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董其昌草書《呂仙詩卷》,紙本24.8×292.2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相傳北宋熙寧(1068-1077)中,呂洞賓前往拜訪湖州東林山的沈東老,飲醉后以石榴皮書此詩于壁上,七年后蘇軾前往拜訪,沈東老雖已故三年,仍和詩三首以記之。此呂仙詩在明末時尚有拓本流傳,董其昌認(rèn)為很接近懷素風(fēng)格,因而選擇以懷素大草風(fēng)格書寫此作。本卷未署年,行筆已不同于早年之輕靈,也較中歲〈書杜律〉的更加渾圓,且加入更多的轉(zhuǎn)折變化,顯然已經(jīng)將懷素筆法自然地融于本色之中,應(yīng)為其晚年之作。 釋文: 西鄰已富憂不足,東老雖貧樂有余。 白酒釀成因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此為呂祖詩,以樺皮書東老壁者。 拓本流傳人間,頗類醉素。 老杜《飲中八仙》有張長史。 長史癲,懷素醉,皆神仙中人也。 當(dāng)素師豁然大悟時,與呂祖見鐘離后境界何別? 其昌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