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2010年第6期刊出李風(fēng)暴的文章,《北魏<馮熙墓志>考評》,公布了洛陽新發(fā)現(xiàn)的《馮熙墓志》拓本圖版,這令我興奮不已,因?yàn)檫@是一方世所稀見的皇帝“親作”的墓志。然則李文述史過簡,書則未及,茲擇其要述其梗概。
一、《馮熙墓志》及志主 《馮熙墓志》長寬約74厘米,19行,足行19字,凡328字。其文云: 太師京兆郡開國馮武公墓志銘 太師京兆郡開國公,姓馮,諱熙,字晉國,冀州長樂/郡信都縣人。畢公高之苗裔,燕昭文皇帝之孫,/大魏太宰燕宣王之中子,景穆皇帝之婿,/文明太皇太后之兄,顯祖獻(xiàn)文皇帝之元舅也。/又為國之外舅矣。惟公含剛健之秀氣,體慈順以/包神武,則震眩商以仁焉。暄旴生景,遭家圯運(yùn),鴻/漸西沼。睿后康基,或耀代淵,紹堂構(gòu)于一朝,輝/修業(yè)乎來祀。孝光家遠(yuǎn),道藹國遙。精悟玄幽,沖尚/微洞。欽覺歸和,識超欲津。福履未鐘,星富隧戾。以/太和十九年歲在乙亥,正月辛未朔,廿四日甲午,/年五十有八,薨于代平城第,謚曰武公,其年十二月庚申,窆于河南洛陽之北芒。其辭曰:/ 瓊光肇姬,琇業(yè)闡晉。凝馮命姓,升燕祚胤。金風(fēng)蕩/兌,蘭云周震。氣陵霜飚,慧離曦巾。出牧均姜,實(shí)恬/民吝。入臺同鄭,寔融大順。聯(lián)芳睿妣,機(jī)耀坤/鎮(zhèn)。承靈國婭,深基疊峻。道逸曩華,望騰時儁。渟渟/淵照,鏘鏘玉韻。上玄泯寶,川輟瑤燼。殲神寘墟,含/痛鐫問。 據(jù)志文,馮熙姓馮名熙字晉國,官太師,爵京兆郡開國公。《魏書》說馮熙字晉昌,《水經(jīng)注》記為晉國,人們還將信將疑,敦煌文書太和三年馮熙寫經(jīng)自署為“昌梨王馮晉國 ”已糾其錯,此志使馮熙字晉國更坐實(shí)了。 關(guān)于馮熙的身世,志文一述門第云:“燕昭文皇帝之孫,大魏太宰燕宣王之中子,景穆皇帝之婿,文明太皇太后之兄,顯祖獻(xiàn)文皇帝之元舅也,又為國之外舅矣”。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馮氏,西晉十六國時久居和龍(今遼寧朝陽),先為后燕舊臣,北魏滅慕容燕之后,馮跋自立北燕。第二代國主馮文通為馮熙祖,文通次子北魏燕宣王馮朗為馮熙父。在魏馮熙尚恭宗女博陵長公主,拜駙馬都尉,做了景穆帝的女婿,又因其妹做到文成帝皇后,成為獻(xiàn)文、孝文朝的國舅。門第之高,無與倫比。二述遭際,志云:“暄旴生景,遭家圯運(yùn),鴻漸西沼。睿后康基,或耀代淵,紹堂構(gòu)于一朝,輝修業(yè)乎來祀。孝光家遠(yuǎn),道藹國遙?!薄瓣褧B生景,遭家圯運(yùn),鴻漸西沼”,先言“否”, 暄旴生景,意為溫和的旭日頓生陰影。北魏太延元年(435年)在太武帝的攻勢面前,馮氏皇家父子兄弟生隙。其年十二月馮文通三個兒子馮崇、馮朗、馮邈“鴻漸西沼”,入魏為臣。歸魏后因馮熙叔父馮邈沒入柔然,其父雍州刺史燕宣公馮朗坐誅,馮熙亡命羌氐間,其妹沒入宮中。到這里,“遭家圯運(yùn)”達(dá)于極地?!邦:罂祷?,或耀代淵,紹堂構(gòu)于一朝,輝修業(yè)乎來祀,孝光家遠(yuǎn),道藹國遙”。次言否極泰來。