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誕生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古來已十分名貴.漢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房四寶,硯為其一。 端硯石出產(chǎn)在廣東省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巖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之硯石為最佳。端硯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更是不少人心頭之結。端硯不但古來已十分名貴,更因幾大名坑硯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別是老坑已封坑多年,無石可采,收藏價值越來越高,升值潛力越來越大。 端硯自唐朝初年開始生產(chǎn)。不過,當年的端硯純粹是文人墨客書寫的實用工具,石面上無任何圖案花紋裝飾,顯得粗陋、簡樸,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云:'內邱瓷甌,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后來到了唐朝中葉,一天一老硯工路經(jīng)端溪時,看見有兩只仙鶴飛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竇,張網(wǎng)撈捕,但撈起的卻是一塊石頭!不過,這塊石頭十分奇異,上有裂縫,不時發(fā)出鶴鳴聲響,老硯工順著裂縫把奇石撬開,奇石竟一分為二,化作兩只硯臺,硯邊各有一只仙鶴佇立在蒼松之上。消息傳開,硯工們紛紛仿制,或各展其藝,在硯臺上雕以各種圖案花紋。這大概就是端硯從實用品變?yōu)閷嵱霉に嚻分肌?/span> 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fā)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jīng)久不變,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或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氣研墨'之說。 端硯的制作過程較為復雜,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端硯石產(chǎn)區(qū)位于肇慶市郊羚羊峽南岸端溪水東邊,以端溪水為界,其西石質低劣,不能作硯材;以東石質優(yōu)良,端硯各坑星羅此間,老坑就在端溪以東,鄰近溪水江處.端石礦產(chǎn)區(qū)分三個礦層,老坑屬第一含礦層,位于含礦段的最下部,僅有老坑洞,別無他洞。 老坑硯石巖性:泥質結構,致密,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由云母類(水云母)粘土為主組成,還有赤鐵礦、石英、綠泥石、碳酸鹽類,微量礦物有:電氣石、金紅石、黃鐵礦等。赤鐵礦呈微粒狀,相對集中成環(huán)帶狀的暈圈時,則謂之為“火捺”。老坑硯石外觀青灰色,微帶紫藍色,石紋細膩而幼滑、嬌嫩、致密而堅實。主要石品花紋有冰紋、金線、銀線、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葉白、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以及名貴的石眼。較常見的石品是冰紋和金線、銀線,其次是火捺。魚腦凍(包括碎凍)和蕉葉白則是稀有的,非常難得。 古人曾贊美老坑硯石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的特點。把“重與輕”,“剛與柔”這兩對矛盾統(tǒng)一在一體之中,這是有根據(jù)和有道理的。老坑硯石從表面看呈紫藍色略帶青,使人感到比原來的感覺要輕些。所謂“質剛而柔”是從雕琢的過程和研墨的角度來說,老坑硯石的確質地堅實而又帶柔性,這種柔性即古人所謂“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輕按老坑硯的硯堂,旋即會出現(xiàn)滋潤的水氣。這些特點是因為老坑硯石的礦物成分主要由泥質、絹云母及硅質膠結而成,同時也是由于這個原因,老坑硯石的泥質比重很大,所以敲擊它時發(fā)出“篤篤”的木聲,即所謂“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缺少鏗鏘之聲。又由于老坑硯石中含硅質的作用,所以還有“久用鋒芒不退”的優(yōu)點。老坑硯石長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礦物質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漸使石質變純,變軟的緣故,故使老坑硯石如此細膩嬌嫩、滋潤到可以“呵氣研墨”的效果。 延續(xù)營造學社歷史 傳承中華文化精髓 開創(chuàng)營造哲學未來
“營造 哲學”—— 度量天、地、人 人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設計思考
以文化、藝術、設計為學術研究課題 以教育、培訓、交流為思想引領方式
以教授、專家、顧問為核心服務團體 以設計、咨詢、管理為項目服務方式
推廣文化地產(chǎn)概念 拉動設計產(chǎn)業(yè)發(fā)展
——營造哲學館—— 北京九川營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10-64330798 010-57108363/65 中國 北京 朝陽798國際藝術區(qū) 將臺文化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