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享年101歲 而去年8月,先生剛剛過完百歲生日 他出身書香名門,自學而成一代宗師。 其茹古涵今之學,上及夏商,下至明清, 經(jīng)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金石,無一不精; 其貫通中西之學,則甲骨敦煌, 梵文巴利,希臘楔形,楚漢簡帛無一不曉。 人謂“業(yè)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 ▲ 饒宗頤揮毫 錢鐘書說他是曠世奇才, 季羨林說他是心目中的大師, 法國漢學家說他是全歐洲漢學界的老師, 當代最偉大的漢學家,一代通儒。 金庸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學術(shù)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 點擊觀看 饒宗頤 他有很多的稱謂, 國學泰斗、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古文字學家, 經(jīng)學家、翻譯家、教育家和書畫家, 國際考古學暨歷史語言學學會終身名譽會長 他通曉英、法、日、德等多國語言文字, 還精通梵文、巴比倫古楔形文字等“天書”。 自學成才 事實上,饒宗頤既非學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濃厚的文化熏陶、自學成長的大學者。 饒宗頤出生于廣東省潮州的大富之家,其外祖父為清末進士,父親饒鍔為當?shù)刂目紦?jù)學家、工商金融界名流,幾代皆為潮州首富。 早已爛熟于心。 ▲ 天嘯樓 饒家不僅富甲一方,家學淵源更是深厚。早年畢業(yè)于上海法政大學、喜愛西洋建筑的饒鍔,在家鄉(xiāng)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藏書十萬余卷。受父親影響,饒宗頤時常浸泡在此,讀書玩耍之間,文史典籍早已爛熟于心。 饒宗頤先生手跡 家學淵源和富裕的家庭條件,使饒宗頤從小便擁有了大多數(shù)人望塵莫及的學習條件,當其他孩子都步入學堂讀書的時候,饒宗頤感覺學校的教育并不適合自己,總感覺學校教的“太膚淺”,他寧愿獨自一人躲進天嘯樓里自學。這位后來學富五車的漢學大師,是一個連初中都沒畢業(yè)的少年。 他人生的第一個導師是自己的父親。在父親的悉心栽培下,饒宗頤打下了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培養(yǎng)了超強的自學能力,可謂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雖然再未獲得正式學校文憑,也未曾留學海外,但后來卻在海內(nèi)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國語言,還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學能力。 ▲ 一生醉心于傳統(tǒng)的饒宗頤 現(xiàn)代人困于物欲,其實是他們自己造出來的 對于各種光環(huán),饒先生曾淡然一笑,“呵,大師?我是大豬吧(潮汕話里,‘大師’與‘大豬’諧音)。現(xiàn)在‘大師’高帽滿天飛,太多了。其實大師原來是稱呼和尚的,我可不敢當?!?/span>
白發(fā)白眉,顏容清癯,卻如老頑童般有趣。無論身處何種場合,說到動情處,他總是眉發(fā)伸張,笑聲抒懷,意味深長,“我不帶徒弟,我干嘛要讓人辛苦?我自己折磨自己就夠了,不想讓別人辛苦,做學問真的很辛苦?!?/span>
有人說,饒宗頤不食人間煙火,安心書齋做學問。其實不然。 香港大嶼山有一游覽勝地,38株巨木鐫刻著斗大的《心經(jīng)》全文。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木刻心經(jīng)簡林,是饒宗頤2002年創(chuàng)作的,他說,要為香港開啟智慧。
“心無掛礙中的‘掛礙’,是指自己造出來的障礙?,F(xiàn)在的人太困于物欲,其實是他們自己造出來的?!?/span>
饒宗頤曾寫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詩,“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拔沂菑椆徘俚摹S幸淮?,我和學生在海上彈琴,作了兩句詩?!f古不磨’,就是中國人講的‘不朽’,中國人講‘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span> “這個‘自在’,是佛教的話。我寫心經(jīng)簡介,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像觀世音一樣。‘中流’,在水的中央,說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個波羅蜜,就是要保持一種自在的心,是一種境界。”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shù)館前矗立四個大字“慈悲喜舍”,也蘊含著他對人間的一片悲憫之心。 “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人類自己制造各種仇恨,制造恐怖,追求各種東西,變成物質(zhì)的俘虜,掠奪地球資源不夠,還要到火星去,最終是自己毀滅自己,人類可能要回到侏羅紀,回到恐龍時代。能源消耗、環(huán)境惡化,大自然正在懲罰人類破壞所造成的惡果?!?/span>
