重新養(yǎng)育一些東西的感覺真好。 一位年輕人給哈羅德拍了張照片,并將哈羅德的“朝圣故事”和照片一起刊登在報紙上,這在整個英格蘭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無論他走到哪里,都有人鼓勵他,支持他。 越來越多的人跟隨哈羅德走上了朝圣之路,但大家的目的和想法各不相同,產(chǎn)生了不小的分歧和矛盾。朝圣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樣簡單而純粹。 在熱鬧的人群中,哈羅德意識到并沒有人真正了解他,他依然是如此的孤獨。 于是,哈羅德離開了隊伍,繼續(xù)自己一個人沉默的朝圣。將鏡頭、喝彩和鮮花都留給了那些各懷鬼胎的追隨者。 哈羅德終于走到了圣伯納丁療養(yǎng)院,他的心臟一下一下狂跳著。 奎妮靜靜地躺在床上,她的身體在床單下幾乎看不出任何形狀,瘦小的像個孩子。 奎妮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語言和肢體功能,顴骨上的腫瘤一直長到下巴那里,好像隨時會爆掉,甚至連五官都被擠得扭曲了。面對這可怕的一幕,哈羅德不由地發(fā)出痛苦的呻吟。 哈羅德清楚地認(rèn)識到,奎妮已衰退至此,而戴維也已經(jīng)去了,再也不會回來。 莫琳驅(qū)車趕來,在貝里克郡的海邊,找到了孤零零坐在長椅上的哈羅德。在海風(fēng)中,兩人終于打開了多年的心結(jié),雙手緊緊交握。 他們勇敢而客觀地直面兒子戴維的離去和彼此婚姻的問題,并決定以后要認(rèn)真生活下去。 奎妮安詳而平靜地離開了人世,哈羅德和莫琳又一次牽起對方的手,在溫馨甜蜜中走向海岸,兩個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越走越遠(yuǎn)。 其實,哈羅德的生活是很簡單的,然而簡單的人生,同樣充滿了矛盾與痛苦。 父母從來沒有將這個兒子放在心上,妻子主動選擇和他分居,兒子戴維對自己不屑一顧,并永遠(yuǎn)地離開了人世。就連對唯一的朋友奎妮,他也懷著深深的遺憾和懺悔。 這時,一次徒步跨越英格蘭的舉動,挽救了哈羅德的婚姻和人生。 在英格蘭廣袤的田野上,他重復(fù)著簡單的動作,遇見不同的人,回憶梳理自己的過往,最終變得謙遜沉靜且富有勇氣。 這雖然是屬于哈羅德一個人的朝圣,但是這次朝圣促進(jìn)了哈羅德和妻子莫琳的共同成長。 哈羅德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把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的前面,正因為這樣,他才能全身心感受自然風(fēng)光的瑰麗燦爛,才能深入地回憶自己的人生往事。 越簡單,越平靜,“平靜”本身就是一種高級的快樂。 然而,現(xiàn)代人的生活,充滿了各種刺激與誘惑,面對琳瑯滿目的物質(zhì)享受,人們往往會忘記自己的初衷,任憑欲望滋生,變得浮躁、貪婪、虛榮,卻唯獨離快樂越來越遠(yuǎn)。 周國平先生曾說過:“在無止境的物質(zhì)追求中,犧牲了生命的純真的享受,破壞了生命的純真的品質(zhì)?!?/p> “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于一顆澄明的心”,不要讓外界的熱鬧喧囂毀掉你內(nèi)心的澄明,使其變得渾濁。 如果這樣,你便喪失了享受安靜,享受真正的喜悅的能力。 哈羅德的人生雖然不幸,但他有一顆簡單而純粹的心,最終在徒步旅行中收獲了內(nèi)心深處的寧靜,與自我達(dá)成了和解。 莫琳的喜悅也來源于一些很簡單的行為,比如,在花園里的勞作,讓她感受到指甲縫里塞著泥土的感覺,以及重新養(yǎng)育一些東西的感覺,這種感覺使她又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正如跳廣場舞的大媽們是快樂的,哺育孩子的母親是快樂的,享受工作的手藝人是快樂的,醉心于圖書世界的讀者也是快樂的。皆因為那一刻,他們內(nèi)心單純,思想澄澈,沉迷于眼下的行為,拋卻了私心雜念。 簡單純粹的人,更容易獲得真正的快樂。 也許我們努力了許久,最終擁有的,也不過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人生。 可是,能把平凡的生活過好,并在重復(fù)的簡單生活里收獲喜悅,時時刻刻感受到被“小確幸”所包圍著幸福感,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才華。 哈羅德的徒步也可以看作是一場儀式,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生活,還是需要有一些儀式感的。 儀式感,可以讓我們暫時逃離眼下的紛繁雜亂,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并提醒自己,莫忘初心。 有儀式感的生命,可以更加有力地前行。 儀式感可以是安排一次出游,或者是訂購一束鮮花,也可以是穿上合體的衣服去聽一場音樂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暫時遠(yuǎn)離自己的日常,可以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生活,這樣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感悟與收獲。 《小王子》里面寫到:“儀式是一種早已被人忘卻了的事,它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p> 而這種短暫跳脫的“不同”,往往會給我們的生活注入全新的活力。 以一顆簡單的赤子之心,過好平凡生活,并可以享受儀式感所帶來的驚喜,是一個普通人必備的自我修養(yǎng)。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nèi)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八十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guān)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注:配圖來自Andrea Ucini 作品 *文:星星鹿,慈懷每天一本書簽約作者。平素用讀書美容,以煮字療饑。個人公眾號:星星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