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fù)【早安】領(lǐng)取你今天的早安日簽 △點擊播放按鈕觀看視頻 《有書快看》之5分鐘帶你看完《老子的智慧》 更多有趣、有料、有內(nèi)涵的視頻,關(guān)注公眾號:有書快看 各位書友早上好,今天我們繼續(xù)共讀《老子的智慧》這本書,今天所共讀的內(nèi)容是第110頁—第124頁,請大家?guī)е韵聠栴}完成今天的早讀: 什么是“樸”?老子為什么提出返樸歸真的人生取向?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二十八章中說: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林語堂解釋道,知道雄的道理,卻不與人爭雄,反甘心守雌一方,猶如天下溪壑,必然眾流歸注,得到天下人歸服。 既然能得到天下人歸服,他所稟受的道,自然也不會離散。不但如此,他更能回返原有的赤子之心,抵達(dá)純真的境界。
知道光明的一面,卻不與人爭光明,而甘居黑暗,才能為天下做法則。既能為天下做典范,德行自無錯失。不但如此,他更可歸于無極,而返回道體。
知道光榮的一面,卻不與人爭光榮,而甘居恥辱,才可得天下人歸服。能使天下人歸服,德行才算充足。不但如此,他更可返歸為樸,于道體而合一。
但是,萬物變化不息,這種狀態(tài)并不能常保,終有樸散為器的時候,而體道的圣人,仍能以渾樸的原則,來設(shè)官分制,做到“無為而治”。 所以說:善治國家的人,不割裂事理,僅使萬物各隨其行而已。
樸,是沒有加工的木材。我們常組詞“質(zhì)樸”,比喻未經(jīng)雕琢。古時精致的器皿,皆脫胎于樸。老子這里是說,回歸到樸,即回歸到未經(jīng)雕琢之前。 那是一切可能性的開始,此時,德,即生機乃足。這里老子要表達(dá)的重點是在“人類天性的起源”,用“復(fù)歸”、“樸”及“不割”之類的言辭,清晰有力地表達(dá)了這個思想。
物性的返樸是消除人加在物上面的東西,把物從人的束縛下解脫出來;人性的歸真,則是去掉世俗加在人身上的東西,使人性得到解放。 人在占有物而滿足自己欲望的同時,自己也成了追求的犧牲品,變成了物的奴隸。
莊子在《馬蹄》篇中,以馴馬師對馬的傷害以及儒家對自然的傷害為例,慨嘆了保持人類原始天性的重要性。
莊子說,馬的蹄能夠踐踏霜雪,它的毛能夠抵御風(fēng)寒,肚子餓了就去吃草,口渴就去喝水,高興時就抬足而跳,這才是馬的本性。而那些所謂的高臺大屋對它來說,簡直是一點用處也沒有。
然而,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了個伯樂,拍著胸膛夸口:'我善于治馬。' 于是把馬捉來,用火燒它的毛,用刀子削它的蹄,用烙鐵燙它的皮,用籠頭套它的頭,用絆索拴它的腿,關(guān)到馬棚里固定在馬槽上。經(jīng)這么一折騰,馬的天性死去了十分之二三。 然而,這只不過是開了個頭。接著便是餓它、渴它、趕它、打它、整它、治它,前面有用鐵做的嚼子勒它的嘴,后頭有用牛皮做的鞭子打它的屁股,據(jù)說不這樣就不能使它屈服。到這時候,馬就剩下半條命了。
而后代的人卻不斷地夸贊說伯樂精于養(yǎng)馬!莊子痛斥:他并不是深知物性的,恰恰相反,他所做的正是在損傷物性??!反過來看一下那些治理天下的人,他們何嘗又不是犯了一樣的過錯呢?