入宮的馮氏罪女在其姑母太武帝昭儀馮氏和文成帝保母遼西常太后的關(guān)照下受到重視,最終成為文成帝皇后,執(zhí)掌朝政20多年,這在拓跋代、馮燕都是光國耀祖的事。 關(guān)于對志主馮熈的褒揚(yáng),志文先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言其文才武略云:“惟公含剛健之秀氣,體慈順以包神武,則震眩商以仁焉”。這與《魏書·馮熙傳》所云“從師受《孝經(jīng)》、《論語》”,“性泛愛,不拘小節(jié),人無士庶,來則納之”,“好弓馬,有勇幹”等敘述語義大同,但志文則更審慎、更含蓄。志文然后從崇佛、佞佛的角度褒揚(yáng)道:“精悟玄幽,沖尚微洞,欽覺歸和,識超欲津”。這與正史本傳說馮熙“信佛法,自出家財,在諸州鎮(zhèn)建佛圖精舍,合七十二處,寫一十六部一切經(jīng)。延致名德沙門,日與講論,精勤不倦,所費(fèi)亦不貲”等等相合。 關(guān)于馮熙的卒年,《魏書》記為“太和十九年三月薨于代(今山西大同)”,未言葬時。墓志則詳記“太和十九年歲在乙亥,正月辛未朔,卄四日甲午廿四日甲午,年五十有八,薨于代平城第,謚曰武公,其年十二月庚申,窆于河南洛陽之北芒”。知馮熈卒于太和十九年正月,葬于其年十二月。足糾史誤、補(bǔ)史缺。 二、《馮熙墓志》為魏孝文帝親作 因?yàn)轳T熙是孝文帝最尊敬的祖母兼導(dǎo)師馮太后的兄長,又是他的舅爺兼岳丈,所以《魏書·高祖孝文帝紀(jì)》對其病其喪所記甚詳。在太和十九年馮熙卒前的臥床四年中,孝文帝便“詔遣醫(yī)問,道路相望”, 并“數(shù)臨”探望。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前,皇帝又臨邸話別,“見其困篤,歔欷流涕”。密敕宕昌公王遇曰:“太師萬一,即可監(jiān)護(hù)喪事?!?/span>在太和十九年條云,三月“戊子,太師馮熙薨”?!八脑赂樱囻{幸彭城。辛丑,帝為太師馮熙舉哀于行在所”。 孝文帝皇后及昭儀馮氏姐妹是馮熙的女兒,她們與太子拓跋恂皆“詣代都”哭吊?!拌阎谅迤呃餄?,高祖服衰(按,穿著喪服)往迎,叩靈悲慟而拜焉”。“葬日,送臨墓所,親作志銘”。 《中國書法》李文已就孝文“親作志銘”問題,提請大家關(guān)注。指出,“讓一千五百年后的世人一贍這位彪炳史冊的鮮卑族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的大手筆”。 這就是說擺在我們面前的這方1500多年前的墓志,是出自一位28歲的帝王之手,而他,正是以成功的封建化改革成為中國歷史上堪比唐宗漢祖的一代英主。 以上是正史對孝文帝親制“馮熙志”的記載,志文本身同樣透露出了這樣的信息。 其一,若是大臣奉命撰志,一定要把當(dāng)今皇帝與這位故人的關(guān)系作為重點(diǎn),并濃墨重彩地渲染國史所載病中、卒時、喪葬中皇帝的探視、哀悼等內(nèi)容,志文只以“國之外舅也”稱之,于“高祖前后納熙三女,二為后,一為左昭儀。由是馮氏寵貴益隆,賞賜累巨萬”等等更是避而不談。而于正史詳述的孝文在馮熙病中卒后的一系列格外眷顧只字未提。 其二,馮熙一生任職頗多,早在文成帝時便封為肥如侯,尚恭宗女博陵長公主,拜駙馬都尉,做了冠軍將軍,征東大將軍,出為定州刺史。和平六年(465年)獻(xiàn)文帝一即位就被封為昌黎王。