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孝慈墓志》--
1、碑刻年代:隋·仁孝三年(603);
2、出土時間: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
3、出土地點:陜西蒲城縣西南鄉(xiāng)崇德里(今屬蘇坊鎮(zhèn)北姚村),時知縣張榮升,得此消息,便叫人移送城內,先放在縣署內,后移置東槐院巷堯山書,現(xiàn)存蒲城碑林;
4、形制:正方,每邊各長84厘米,厚XX厘米,僅存志石,迄今未發(fā)現(xiàn)墓志蓋;
5、石質:青石質;
6、書體:楷書。全文1296字,分布37行,滿行37字,有界格。撰書者不詳。《蘇孝慈墓志》,全稱《大隋使持節(jié)大將軍工兵二部尚書司農(nóng)太府卿太子左右衛(wèi)率右庶子洪吉江虔饒袁撫七州諸軍事洪州總管安平安公故蘇使君之墓志銘》,又稱《蘇慈墓志》、《蘇使君墓志》等。此志出土后,即由知縣張榮升在第二十一行“文曰”的“曰”字之下加刻跋文二行;此后跋文又被人鑿去,在整紙拓本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鑿痕。此志書法結字謹嚴,用筆勁利,神采飛動,是隋代書法的代表作,是唐代歐(陽詢)體楷書的先驅,是初學者的極佳范本。
蘇孝慈,隋·扶風人也。父武周,北周兗州刺史。孝慈少沉謹,有器干,美容儀。周初為中侍上士,后拜都督,聘于齊,以奉使稱旨,遷大都督。其年又聘于齊,還授宣納上士。后從武帝伐齊,以功進位開府,賜爵文安縣公邑千五百戶,尋改封臨水縣公,增邑千二百戶,累遷工部上大夫。高祖受禪,進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于時王業(yè)初基,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纖微之巧,無不畢集。孝慈總其事,世以為能。俄遷大司農(nóng),歲馀,拜兵部尚書,待遇逾密。時皇太子勇頗知時政,上欲重宮官之望,多令大臣領其職。于是拜孝慈為太子右衛(wèi)率,尚書如故。明年,上于陜州置常平倉,轉輸京下。以渭水多沙,流乍深乍淺,漕運者苦之,于是決渭水為渠以屬河,令孝慈督其役。渠成,上善之。又領太子右庶子,轉授左衛(wèi)率,仍判工部、民部二尚書,稱為干理。數(shù)載,進位大將軍,轉工部尚書,率如故。先是,以百僚供費不足,臺省府寺咸置廨錢,收息取給。孝慈以為官民爭利,非興化之道,上表請罷之,請公卿以下給職田各有差,上并嘉納焉。開皇十八年,將廢太子,憚其在東宮,出為浙州刺史。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見重如此。仁壽初,遷洪州總管,俱有惠政,其后桂林山越相聚為亂,詔孝慈為行軍總管,擊平之。其年卒官。有子會昌。
楷書 :隋·《蘇孝慈墓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