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中國人,首先想到的是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然而其實中國很大一部分人也是蚩尤的后裔。 蚩尤的后裔一部分為漢族歷史上一直到秦漢,關(guān)于蚩尤的遺跡、遺俗和傳說仍然以非常濃烈的色彩保存在民間。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運城,東到山東東平,南至江蘇沛縣的廣大地區(qū),禮祠蚩尤的習(xí)俗經(jīng)久不衰。 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只有這些地區(qū)有眾多的蚩尤遺裔,才能夠具備形成和保持這種祭祀蚩尤的民俗條件。作為兩漢時期漢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腹地,無疑有相當(dāng)多的蚩尤遺裔為漢族成員。 這在東晉學(xué)者王嘉撰著的《拾遺記》中有記載:“軒轅去蚩尤,遷其民善者于鄒屠之地,惡者于有北之鄉(xiāng),其先以地命族,后分為鄒氏、屠氏”。 蚩尤廟 黃帝打敗蚩尤后,其部落一部分人歸順后就遷到鄒屠之地(今山東 鄒平)定居,其后裔子孫有以居住地名為姓氏者,逐漸形成屠氏、鄒氏,世代相傳至今。 鄒姓屠姓今為漢族常姓。 另一部分為苗族蚩尤部落遺裔之向南遷可以在少數(shù)民族傳唱的歌謠里找到依據(jù)。黔東南苗族史詩《楓木歌》,歌中說苗族的始祖是從楓樹樹心中生出來的。 苗族學(xué)者根據(jù)《山海經(jīng)· 大荒南經(jīng)》中的記載:“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來說明苗族為蚩尤的后裔。 《苗族簡史》還有記載:“川南、黔西北一帶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同樣在《史記·吳起列傳》也有記載記:“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彭蠡就是現(xiàn)在的鄱陽湖。由此可以看出三苗很可能是從神農(nóng)氏之裔,或即蚩尤之遺裔發(fā)展而來的游耕農(nóng)部落群。 同漢族作為多元形成的種族一樣,作為中國南部的一個古老族群,苗族原初的族源也呈現(xiàn)出多元性。苗族古稱“苗民”或“三苗”。 除了前面所述的炎帝神農(nóng)氏和蚩尤與“苗民”、“三苗”有直接的族源關(guān)系而外,黃帝之裔縉云氏、顓頊之裔驩頭也都分別是三苗、苗民的主要族源之一。 所以作為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后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