孝文帝時期為侍中、太師、中書監(jiān)、領(lǐng)秘書事、又任太傅、內(nèi)都大官、車騎大將軍、開府、都督、洛州刺史等。他的兩個兒子,世子馮誕為南平王,次子馮始興為北平王。只是到了太和十六年(492年)“例降庶姓王爵”,才改封京兆郡公。馮熙卒后,除謚曰武公外,還“贈假黃鉞、侍中、都督十州諸軍事、大司馬、太尉、冀州刺史,加黃屋左纛,備九錫,前后部羽葆鼓吹,皆依晉太宰、安平獻(xiàn)王故事”。若是常人撰文,此等虛榮豈可少得?而皇上則只記為“太師、京兆郡開國武公”,身前歷官未列,卒后贈官也舍去,而將重點(diǎn)放在家和國的親情上。 其三,銘辭末“含痛鐫問”,顯然是皇帝口氣。而且痛左面多寫一點(diǎn),注入感情。“鐫問”即皇帝以撰志刻石的渠道表示哀思、慰問。一切優(yōu)贈都不在話下,只有對“渟渟淵照,鏘鏘玉韻”高風(fēng)亮節(jié)的追懷和對“上玄泯寶,川輟瑤燼”天不慜賢的悼惜。只有皇帝才能有這樣的態(tài)度。 其四,此志損泐莫辨的只有十六行下部“睿妣□耀”妣耀間一字,以語義和殘跡我識為“機(jī)”字,四字為“睿妣機(jī)耀”,機(jī)即機(jī)樞,指文明太后在朝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無可替代的作用。其余不詞之處,應(yīng)為書寫中用別體異體甚至是書丹者任意發(fā)揮所致。如第七行“震眩商以仁”,“以”寫的像個“收”字,“震眩商收仁”,念不下去了,斗膽釋其為“以”字,讀來就通暢了。但把以字寫成這個樣子是在過去所有碑別字字書中不曾見過的。再如第十五行“慧離曦巾”,離的繁體作左離右隹,有的別體作左禽右隹,此處將兩個字左邊兩個類似的偏旁“離”和“禽”合在一起,雖有違于六書造字之法,但我還是勉識其為離字,慧離曦巾,比喻以大智慧遠(yuǎn)離紅塵俗世。再如十八行“寔融大順”之“寔”書為“穴”頭,仍為“寔”,同實(shí),這是一個用別體字的例子。多用異體別體甚至信筆為體,這在北朝志石銘刻中并不罕見,但是若是大臣中善書者為皇帝親撰的志文書丹,必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循規(guī)韜矩,豈敢越雷池半步,只有皇帝自書才能這樣獨(dú)往獨(dú)來,信馬由韁。 三、《馮熙墓志》的書法 “馮熙志”書刻于北魏太和十九年,是孝文帝由于城遷都洛陽的次年,這方石刻書體仍屬于魏碑平城體,但已顯現(xiàn)出其后洛陽北邙體的一些點(diǎn)畫特點(diǎn),因此可以說它是北魏平城銘刻書跡向洛陽北邙銘刻書跡行進(jìn)的一件重要標(biāo)志物,也是平城與洛陽前后兩種書體的轉(zhuǎn)捩點(diǎn)。此志書跡突出的特點(diǎn)是寬博渾厚,高古峻拔,楷法已備,時見隸筆。 其一是仍具有平城銘刻體的特征。寬博渾厚,高古峻拔,是平城體的形態(tài)。橫畫起落方整,有些折肩仍作直方,如十一行的“未”、“廿”、“午”,十二行的“平”、“十”等是橫筆方直。一行的“開”、七行的“神”、八行的“沼”、“后”、十行的“和”、十五行的“巾”等則是折角方直。在這方墓志中有許多字的寫法可以在平城時期銘石中找到對應(yīng)點(diǎn)。如七行的“商”,十三行的“辭”,十五行的“曦巾”,十七行的“渟”,十八行的“輟瑤燼殲”、“含”等,勁直如《吊比干文》。