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春晚 印象最深的 既不是小鮮肉 也不是老臘肉 而是由張國立和故宮博物館館長 共同介紹的國寶《絲路山水地圖》 那么,它是什么來頭呢? 2017年11月,一幅明代的《絲路山水地圖》在海外及民間“漂泊”多年后終于“回家”。這幅地圖由許榮茂先生斥資1.33億元購回,并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也在今晚成為了明星。 《絲路山水地圖》又名《蒙古山水地圖》,原藏于明朝內(nèi)府,可是在20世紀30年代流到了國外,幾經(jīng)周折,被日本著名收藏機構(gòu)藤井有鄰館收藏了。 該畫繪在絹本之上,幅寬0.59米、全長是30.12米,繪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十八年(1524-1539年)之間,是一幅屬于明朝宮廷的皇家地圖。主要描繪了東起嘉峪關(guān),西至天方城的遼闊地域。 大概民國初年,藤井在北京琉璃廠“尚友堂”書肆買到這幅古地圖。此后這件國寶就一直流散在海外,一直藏在日本京都著名私家博物館——藤井有鄰館,該館一直把它當(dāng)作清代山水畫收藏。2012年,北京一家國際拍賣公司出巨資購回,后由私人收藏家收購。 在海外漂泊了70余年的明代國寶終于回到了祖國。 東起嘉峪關(guān)、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的麥加)的遼闊山水被明代內(nèi)務(wù)府繪制成一幅青綠山水手卷——《絲路山水地圖》。終于,這幅曾一度流散海外的長卷回家,入藏故宮。 長卷上繪制了211個古絲路地標,專家說,這就證明在西方地圖傳入中國之前,明代人就已對世界地理,特別是絲綢之路沿線有了清晰的認識。 長30.12米的《絲路山水地圖》,上個世紀30年代流散日本,一直被誤認為是清代山水畫。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先生斥資2000萬美元從私人收藏家手中收購,并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長卷所繪的古絲路東起嘉峪關(guān),西至天方城,涉及今天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伊朗、敘利亞、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埃及等東亞、中亞、西亞及北非的10個國家和地區(qū)。 細細對比發(fā)現(xiàn),長卷所繪的古絲路與人們熟悉的絲路略有差別。絲綢之路是公元前2世紀,西漢使者張騫開辟的,以長安城為起點,以羅馬帝國首都羅馬或東羅馬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為終點。 從視覺藝術(shù)的角度欣賞,這幅地圖由宮廷畫家以明代中葉吳門畫派風(fēng)格的青綠山水技法繪制而成,可稱為古代千里江山圖的典范。這件明代地圖堪稱科學(xué)和藝術(shù)的完美結(jié)合。 原作價值數(shù)億元,而該長卷郵票首次得到中國郵政郵票發(fā)行部授權(quán),限量發(fā)行,極具收藏價值。 《絲路山水地圖》主要用礦物顏料石青、石綠繪制,用大青綠畫法,著色濃郁,裝飾性強。因為使用礦物顏料,雖經(jīng)歷數(shù)百年而色澤鮮艷奪目,幾乎不減當(dāng)年。 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單霽翔表示,這幅地圖負載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反映了明代中國在絲綢之路沿途展開各項貿(mào)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盛況,以實物向世界證明了在十六世紀前期西方地圖傳入中國前,中國人對世界地理知識已處于國際領(lǐng)先地位,還首次揭示中國地理學(xué)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 那么《絲路山水地圖》究竟什么樣子呢? 讓我們先一睹國寶的風(fēng)采吧! (圖片過大,建議把屏幕橫過來) (圖片版權(quán)歸故宮博物館所有,我們僅做學(xué)習(xí)交流使用) -END- |
|
來自: sonocaddie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