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政治史的主要內容 春秋時期,從周王朝的角度講,仍然是姬姓的天下,周平王是西周最后一位國王幽王的太子,所不同的,只是國都遷到成周.而成周在西周時代本就有陪都的性質,號稱東都洛邑.在形式上,好像是西周王朝的繼續(xù).實質上卻是兩個不同的時代,史稱平王以后為“東周”. 西周時期政治上的一大特點是周王的地位高、權力大,他是凌駕于諸侯國之上的,諸侯只是周朝中央政權下的地方政權. 春秋時期的政治形勢與西周大變.東遷后周王室經濟、軍事實力大減,王室微弱,逐漸形成了齊、秦、晉、楚爭霸的局面.司馬遷說:齊、秦、晉、楚在西周時甚微弱,封地或百里或五十里.到春秋時“四海迭興,更為霸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①.春秋時代,就成了霸主的天下,周王室只是一個名存實亡的共主. 霸主,本是由夏商周的方伯演變來的.《白虎通·號篇》說:“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西周時期,周天子為了對分封的諸侯國進行統(tǒng)治,任命某一諸侯國為一方的方伯,代周王對此一方較小的國家進行統(tǒng)治.春秋時期的“伯長”,已不是天子任命(雖然形式上還要周王承認),而是靠實力爭奪,用武力迫使弱小的國家承認他的領導地位,是一種強權政治.春秋 200多年間的政治,就是各大國爭奪霸權的政治. 在這一時期先后出現(xiàn)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以及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霸主政治.而這時的國家,從周王室來講,是從西周的統(tǒng)一 走向分裂. 戰(zhàn)國時期晉國一分為三,姜姓齊國被田姓所替代.春秋時不大參與中原政治事務的北方燕國,也強大起來.再加上原來的秦、楚兩國,形成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強國,稱為“戰(zhàn)國七雄”. 戰(zhàn)國時期的各國政治,就是“富國強兵”和“吃掉對方”,以達到中國的重新統(tǒng)一的政治.春秋時的政治是“爭霸”,戰(zhàn)國時的政治則是“兼并”. 為了爭奪霸權和兼并他國或者不被別國兼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大國都進行了圖強的改革運動,以適應新的形勢.這些改革運動,成為各國的重大政治事件.它既使該國富強,又推動了社會制度的前進,像對賦稅制度的改革,促進了封建地主經濟的成長;用人制度上的改革,促進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成文法的公布,促進了“明法審令”的封建法律制度的確立;郡縣制的設置,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結構等等. 春秋時大國的“爭霸”,戰(zhàn)國時七雄的“兼并”,以及圍繞著“爭霸”、“兼并”而進行的各國內部改革運動,國外的“盟會”和“合縱”、“連橫”的外交手段,并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政治制度 。
|
|
來自: 園田書苑 > 《春秋和戰(zhàn)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