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茍善處之,雖悔,可以成功;不善處之,雖利,反以為害。 ——《二程粹言》 世上的事,哪有那么多“出乎意料”? 成敗利害,似乎總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意料之中。 一時的坎坷不順,未必值得沮喪。善于處事的人,念念把持得住,常能力挽狂瀾; 一時的稱心如意,未必值得歡喜。不善處事的人,一念過差疏忽,足致前功盡棄。 如何才是善于處事呢? 凡事心態(tài)為本,才謀為末。 心態(tài),定位著一個人的格局和運氣,決定著一件事的走勢和順逆。 沒有人比你自己更配談人生的轉機,它不在別處,只在當下。
一個能成事的人,有“盡人事”的努力,也有“聽天命”的氣度。 盡心盡力,是成事最基本的態(tài)度;責人不責己,是成事最常犯的大忌。 呂坤在《呻吟語》中說:“力有所不能,圣人不以無可奈何者責人;心有所當盡,圣人不以無可奈何者自諉。” 已盡力而事未成,自有人力之外的因素,何須以此苛責他人? 當盡心卻未盡心,于人力之內(nèi)尚有余裕,怎好以此開脫自己? 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p> 生不逢時,不抱怨上天的不公;郁郁不得志,不責怪他人的刻薄。 所行若不利,只當上天放了一個長假。 厚積蘊藏,轉機自會前來;耐心守候,方能堅韌明達。
一個能成事的人,必是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一心一意做好該做的事。 紛繁世事,千頭萬緒;人心我心,微妙莫測,都想照管個周全,豈不是活得太過焦慮? 一個簡便自在的活法是:只須照管好自家,便能一好百好。 《中庸》講:“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p> 有些事,若非意愿所能左右,不妨放寬胸懷。 生命已然不易,何必再加一重枷鎖?寬容體諒,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善待。 有些事,只在自身念頭言行,務必緊要操持。 良心若有虧欠,何暇理會外界是非?無愧于心,才是一個人最好的底牌。 孟子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君子三樂”之一。 沒有月白風清的襟懷,哪來云淡風輕的風骨? 最自在,莫過于秉持真心、直心而行。 無欲無求,終能收獲豐厚;勇往直前,方能舍我其誰。
電影《無問西東》結尾有這樣一句臺詞:“愿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span> 你若照管好了自己的一念、—言、一事,體察此心沒有分毫虧欠,也就無懼成敗毀譽、是非利害。 因為沒有什么,不是瓜熟蒂落般的自然;沒有什么,超乎你的意料之外,值得你心起波瀾。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儒學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