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一劇中,“改稻為?!笔敲艿囊l(fā)點,諸多事由都因此而起。在嚴世蕃授意下,鄭何毀堤淹田之后,高翰文提出了“以改賑災(zāi),兩難自解”的方針,試圖通過“改稻為?!钡淖龇ǎ瓤梢越档吞鞛?zāi)人禍的損失,又可以充盈國庫。表面看來,這個政策對國家和農(nóng)民似乎都有極大的好處,國庫收入增加,而種桑之后蠶絲的收入又比水稻收入高上不少,而且對于農(nóng)民還有一部分的優(yōu)惠政策。但是在真正實施的過程中卻遇到了極大的阻力,這是為何呢? 這篇文章,首先避開嚴黨和清流的政治交鋒,也不談及“公忠體國”的胡宗憲與高翰文的交談對其思想的影響,更不討論海瑞和王用汲為民請命的據(jù)理力爭,僅僅從農(nóng)民的角度來分析這一現(xiàn)象。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nóng)業(yè)大國,百姓以農(nóng)業(yè)為本,農(nóng)民的一輩子都在與腳下的土地打交道,首先考慮的必然是解決肚子的需求。在他們眼中,只有自己地里種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更簡單一點的來講,只有能直接作為食用的作物,才是自己最迫切的需求,而不是附加價值更高的蠶桑。在他們的理解里,一旦全部稻田改為桑田,自己今年的溫飽雖然可以用賣田的得來的糧食來解決,但之后的問題卻得不到保障。所謂“家里有糧,心中不慌”,總不能讓自己在明年去學(xué)“蠶寶寶”啃桑葉吧? 深一點的角度來說,若是“改稻為?!钡靡匀繉崿F(xiàn),糧食又集中在了少數(shù)的大戶手中,普通的農(nóng)民要吃飯,就必須去找大戶買。而到了那個時候,又是否還能以現(xiàn)在的糧食價格買到市場上更加稀缺的糧食呢。所謂的價格更高的蠶絲,是否真能換來更多的糧食,農(nóng)民的心中沒有答案。雖說他們受到的教育程度低,可是他們不會是傻乎乎的,與自己生計相關(guān)的事情,更不會沒有打算。 農(nóng)民簡單的出于以上這兩點,就不會支持“改稻為?!绷???蓱z書香世家的高翰文高知府,可能如當今以為糧食是在超市里面長出來的那些人一樣,頗為自己的計策得意。卻不知他的計策所以能得以在朝堂通過,完全是出于嚴黨和嘉靖的一己之私罷了。 或許用個簡單的比喻,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這個問題:你在一家企業(yè)工作,每月五千元的工資要交房租、生活費、孩子的買奶粉,而又一次發(fā)工資的時候,老板給你一個一萬塊的名牌包,給你說價值更高,你是否能夠接受呢? |
|
來自: 斯郎曲培卓擁 > 《經(jīng)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