一、二行之“太,九行之“孝”,二行之“晉”,八行之“代”,十一行之“朔”等,結(jié)體寬博、長橫方峻、捺腳短促似《司馬金龍墓表》。五行之“文明太后”,九行之“玄”,十行之“津”,十八行之“儁”,十九行之“鐫”等,高古敦厚如《暉福寺碑》。 其二是已報洛陽北邙體的消息。公元494年由平城遷都洛陽,對拓跋魏而言是一個分水嶺,這個分水嶺的形成,在年輕的孝文帝來說是自覺的,而最終來得那樣迅速、堅決、徹底,卻多半是以太子及諸多代北舊族的強(qiáng)烈反對下逼出來的。馮熙死在平城卻要千里迢迢扶柩南葬,不光是他自己,而且要“開魏京之墓,令(早已故去的妻子)公主之柩俱向伊洛”。這自然也是這場革命的一部分。這場革命,在政治上是全盤中原化,在文化上則是深度儒學(xué)化,如同語言、服飾的變革,文字、書法也必然會相應(yīng)發(fā)生變化。表現(xiàn)在碑版書體上就是由寬博質(zhì)直、森嚴(yán)渾穆的平城體向體方鋒露、雄強(qiáng)勁健的洛陽體過渡?!榜T熈志”在莊嚴(yán)肅穆中顯現(xiàn)出的率意,在方峻中顯現(xiàn)的圓通等便令人感受到了即將大力推開的新書體的氣息。這種新的氣息表現(xiàn)之一是一些方肩出現(xiàn)了雙折,如第一、第二、第六、第十七行的“國”,第八行的“朝”,十一行的“月”、十五行的“周”等。表現(xiàn)之二是橫筆不再是方起方落而改用圓起圓收的,如十一行的“十”、“九”,十六行的“五十有八”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次遷都就能使持續(xù)了百多年北魏平城銘刻體迅速改變面目,原來一個巨大的推力在年輕的孝文帝那里。從太和十九年(495年)的“馮熈志”開始,到他生命終結(jié)的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的諸多書跡很可能成了這場書體變革的樣板。 史載與孝文帝有關(guān)的刻石,除“馮熙志”外,還有《吊比干文》。太和十八年正月孝文帝準(zhǔn)備遷都,“經(jīng)殷比干之墓,祭以太牢”,冬十一月正式遷都,“甲申,經(jīng)比干之墓,傷其忠而獲戾,親為吊文,樹碑而刊之”。 一個是太和十九年,一個是太和十八年;一個是“送臨墓所,親作志銘”,一個是“親為吊文,樹碑而刊之”。 我曾想,盡管自清以來許多研究者懷疑宋人翻刻《吊比干文碑》時已將其搞得僵直不堪,但我對它的真實(shí)性堅信不疑。正如康有為不諳魏史妄言此碑為崔浩所書一樣,一些書法研究者不諳北魏平城書體,故將貨真假實(shí)的北魏國家級銘刻書跡指為贗品。現(xiàn)在《馮熈墓志》出來了,“吊碑”與“馮志”二者的相通之處是顯而易見的。二刻都與魏孝文帝有關(guān),“親為吊文”,“親作志銘”,應(yīng)該都是撰文并書,可以說北魏平城銘刻體正是從《吊比干文》畫上了句號或分號。終點(diǎn)之后馬上便是一個新的始點(diǎn),這便是《馮熙墓志》。它對我們進(jìn)一步了解孝文帝的文風(fēng),了解北魏太和末孝文帝的書法風(fēng)采和官方銘刻書體的形態(tài),都大有裨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