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轉給我一篇萬維鋼老師的文章,題目叫《復利的雞湯和真實世界的增長》。 這篇文章中提到一個觀點:復利在真實世界并不存在,至少不能長期穩(wěn)定存在。 可能是因為我在《好好學習》中專門講了“復利”這個思維模型,所以朋友就把這篇文章發(fā)給我,想聽聽我的看法。
在此前我們提到的所有思維模型中,“復利”這個概念似乎離金錢特別近,因此,“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自然很關心和錢相關的概念——萬老師這篇文章的點擊量是同期其他文章的五倍之多。 既然有這么多人關心這個話題,正好,值此新春佳節(jié)之際,我借“復利”是不是雞湯這個問題,給大家拜年了~ 順便拉扯一個話題:不僅復利是雞湯,所有的'思維模型/臨界知識'都是雞湯。 何出此言? 復利不是數(shù)學公式,而是思維模型 “復利”之所以被人們關注,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致富思路”:現(xiàn)在拿出一筆錢,什么都不用做,利用復利的力量,30年后你就是千萬富翁了。 這樣的故事,你一定聽說過。 就連世界首富巴菲特都說:找一條足夠長的坡,足夠濕的雪,就能讓財富滾雪球。人們都聽明白了,這個滾雪球道理的背后,就是“復利”的力量。
復利的故事,滿足了人們內心渴望致富的欲望,所以這個概念比起其他數(shù)學或經(jīng)濟學概念,更廣為人知。
可是,遺憾的是,知道復利的人很多,真正靠它致富的人卻似乎很少。于是,有人開始疑惑了:復利真的有那么厲害嗎?
慢慢地,有人發(fā)現(xiàn),原來 “復利”這個概念是個大忽悠啊,根本不靠譜! 原因有二: 一,現(xiàn)實中沒有長期符合指數(shù)增長的東西,所以復利是忽悠; 二,即使有,現(xiàn)實中也很難找到長期高于10%復利增長的投資標的,所以復利仍然是空想。
因此啊,你們這些喊復利的人,都是被人忽悠了在交智商稅!“復利”就是個雞湯!
嗯,關于前面兩個論點,我完全同意。 不過,對于“復利”因此就沒用了這個觀點,我卻不敢茍同。在我看來,上述論據(jù)絲毫不影響“復利”作為一個極有用思維模型的價值。 為什么?
因為:復利的價值不在于公式,而是一種思維方式!
在前面批判復利的觀點里,其實隱含了一個前提,那就是當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完全符合復利模型的案例時,復利就是沒用的。 這個邏輯聽起來沒毛病,可是細推敲起來是有問題的。
因為,當我們把復利效應的結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精確對照的時候,其實是把自然科學的規(guī)則硬套在了更復雜的真實社會,這就犯了追求“物理學精確”的錯誤。 所謂“物理學的精確”,在這里是指:當我們在理解一個概念/方法時,希望獲得像物理公式那樣的確定與精確性。 既然復利的公式是F=P*(1+i)^n,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里,我就希望輸入P、i、n就一定能得到一個精確的F,如果做不到,你這個公式就沒用。 那么,既然現(xiàn)在我們在真實生活中連一個穩(wěn)定的10%利率都找不到,那自然你這個復利公式就只是一個雞湯屠龍術罷了。 這個思路在數(shù)學或物理的邏輯世界里當然沒有問題,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不是真空,沒有完美的對應模型。如果拿這個要求來衡量一個方法的實用性的話,我們提到的所有重要學科的重要規(guī)律,幾乎沒幾個能在現(xiàn)實世界里完美復制。 可能也正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存在這個誤解,大家才會奇怪,為什么你會說那些化學、醫(yī)學、數(shù)學等學科的概念和規(guī)律,能用在我日常工作生活里?看起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啊? 可是,以復利為例,我在《好好學習》中提到過:數(shù)學,在真實世界里更多是一個思考工具、表達工具,而不是計算工具。只有理解這一點,才能理解跨學科的知識如何在現(xiàn)實中融會貫通地解決問題。
