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末受命,武王在文王時期并沒有發(fā)動對紂王的戰(zhàn)爭,而是繼位的后期才實施的,推翻了商紂王的統(tǒng)治,開始建功立業(yè)。周公成文武之德,到了他的弟弟周公旦繼承了父親文王、哥哥武王的志業(yè)。追王大、王季,追是往上追封,此處的王是一個動詞,封誰為王,追封自己的曾祖父大王亶父和祖父季歷為王。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以祭拜天子的禮儀,來祭拜自己的祖先,為什么呢?因為武王是天子,周公無所承,武王去世以后,由武王的兒子成王來繼位,成王才十四歲,還不懂事,不能處理國政,就由周公來攝政輔助。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他們都是以天子的禮儀,來祭祀自己的祖先。斯禮也,這種祭祀的禮儀,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這種祭祀之禮,后來就被規(guī)定下來了,叫做《周禮》。 中國有三禮分別為《周禮》、《儀禮》、《禮記》,其中《周禮》是中國憲法的基礎(chǔ),《周禮》里面規(guī)定出了我們后世的政治制度?!秲x禮》用三千多條儀禮規(guī)矩,詳細記載了繁瑣的禮節(jié)儀式,相對于我們后世所講的戒律儀規(guī),《禮記》是中國文化典籍的匯編,了解上古的文化需要看《禮記》?!吨芏Y》是周公制禮,其中主要講葬禮和祭禮。因為我們中國人和外國人不一樣,外國人重視婚禮,我們中國人重視葬禮;外國人重視小孩子出生,我們中國人重視老年人去世,這就是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死是生之始,是這一生的結(jié)束,它承前啟后。因此古人重視死,不重生。古人認為有好死,就有好生。所以說這樣的祭祀之禮,要達乎諸侯、大夫,諸侯相當于地方的最高首領(lǐng),大夫是卿大夫一類的政治大臣,士就是讀書人,庶人就是一般的老百姓。 古代沒有考試制度,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十個青年中選一個優(yōu)秀的出來,就叫作“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嗎?被挑選出來的士,由國家出錢進行再培訓(xùn),學(xué)禮法、學(xué)政策、學(xué)法規(guī)等政事。培訓(xùn)完成以后,再挑選優(yōu)秀的士子出來為人群服務(wù)。這時的士加個亻旁,叫作“出仕”,也就是放出去做管理工作。哪里是學(xué)習(xí)成績優(yōu)秀就可以做官,如此簡單呢?作官政績好的人,又被選拔出來再培訓(xùn)、再提升,就是“仕而優(yōu)則學(xué)”。 所以說這種祭祀之禮,要達乎諸侯、大夫、讀書人和一般的百姓,怎么樣的禮呢?舉個例子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戒律之禮,比如說父為大夫,子為士,也就是說父親是大夫,兒子只是普通的讀書人,還沒有爵位,沒有做官,在古代如果父親去世,安葬父親要以大夫之禮,因為父親的身份是大夫,但是祭祀就必須按照士的禮,因為兒子只是士。所以在古代父親死了,如果父親是有爵位的,但是兒子卻沒有的,以大夫的禮儀剛剛舉辦完喪禮,接下來家里舉辦祭祀之禮,這些全部的服裝擺設(shè)都需要全部更換,接下來用士這樣的身份,來進行祭祀活動,因為規(guī)矩是不能亂的。 我們再看看《論語》里說孔子的弟子顏回去世了,顏回的父親找到孔子說:“你看顏回死了,他是您老人家的弟子,你最喜歡他,他生前貧窮,死的時候,葬禮能不能辦得好一點,但我又沒錢,希望你能布施一點”??鬃踊卮鹫f:“我哪里有錢啊,都是人家施舍我,我沒有錢啊”。后來顏回的父親又說:“您看看能不能把您馬車賣了,用來辦葬禮吧,給顏回的棺材外面加上一個棺槨”,孔子覺得這個不行。后來有人就拿這事來批判孔子,說孔子假仁假義,他那么夸他的徒弟,結(jié)果徒弟死了卻連馬車都舍不得。 其實孔子并非舍不得他的馬車,而是與禮之不符,因為顏回沒有做官,充其量只是個士,他沒有享受大夫的待遇,那么他的葬禮就必須按照士的葬禮規(guī)格來辦,不能越級??鬃硬缓靡馑颊f這樣的話,于是孔子就說:“不行啊,我的車還有用啊,魯王還要經(jīng)常召見我,跟我商量一些事情。我要是沒有一個車子,門衛(wèi)都不讓我進去,因此叫我賣車那是不可以的”。實際上這是孔子找的一個借口,不是孔子虛偽,而是這樣的要求于理不合。 父為大夫,子為士,就是要以大夫的規(guī)格去舉行葬禮,要以士的規(guī)格去舉行祭祀。反過來兒子是士,爹是大夫,兒子死了就要以士的規(guī)格來舉行葬禮,以大夫的規(guī)格來進行祭祀,這是一個意思,因為死人和活人的身份是不一樣的。 期之喪,期是一個整數(shù),因此期之喪就是一整年之喪,達乎大夫,親大夫的喪期是一年,舉個例子比如古代的丈夫死了妻子(妾不算)丈夫要為妻子守孝一年,這叫期之喪。 達乎大夫,這樣的規(guī)定要通過大夫這一級的,三年之喪,達乎天子,三年之喪是父母死了,要守喪三年,這對天子也不例外,父母死了,貴為天子,為父母守孝三年的規(guī)定,也不能打破。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不管父母有沒有地位,不管父母的身份怎么樣,都要為父母守喪三年。當孔子死了以后,他的弟子服了三年的心喪,心喪是從心里面服的喪禮,在形式上沒有要求的,因為孔子的弟子太多了,如果他們每個人三年之內(nèi)都穿著大孝袍,那么這事情就麻煩了。因此只有他的弟子子貢為廬服喪三年,在夫子的墳?zāi)惯吷洗盍藗€草廬,在里面住了三年,為孔子守孝。 孔子死后弟子們給他挑了一個墳?zāi)鼓鞘秋L(fēng)水寶地,子貢說這塊地的風(fēng)水不錯,但是給帝王可以,但是給夫子不可以,因為夫子所立的不是一世的功業(yè),而是千秋的公德事業(yè),千秋公德的事業(yè)在這塊地方是不可以的,因此子貢另外找了一塊土地,就是現(xiàn)在曲阜的孔陵。原先找的那塊墳地,就被劉邦用上了,因為劉邦建立的是一世的帝王之業(yè)。從這里來看,子貢確實不簡單。這就是三年之喪。 在古代服喪是正常的,帝王死了要有一年的期喪。也就是說,皇帝死了全國要為他服喪一年,一年之內(nèi)要禁止歌舞、禁止娛樂的。全國不準見到紅色,家里的柱子要重新刷色,紅色的燈籠要弄個白色的罩子罩起來。這就是無貴賤一也,通過古人祭祀的這個例子,來說明這種文化禮制的重要,因為這種禮制可以通上達下。 劉宏毅老師編著《“四維國學(xu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套裝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