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2009-08-23 14:55:09)
七夕--傳統(tǒng)的乞巧節(jié)
一鷗

此圖引自老K徒步南太行之五:小壺口(紅豆杉峽谷)
中國(guó)古代家庭分工男耕女織。詩經(jīng)里唱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七月雖忙,但是每到七月初七這一天,中國(guó)古代婦女,必過傳統(tǒng)的乞巧節(jié)。
這一天,人間的喜鵲不見了,都飛到天上去了,去為牛郎織女搭橋,讓這一對(duì)千古親人這一天相會(huì)。
人間的織女們,這天夜里都仰望天河,仿佛看到密密麻麻的星星就是喜鵲搭成的橋,好讓牛郎挑著籮筐里坐著的一雙兒女去見娘親。這一天,天上的王母娘娘,也只好眼開眼閉,終不忍驅(qū)散滿天喜鵲。
人間的織女們,趁此機(jī)會(huì),仰望天河,心底默默祈愿,愿心靈手巧的七仙女給予智慧和技巧。
此外,還有兩種乞巧方式:一為卜巧,捉一只蜘蛛放在盒里,讓牠織網(wǎng),第二天看蛛網(wǎng)疏密圓整狀況,以卜自己將來是拙是巧。二是深夜人靜去古井旁、葡萄架下,屏息靜聽牛郎織女的泣訴,誰聽見誰能得巧。
廣東姑娘,七夕謂之拜七姐,姑娘們用米粒、芝麻、色紙、通草等,精心制作花果、仕女、器物等奇巧玩品,羅列在家門口的桌上,供行人觀賞品評(píng)。那家門前看的人多,那家的姑娘就體面。
如今這種風(fēng)俗,仍在一些地方保留著,所擺物品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燈飾;二是人物造型,按戲曲內(nèi)容演繹故事,在臺(tái)面上展出;三是實(shí)用工藝品,如巾帕、花鞋、荷包等。辦得象民間工藝品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