更進一步講,我們所說的各種思維模型/臨界知識,也都只是一種思維工具、思維方式,而不是精確的“公式”——你輸入A便必然會得出B。
事實上,我們學習思維模型,要理解的并不僅僅是概念本身,而是要明白這些思維模型是用來解決什么問題的,可以對應著解釋這個世界里的什么事情?理解了這一點,才能把思維模型作為我們的武器來戰(zhàn)斗。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我粗略地把各種思維模型按照其實用性質分為三類: 一類是主要基于物質世界的相對確定的規(guī)律。 比如復利/指數(shù)增長、杠桿效應、振蕩模型等,都屬于這一類型。 這類思維模型基本都是基于純物質/邏輯世界中的規(guī)則提出的。所以它們形成的公式或者概念,在進入包含了更多思想和復雜關系的真實世界后,就很難完美復現(xiàn)。 但是,這些思維模型又確實從純物質或邏輯的角度,描述了事物發(fā)展的一種可能性。 因此,當我們在真實世界中理解和應用這些概念的時候,重要的不是記住這些公式和概念本身,而是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符合這種數(shù)學/物理概念的互動關系,進而依靠這種理解,增進我們對事物發(fā)展趨勢的理解,做出更好的判斷。
比如我在《你真的懂影響世界的“復利效應”嗎?》那篇文章中就提到,對于復利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不是去“套公式”,找“高利率”等收益,而是要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事物之間的復利關系,即:做事情A會導致B,而B又會反過來加強A,從而形成正反饋的指數(shù)增長。 這就是把復利當“思維模型”,而不是“公式”的做法。
第二類思維模型是概率性的概念。 這些思維模型往往是在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經(jīng)濟學等與復雜社會有關問題背景下提出的,所以,這些概念和公式往往做不到“物理學的精確”,而是一個概率規(guī)律。比如基于概率論的決策樹方法、心理學中如錨定、一致性傾向等各種效應等。 類似錨定這樣的概念,并沒有輸入錨定值A,就能得到精確B的結果的功效,相反,它們的效果是概率性的:因為并不是每次你設置好“錨”之后,其他人都會受到同樣的影響。而是說,從總體上看,大多數(shù)人大概率下會受到這個因素影響。
第三類思維模型是應對不可知性的。 這類思維模型有點特殊,前面兩類思維模型的用途,都是我們借助它們增強某種能力、從而提高成功概率。 而第三類思維模型的用途是:我們要承認,有時就算前面的努力都做了,但也可能會因為不知道什么鬼的原因,最后還是失敗了。 那這該怎么辦? 這就是第三類思維模型的特點,它們專門用于理解和應對這些系統(tǒng)的“不可知風險”:比如安全冗余、反脆弱、黑天鵝等思維模型。
說到這里,我就想總結一下了:如果說復利是雞湯,是因為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復利公式的精確對應情形,那么幾乎所有的思維模型都做不到這么精確。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要理解思維模型是用來解決什么問題的,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簡單套用某個公式,而是借此公式增加我們對真實世界理解的一個新維度。
不過,關于認為復利或者思維模型是雞湯的觀點,我還有第二個原因要談—— 沒有前置條件的思維模型都是毒雞湯 我們在談類似復利這樣的概念或方法論是否是雞湯時,其實還隱含了一個前提假設,那就是:我們希望找到的概念是“有用的”、“正確的”,如果發(fā)現(xiàn)它不那么正確,我們就要鄙視它。
這種愿望和心情當然可以理解,然而,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種永遠正確、有用的方法嗎? 顯然是沒有的。
或者,再退一步講,就算是一個概念或方法存在問題和毛病,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應該完全拋棄這個方法和概念呢? 答案當然不是,否則豈不是因噎廢食?
