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陽明便是明朝中期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史上一門偉大哲學——"心學"的王陽明,從上述可知,王陽明的"心學"不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還影響著日本等周邊國家的很多人。那到底什么是"心學"呢?為何會影響這么多人? 其實"心學"和"程朱理學"一樣,也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一個門派,所以"心學"的起源其實可以追述到孔、孟時期,經(jīng)過陸九淵等大儒一代又一代的發(fā)展,最后由王陽明"頓悟"后集其大成,歸納總結(jié)出來的,王陽明便將其稱為"心學",也叫"王學"。 "心學"的精髓王陽明將其歸納為四句話,即"心學四訣":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良知是心的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欲遮蔽的心,天理在未發(fā)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人們所追求的境界。因為是在未發(fā)之中,給不可以用善惡區(qū)分開,所以是無善無惡。當人們有了自己的意識意念之后,這種意念便有了善惡之分,此時處于已發(fā)狀態(tài),至于中與不中,便將善惡區(qū)分開了,即中為善,不中為惡,也就是所謂的是否符合"天理",如果符合就是善,不符合就是惡。良知雖然一開始是無善無惡的,卻自然而然的知善知惡。而一切學問、修養(yǎng)歸結(jié)為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這是后人對"心學四訣"的一部分詮釋。 從此詮釋中,看上去"心學"是乎挺簡單的,其實不然。因為在具體意念過程中,可能會不能正確的區(qū)分善與惡,這時候就容易誤入歧途,從而歪曲了善惡的概念。這時候就需要"心學"的宗旨來矯正了,即"知行合一",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心學"作為一門偉大的哲學,三言兩語是很難說清楚的,但王陽明的一生卻可以說清楚的,從年少輕狂到宦海生涯,從龍場悟道到兩廣平叛,他的一生都是光明且真實的,所以他才積聚了很多忠實的子弟,他的子弟沒有貴賤之分,不管是誰他都傾心教授,真正做到了孔子的"有教無類"。從而也讓"心學"衍生出了很多支派,其中尤以王泿的"泰州學派"最為著名。 |
|