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平陽詩人張綦毋《船屯漁唱》云:“赤米嘗新六月中,登場最怕雨兼風??v無百畝礁頭閃,仙口須防掛破篷?!毕煽诖逡蛏降妹?,地處我縣萬全平原東南方,舊屬七都,東臨大海,南枕仙口山,現(xiàn)屬萬全鎮(zhèn)宋埠社區(qū)。相傳晉代葛洪煉丹的仙壇就在仙口山上。 記者家住在與仙口村相隔不遠的宋界垟,小時候常聽村里老人們說,仙口村有仙人來住過,還有東吳造船基地。對這個神秘的村落,雖向往卻一直不曾去過,直到聽聞仙口村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才又重燃起當年的那份熱情。 廣袤的田野上,掛著沉甸甸、金燦燦的稻穗,秋染群山,古老的村落就傍著群山,守望著這片田野。粉墻黛瓦,石臼木椽,如果不是有記載,極少有人能猜出它們的年齡。 ![]() 村前的老樟樹愈發(fā)的古老粗壯,而村中那條始于明末的老街卻漸漸模糊了,這條走了數(shù)百年的小徑,如今要憑著兩旁的老屋才勉強拼湊出它的輪廓。老屋均是木質(zhì)結構,雕花隔欄古樸精致,護城河靜靜的從門前淌過,在不遠處仙池畔的無味書屋則為這兒增添了不少書卷味。 ![]() 仍是沿著這條古道,古色古香的千年禪寺——神山寺就佇立在老屋后面,俯瞰著往來的行人。據(jù)介紹,神山寺建于唐,后在清康熙、宣統(tǒng)年間重建過。南宋從政郎林景熙避寇亂寄居仙口時曾到神山寺訪僧,后來還專門寫了一首《神山寺訪僧》詩:“獨客無清伴,高僧住別村,空山卓錫影,斷石系舟痕,風細松生籟,沙虛竹走根,小亭閑坐久,日落嘯孤猿?!?/p> ![]() 從神山寺出來,分別是仙人洞、仙人腳印、晉代葛洪煉丹灶、仙池、石棋盤和仙人板罾基等遺址。 在村民的引路下,記者來到了橫嶼船屯——造船基地的遺址。據(jù)介紹,三國東吳時有浙江橫嶼、福建溫麻和嶺南番禺三處大型造船屯,當年的橫嶼便是眼前的仙口村。有古籍記載,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十一月,有日本商人販賣硫磺及布匹的船,被風飄來,停靠在仙口港。舟中有男女共十九人,當時守臣梁汝嘉上報朝廷,奉詔措置發(fā)遣??梢娫?00多年前這里駐有能與中央聯(lián)系的守臣,據(jù)此推斷,仙口村在當時是個較大的港口。 ![]() 明洪武元年(1368),為防海患,仙口村建過仙口城,洪武二十年,遷往墨城。 從老人口述中得知,當時仙口港“可泊萬船”,造船業(yè)盛極一時,所造之船舶除供政府官員使用外,還有大量船只駛往沿海及長江沿岸各地,承載了商業(yè)和交通的雙重使命。 ![]() 千余年的歲月砥礪,當年繁榮的造船基地、大港口現(xiàn)已難辨容貌,橫嶼逐漸積淤成陸,形成“萬全”水鄉(xiāng),萬全便是由“萬船”諧音而來。 如今,這段歷史已然深深融入仙口人的血脈里,代代相承,不管走多遠,只要有了收成,游子們總是心甘情愿的拿出積蓄來裝扮故土,也因此仙口村的才沒有在光陰中沒落,反而璀璨生輝。 ![]() 行走在仙口村的鄉(xiāng)間小路,陽光通透,空氣清新,隨處可見的慢悠悠閑逛的小貓,護著小雞仔的雞媽媽;村民們用竹筐曬著稻谷,或在稻田間耕作;幾戶人家種了柿樹,樹上綴滿了紅彤彤的柿子,好一派田園風光。 仙口村還有一條風門嶺古道。它作為仙口和外界聯(lián)系的重要道路,傳聞在三國西晉時期已建成,是我縣歷史最為悠久的古道。古道上的石板也許是就地取材,其形狀各異,比較原生態(tài),古道兩旁種滿楓樹,沿路有助福亭、風門頭宮、伏龍寺、龍王禪寺、樟木潭、明代烽火臺等歷史遺跡。(平陽新聞網(wǎng)記者 宋淑瑩 文 張嘯龍 攝 文字編輯 張賢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