本來百姓們各具其性,比如,織布而衣,耕田而食,這就是他們的通性。這些本性是渾然一體,毫無偏私的,所以就又稱做順應(yīng)自然、放任無為的“天放”,真正會治理天下的人,也就是讓百姓的本性得以自由發(fā)展的人。
因此,在德盛的時代,百姓的行動穩(wěn)重,舉止端莊。人們都安居于家中,萬物齊生,互不相犯。但是當(dāng)圣人用心設(shè)仁愛的教化,用力創(chuàng)義理的法度時,天下就開始大亂了起來。 老子認(rèn)為“大道廢,仁義興”,發(fā)明了縱恣無度的音樂、繁雜的禮儀,天下就開始分裂。 換句話說,如果不需祭祀用的器皿,何必要去雕琢完整的樹木?如果不為做出圭璋的玉器,何必要去鑿毀無瑕的白玉?道德如果不曾廢棄,何必要仁義的教化?
由此,老子提出了返樸歸真的人生取向。他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孩”,開口笑的樣子,“未孩”,是種尚不知笑的原始狀態(tài)。這是老子向樸而歸真的自然人性論。
宋代一禪宗大師提出參禪有三重境界:
參禪之初,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禪有悟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見山仍然是山,見水仍然是水。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人之一生,忽而百年,涉世之初,我們以一顆天真浪漫的心,一雙清澈無邪的眼睛來看世界,充滿好奇與新鮮。認(rèn)為這世上的萬物都是原來的本質(zhì),此為第一境。 后來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增多,經(jīng)歷過挫折,或許還受過傷害,思想越來越復(fù)雜,接觸了太多的誘惑、虛偽、痛苦與掙扎。有的人沉淪,有的人醒悟,因而多了一份理性與現(xiàn)實的思考,此為第二境。 最后當(dāng)我們走遍萬水千山,閱盡人間百態(tài),一顆平和的心又重回到生命的最初,任塵世喧囂。我自心清鏡明,洞察世事,返璞歸真,此為第三境。
誰的一生不是在這三重境界中摸爬滾打地走過來的呢? 我曾羨慕過仕途上的某個位置,位高權(quán)重,受人仰慕,后來我發(fā)現(xiàn),在這個位置上得到的尊敬大多是虛假的尊敬,更多的是背后的權(quán)謀,于是我放棄了這種羨慕;
我曾仰視過很多大人物,追逐他們閃閃的光芒,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們離開聚光燈之后,剩下的或是缺憾,或是悲涼,于是我不再有這種仰視;
我也曾迷戀過有錢人的優(yōu)越,富貴者的豪奢,稍有積蓄后便各種名牌加身,金屋香車美酒華服,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生活讓大腦空空,精神萎靡,靈魂失色,陷入更深的漩渦,于是我不再有這種迷戀。
現(xiàn)在的我,不羨慕別人,不輕視自己,不埋怨誰,也不嘲笑誰。陽光下燦爛,風(fēng)雨中奔跑,做自己的夢,走自己的路,順應(yīng)天性,快樂灑脫,內(nèi)心安然而豐盈—-我想,這應(yīng)該就是最好的境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贝丝淘僮x東坡居士的詩句,豁然開朗。
人生風(fēng)雨如磐,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何不用一顆平常心看世間萬物,以清風(fēng)朗月為伴,活得豁達(dá)、活得自在呢? 花落花開,月圓月缺,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的境界還是平凡,返璞歸真的平凡。 有書君語:本周我們共讀的書是《老子的智慧》,21世紀(jì)的現(xiàn)代人在競爭與超越中,感受著幸福也經(jīng)歷著疲憊。無法停止的腳步,使人精神緊張、心力交瘁。 兩千多年前的圣人老子,以其異于常人的目光洞悉生命底蘊,“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上善若水”、“知足常樂”、“見微知著”等思想為我們展示了一個高超的智慧空間。 這部林語堂先生最得意、最珍視的著作,讀來令人心地寬廣,不但能領(lǐng)悟老莊超越時代的人生思辨和處世智慧,更能讓自己保有心靈的平和和生命的活力,少一點傷痕。多聽聽老子的話好處很多。人生在世,需要智慧。 為了提高書友們的閱讀體驗,我們也同時提供了《老子的智慧》的紙質(zhì)版書籍,如果您對本書感興趣,可以點擊下圖即可購買紙質(zhì)書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