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華夏素來重禮,不僅朝廷上有專門的禮部,而且古代士大夫如朱子、陽明在為官時也都注重禮儀在民間的推行或?qū)嵺`,他們或斟酌古今制定禮儀,或在平亂之后以禮化俗,防患于未然?!岸Y儀之邦”誠不虛言。 專門的禮儀 禮有三禮、五禮的說法。前者《儀禮》、《周禮》、《禮記》三本典籍劃分,后者則以吉、兇、軍、賓、嘉五種類型劃分。無論按照那種說法,相見禮都是古代比較重要的禮儀,《儀禮》中第三篇講得就是《士相見禮》。 朋友作為“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一,相互見面是有專門的禮儀的,首次拜訪尤其是講究頗多。 首先,要有一個中間人為雙方疏通。在婚禮中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說法,初次相見也要有中間人介紹。初次拜訪,要說:“某也愿見,無由達,某子以命命某見?!贝笠馐钦f,久仰大名,很早就想拜訪您,只是沒有人介紹,現(xiàn)在有某某傳達您的命令,命我來見您。這樣既顯得不唐突,也顯得對主人的重視。 華夏素來重禮 這時候主人要回答道:“某某傳達您的命令,命令我去見您?,F(xiàn)在您反而屈尊前來。還是請您先回家,我將急速去拜訪您”。也算是表達了對客人的尊重。 此后雙方經(jīng)過一番辭讓,客人表達是誠心來訪,主人表達不敢當之意后,主人最終接受客人的拜訪,在經(jīng)過辭摯環(huán)節(jié)后,相互行拜見禮后,把客人請進家門。 其次,拜訪要帶著摯(禮物),方顯虔誠,誠摯一詞就是由此而來。如同介紹人一樣,禮物也是表現(xiàn)對主人尊重的方式。根據(jù)身份的不同,禮物也有差別,士之間拜訪冬季用雉(雞),夏季用干雉;下大夫之間用雁;上大夫用羔。見面時要用雙手捧著摯,讓它的頭朝向左。見到禮物后,主人推辭一番,表示來就來了,還帶什么禮物,太客氣了。經(jīng)過一番相互推讓的環(huán)節(jié)后,主人恭敬地接過禮物,客人告辭,送到大門之外,相互拜別。 禮尚往來 或許是為了避免人們借著相見禮行賄受賄,造成禮節(jié)變味,《儀禮》中還特意規(guī)定,身份低的人拜訪身份高的人,如士拜訪大夫,主人是不能接受見面禮的;但如果士曾經(jīng)擔任過大夫的家臣,兩者有特殊的交誼,則可以適當通融,主人可以在客人入門后象征性接受禮物,但在客人告辭的時候,要把禮物退還給士。 隨著主人接受禮物,一次拜訪活動就算結束了。但事情并沒有到此結束,因為古人講究禮尚往來。主人需要帶著客人上次帶的摯進行回訪,禮節(jié)大致如前。這樣朋友之間一回合的交往禮算是完成。 古人相見之禮 右上可見,古人相見,充滿著濃濃的情誼和相互尊重。今天的社會環(huán)境雖然與周代雖然有著很大的差別,但古人相見之禮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意義。
文章來源:【騰訊儒學】 文/朱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