事實上,任何概念、方法論和思維模型,都是有其適用前提和范圍的。
對一個理論而言,脫離了前置條件談是否正確是無意義的; 對現(xiàn)實應用而言,不了解一個方法的適用情形和條件就盲目實施,也是極危險的。(尤其是當你越從這種方法中受益時,越危險。這是因為你受到過去成功經(jīng)驗的影響,而信心滿滿,敢于在看似類似,實則適用條件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的事情上下更大的賭注,結果損失更大。)
我們只有在充分地同時理解一個方法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時,才能真正將其為我所用。
不過,等等。 就算我們充分理解了一個思維模型/概念/方法,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能毫無顧慮地放心使用了。
因為我們談復利或某個概念/方法時,往往只想到了和這個概念/方法相關的因素,可是在真實世界里,情況要復雜得多。影響事情的因素,不僅僅是復利,還有各種其他思維模型和約束條件也在同時起作用,還彼此相互影響。
這個世界哪里簡單到了用幾個思維模型就能全部解釋了的地步? 事實上,我們只是借助這些基本的思維模型來增進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增加我們的一點勝率而已。 回到復利效應的現(xiàn)實應用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復利效應在真實世界里,找不到長期符合復利增長的事情。那是因為在數(shù)學世界里,復利的增長只需要數(shù)字變化就可以,而在真實的世界里,復利的增長是受到現(xiàn)實的資源限制的。 因此,在真實世界里最完美的復利模型復現(xiàn)也不是一直指數(shù)型增長,而是生物學中菌群分裂增長形成的“S型曲線”——前半段的指數(shù)級增長在遇到資源的天花板之后就不得不停止了。這個時候,復利效應和資源瓶頸在相互影響。 而這還是復利效應在真實世界里和其他條件發(fā)生互動的最簡單關系。如果考慮到人類的世界遠比細菌的世界復雜得多,那么會影響復利效應的因素就更多了——復利效應在和各種因素混雜之后最終呈現(xiàn)什么形態(tài)都是難以預料的。 當然,我們可以在人類社會中找出一些極端的特例,來復刻復利效應指數(shù)型增長模式,比如獨角獸企業(yè)的指數(shù)型增長。 不過,人類和細菌不一樣,細菌遇到資源天花板就歇菜了,而人類卻不愿意受制于環(huán)境的約束停止增長,人類會想各種辦法打破資源瓶頸限制,以求繼續(xù)延續(xù)復利增長——這種情形就是克里斯坦森在《創(chuàng)新者的窘境》中提到的“雙S曲線”——找到第二次增長機會。 這個道理萬維鋼老師在他的文章中也引用了,只不過我們兩個人用這個例子的切入點略有不同: 萬老師是想證明真實世界里沒有理想的復利模式——目的是讓那些想要靠守著復利概念就能懶惰賺錢的人醒一醒。 而我的角度是——真實世界里,復利效應不會孤立存在,它會和其他因素混雜在一起,相互影響,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但這并不意味著復利效應不存在。只不過,就算按我的定義,復利效應是存在的,懶人們也無法寄希望于這個概念不勞而獲。在這一點上,我和萬老師的觀點是高度一致的。 我說這些,其實真正關注的并不是復利怎么樣。 我真正想說的是,無論是復利還是其他任何思維模型,無論它多么名聲在外,也只是對真實世界極為復雜關系中的一個維度進行解讀而已。我們如果希望用這一個維度里的概念,在真實世界中“一招鮮,吃遍天”,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理解一個個基本的思維模型之后,對這個復雜的世界多一點認識。我們認識越多,就越會敬畏現(xiàn)實的復雜度。 思維模型,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重要工具。 但是,思維模型化繁為簡,只是有助于我們理解復雜的世界,并不等于,復雜的世界就因此簡單了。 套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一句話結束全文:要簡單,但不能過于簡單,否則啥概念都會變雞湯了。 (愛因斯坦一愣,抗議道:后半句雞湯的話,我沒說過?。?/p> 這兩天,在后臺看到了很多讀者朋友的留言祝福,我特別開心,在這樣一個溫暖而動人的日子里,你們想起了我。 感謝各位朋友在2017年的支持! 2018年,我們繼續(xù)一起前行! 給大家拜年了,過年好! 祝大家新的一年,鴻運當頭,復利滿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