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景深?當您用相機瞄著某一點對好焦,按下快門后,您會在您的照片上發(fā)現(xiàn),不僅對焦點②是清楚的,在它前后各有一段距離內(nèi)的影像都是清楚的,這段清楚的景物范圍就被稱為景深③(圖1)。  圖1 什么是景深
怎么會是這樣?中學(xué)物理不是這么教的!只有什么分之一加什么分之一等于什么分之一的時候,才能成清晰倒立的實像(圖2A),這才是真理。沒錯,但世界總是比理想狀態(tài)要復(fù)雜。當您的對焦點清晰成像的時候(圖2A),這時候遠景其實是成像在傳感器前面的(圖2B), P點發(fā)出的光線穿過匯聚點P’后繼續(xù)向前,投射在傳感器上時已經(jīng)漫散成了一個小圈(圖2B)。這個圈通常被稱為彌散圈,它的亮度要比P’點的亮度低好多,而且越靠近圈的邊緣就越暗。問題來了,人眼是有分辨率的,不是什么都能看見。人眼在明視距離(大約25cm)上能分辨相距0.073mm的兩個點。反過來說,如果那個彌散圈的直徑小于這個值,在人眼看來,那就是一個點。這就意味著遠景盡管沒有在傳感器上清晰成像,但在人眼看來還是是清晰的。近景也是同樣的道理,差別只是那些光線還沒來得及匯成一點就撞在傳感器上了(圖2C)。 
圖2 出現(xiàn)景深的原因
那些在景深遠點以外的物體,還有在景深近點以內(nèi)的物體,它們上面的每一個點都在傳感器上彌散成一個圓。如果僅是一個點的成像也就罷了,人眼只是把它看成是一個圓,問題是相鄰的圓都漫漶在一起,這就在照片上出現(xiàn)了糊里糊涂的圖像,這就是您聽說過的“焦外”。好的鏡頭會把光線發(fā)散得很均勻,焦外也就糊得很勻,有人形容那像奶油一樣。  圖3 景深的三個主要影響因素
既然眼睛被鏡頭騙過了,照片上看出了景深,人就會想控制它。靠什么能控制景深呢?注意圖3A右側(cè)角α,這個角越小,彌散圈越小,彌散圈越小意味意越清晰,那么: ● 在鏡頭焦距、光圈④確定的情況下,拍攝距離越遠,景深就越深。這是因為越遠的距離上,角α就越小,前后景間距離的變化對這個角α的影響就越小,景深就越深(圖4)。
 圖4 相同焦距、光圈情況下比較不同拍攝距離的景深范圍 圖像被裁剪成了相同大小 注意拍攝距離增大后(右),前后景間距與拍攝距離的比值減小,因此在照片上顯得更近 這個道理和用長焦拍攝時空間被壓縮的原理是一樣的,參見①
● 在鏡頭光圈和拍攝距離不變的情況下,鏡頭焦距越短,景深就越深。這是因為越短的鏡頭,焦點越靠近鏡頭光心,前后景間距離的變化對角α的影響越小,景深就越深(圖5)。 圖5 相同光圈、固定拍攝距離情況下比較不同焦距鏡頭的景深范圍
更為重要的是,為了控制鏡頭的通光量,鏡頭內(nèi)部都有個被稱為光圈的結(jié)構(gòu),光圈口徑的大小會影響角α的大小,從而影響彌散圈的大小(圖3B)。于是: ● 在鏡頭焦距和拍攝距離固定的情況下,光圈越小,景深就越深。這是因為光圈越小,角α就越小,對前后景距離增大的容受能力就越大,景深就越深(圖6)。 圖6 相同焦距、固定拍攝距離情況下比較不同光圈的景深范圍
根據(jù)景深的原理,對于某支鏡頭,在某個特定物距的情況下,可以計算出對應(yīng)的景深。附注中的網(wǎng)址是一個在線計算景深的工具⑤,您可以試試。但在實際拍攝中,除了專業(yè)的廣告攝影師或者在拍電影,哪有幾個人會去計算啊。這個時候老鏡頭上的景深表,或者新相機上的景深預(yù)覽功能就顯得很重要了,需要您仔細看一下說明書,學(xué)會怎么用。如果您想僅憑照片中帶有的數(shù)據(jù)(EXIF)學(xué)習(xí)別人的拍攝手法,還是很難對照片的實際景深范圍做出判斷,畢竟影響照片成像的因素還有很多。 出現(xiàn)“景深”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人眼被騙了,或者說人眼的能力不足。如果能力足夠強呢?比如照片被放大了?這時候景深就變淺了。如果傳感器沒那么精細,那個彌散圈只能被反映成一個JPGE圖像中的像素點呢?那景深自然就變深了——當然這時候整個照片也精細不到哪兒去,多半像版畫一樣。所以說,只要能欺騙您的眼睛,影響景深的因素有很多,但在攝影實踐中應(yīng)用得最多的就是上面提到的三個辦法。 控制景深有什么用? 大景深可以減少對焦難度,只要被拍對象在景深范圍內(nèi),不需要準確對焦也能清晰成像,這對攝影記者非常重要。