季羨林曾倡導“天人合一”,饒宗頤則更進一步,提出一個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業(yè),要從益人而不是損人的原則出發(fā)和歸宿?!?/span>
“我們要從古人文化里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環(huán)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間正道?!?/span> 饒老先生家中常常高朋滿座,經(jīng)常一起論學唱和的多為潮州當?shù)赜忻脑娙丝录均槨⒋髫懰氐?,畫家王顯詔、楊栻等,包括后來以詞學成家的中山大學教授詹安泰。此時,宗頤往往隨侍在父親身邊,偶爾也參與酬唱。宗頤十六歲那年所作《優(yōu)曇花詩》,曾經(jīng)令舉座皆驚。詩云: 異域有奇卉,托茲園池旁。 夜來孤月明,吐蕊白如霜。 香氣生寒水,吐影含虛光。 如何一夕凋,殂謝滋可傷。 豈伊冰玉質(zhì),無意狎群芳。 遂爾離塵垢,冥然迫大蒼。 大蒼安何窮,天道渺無極。 哀榮理則常,幻化終難測。 千載未足珍,轉(zhuǎn)瞬詎為迫。 達人解其會,葆此恒安息。 濁醪且自陶,聊以永今夕。 ▲ 饒宗頤山水 此詩一出,即被饒老先生的老師推薦給中山大學《文學雜志》發(fā)表,不少詩壇名宿都很驚詫,何以十六歲的少年能像陶淵明一般超脫,紛紛以詩唱和。當時的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古直驚為天人,許以“陸機二十作文賦,更兄弟閉門讀書十年,名滿中朝,君其勉之矣”,認為假以時日,宗頤必能像陸機一樣文章冠世、名滿天下。古直早年投身革命,詩文冠蓋一時,尤精于漢魏文學,他對古代詩文的箋注體例精審、搜羅弘博,至今還被學界視為經(jīng)典。 為人修學,靜候浩蕩光風
關(guān)于人生哲學,饒宗頤曾提出“安頓說”。他認為,“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
晚年的饒宗頤先生不再沒日沒夜地鉆研學問,他也開始進入海德格爾所說的那種生活,“人,當詩意地棲居”。 饒家位于香港跑馬地,在賽馬日從陽臺望下去,可一覽駿馬競逐英姿。饒宗頤常在躺椅上看著,當休閑節(jié)目。他甚少出門,幾乎不應酬,每天清晨四五點醒來,寫字、看書、做研究,然后睡個“回籠覺”,中午就到附近一個潮汕飯館用餐。
“我是每天坐在葫蘆里?!别堊陬U笑道。他引用元代詩人的一句話:“一壺天地小于瓜?!彼谧约旱奶斓乩铮屐o達觀,身心愉悅,自然長壽。
“我從14歲起,就學‘因是子靜坐法’,早上會沐浴和靜坐,然后散步,晚間九時必寬衣就寢。” ▲ 饒宗頤和季羨林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身體不好怎么行萬里路?因為有了強壯的身體,為了研究一個問題,我可以跑到發(fā)源地去考察。1962年,我第一次跑去莫高窟,當時環(huán)境很艱苦,但是樂趣無窮,因為我親自印證了我所知道的東西,而且受此啟發(fā),又有新的問題產(chǎn)生了。研究問題要窮其源,‘源’清楚了,才能清楚‘流’的脈絡?!?/span>
令人感動的是,即使已經(jīng)百歲高齡,饒宗頤并沒有忘記肩上的重擔,仍在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奔走呼吁。2017年6月27日,他不遠萬里前往法國巴黎,參加“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開幕儀式,并與兩位老學生:90歲的法國漢學泰斗汪德邁、91歲的德國漢學泰斗侯思孟會面。 ▲ 饒宗頤在《敦煌白畫》中提到的二女神像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饒宗頤在為人修學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獨賞,覓歡何極”為第一重境界,意為在孤獨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翱聪﹃栁餍?,林隙照人更綠”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則其影愈大”,饒宗頤認為這是一般人不愿進入的一重境界,因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經(jīng)不起孤獨寂寞,又不肯讓光彩受掩蓋,只是注重外面的風光,而不注重內(nèi)在修養(yǎng),他們看不見林隙間的“綠”。其實,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沒有光彩?!凹t蔫尚佇,有浩蕩光風相候”為第三重境界,意為無論如何都要相信,永遠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這樣才沒有煩惱,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