有人還發(fā)現(xiàn)了擴大景深的超焦距方法⑤⑥,可惜現(xiàn)代的電子鏡頭沒有景深表,沒法兒用了。早年的傻瓜相機,其實就是利用了短焦鏡頭寬廣景深的特點,只要不是太近,不用對焦就可以拍攝。 如果是拍風景,包括拍到此一游照,您當然會希望從遠到近地都清楚。這時候就需要大景深,您可以試試用短焦距或者小光圈⑦。當然了,如果用了短焦距,就應(yīng)該向拍攝對象靠近些,不然人物可能就太小了①。經(jīng)常在景區(qū)聽游客報怨:你的單反怎么還不如人家卡片機照得好???這是因為卡片機焦距短、口徑小,自然景深就深,對于追求“清楚”的普通游客來說,您“奶油般的焦外”就成了不清楚,是白花錢啦。請試試小光圈吧,保您讓太太滿意。 攝影很多時候都在做減法,構(gòu)圖是減法,控制拍攝內(nèi)容的構(gòu)成⑧也是減法,更常用的,淺淺的景深也是在做減法——那些不希望它出現(xiàn)的東西,就讓它在焦外化成奶油吧。用我此前說過的話①,通過虛化焦外,把主體剝離出來,可以把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您要表達的東西上。但是,突出主體是重點,虛化焦外不是⑨。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評論:焦外不錯。對不住啊,兄弟,咱讓您看的是焦內(nèi),不是焦外,請您吃餃子,您啃我的碗干嘛? 說到這兒,忍不住報怨一下大陸產(chǎn)電影。編不出好故事,寫不出好劇本也就罷了,攝影也搞不好?再看美國大片時,您可以注意一下他們的景深運用——交待環(huán)境的大景深和交待人物的淺景深,完全地控制著您的視線。攝影不就是那種通過控制您的視線,強制向您表達的藝術(shù)形式么?再看看咱們的電影吧,總是亂糟糟的鏡頭——要知道電影鏡頭的光圈可是連續(xù)的④,由此控制出來的景深,是可以一毫米一毫米改變的。白瞎那些昂貴的鏡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班門弄斧 透視與鏡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9438-690407.html) ② 注意是對焦點,不是焦點,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攝影用語里,太多的混亂了。 ③ 注意啊,清晰的景物范圍叫景深。從對焦點到最近清晰點稱為前景深,另外一邊叫后景深。相對地,在傳感器上的清晰范圍稱為焦深,對應(yīng)地也可以區(qū)別分前焦深和后焦深。一般拍攝就不需要知道這些了。 ④ 這兒充滿了混亂。光圈口徑是指的鏡頭能進光部分的直徑,影響鏡頭的進光量。但是鏡頭的焦距也會影響鏡頭的進光量,焦距越短,視野越寬,進光量就越大。為了能夠比較不同鏡頭的進光量,人們使用了“相對口徑”這個概念,對相對口徑的度量就大家平時說的“光圈值(F值)”,簡稱光圈(這就是混亂的來源,有時這個詞指的是那個結(jié)構(gòu),有時指的是光圈口徑,在有的人的口中它就是光圈值,本文一律稱光圈)。光圈是一個與光圈口徑的倒數(shù)有關(guān)的量,所以光圈越大,光圈口徑越小,鏡頭的進光圈越?。ǖ牵斢腥烁f用大光圈時,您得確認一下,他說的是光圈口徑還是光圈值?)。老鏡頭的兩級光圈間(f1.4, f2.8, f4, f5.6 …),進光面積和進光量剛好相差一倍。新的電子鏡頭,光圈的級間差變小了,也就是說控制可以更精細了。而電影鏡頭的光圈是連續(xù)的,不分級的。 ⑤ Online Depth of Field Calculator (http://www./dofjs.html) ⑥ 超焦距是什么?( http://arch.pconline.com.cn/digital/textlib/video/v03/10303/144007.html) ⑦ 過小的光圈,由于光線衍射的緣故,成像質(zhì)量會下降,當然這是另外的話了。 ⑧ 照片中被拍對象的形狀、顏色、朝向、姿勢等等的組合方式?!皹?gòu)成”幾乎是所有美術(shù)相關(guān)的學(xué)生必經(jīng)的一個訓(xùn)練內(nèi)容。 ⑨ 當然了,您故意失焦,讓整張照片都處于焦外,為了營造一個小布爾喬亞的氣氛,那是另外一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